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刻燭(刻燭)
(1).南史·王僧孺?zhèn)?/a>》:“ 竟陵王 子良 嘗夜集學士,刻燭為詩,四韻者則刻一寸,以此為率。 文琰 曰:‘頓燒一寸燭,而成四韻詩,何難之有?!焙笠蛞杂髟姴琶艚荨?唐 潘述 《水堂送諸文士戲贈潘丞聯(lián)句》:“詩教刻燭賦,酒任連盤酌?!?宋 秦觀 《同子瞻端午日游諸寺》詩:“愧無刻燭敏,續(xù)此金玉音?!?明 李東陽 《原博席上用擊鼓催花令戲成一首》:“未夸刻燭多才思,一遍須教八韻成?!?謝覺哉 《贈沉衡老》詩:“駕游尚可騰空去,聯(lián)句猶能刻燭工。”
(2).古人刻度數于燭,燒以計時。 南朝 梁 庾肩吾 《奉和春夜應令》:“燒香知夜漏,刻燭驗更籌?!?/div>
《國語辭典》:口給(口給)  拼音:kǒu jǐ
口才敏捷?!墩撜Z。公冶長》:「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舊唐書。卷一九四。突厥傳上》:「彥博既口給,引類百端,太宗遂用其計。」
《漢語大詞典》:給口(給口)
口才敏捷。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七繆:“古文本辭繁,辯始給口。” 劉昞 注:“幼給口者,長必辯論也。”
《漢語大詞典》:辯智(辯智)
(1).口才敏捷,能說會道。韓非子·五蠹:“以是言之,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 漢 東方朔 《答客難》:“自以為智能海內無雙,則可謂博聞辯智矣?!?br />(2).指敏捷的口才。隋書·趙芬傳:“ 芬 少有辯智,頗涉經史?!?br />(3).聰明才智。 章炳麟 《諸子學略說》:“曲語牟知,偽詐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辯智之士。”
《漢語大詞典》:善佞
(1).謂口才敏捷而所言皆善。《左傳·成公十三年》“寡人不佞” 唐 孔穎達 疏:“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惡之稱。但為佞有善有惡耳,為善敏捷是善佞,為惡敏捷是惡佞?!?br />(2).善于阿諛。史記·佞幸列傳:“ 嫣 善騎射,善佞?!?/div>
《漢語大詞典》:舌辨
亦作“ 舌辯 ”。
(1). 唐 宋 時稱說書者為舌辨。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小說講經史:“説話者謂之舌辨。雖有四家數,各有門庭?!?br />(2).口才敏捷。《三國演義》第六十回:“ 松 知 修 是個舌辨之士,有心難之?!?明 沈德符 野獲編·兵部·金丹說客:“ 金丹 者,吾邑諸生也。素以舌辨見稱,微有拳勇。”《近十年之怪現狀》第九回:“況且 伊紫旒 這個人能言舌辯。在 上海 若干年,上下人等,三教九流,他沒有不認得的?!?/div>
《漢語大詞典》:辯達(辯達)
(1).謂口才敏捷,事理通達。 晉 陸機 《漢高祖功臣頌》:“ 隨何 辯達,因資於敵,紓 漢 披 楚 ,唯生之績?!?br />(2).敏慧,通達事理。 唐 柳宗元 《送寧國范明府》詩序:“必求端慤而習於事辯達而勤其務者,命之官而掌之。”
《漢語大詞典》:澹辭(澹辭)
謂口才敏捷善辯。漢書·東方朔傳:“ 朔 之進對澹辭,皆此類也?!?顏師古 注:“澹,古贍字也。贍,給也?!?/div>
《漢語大詞典》:神口
謂口才敏捷,吐詞若神。北史·祖瑩傳:“尚書令 王肅 曾於省中詠《悲平城》詩云:‘悲 平城 ,驅馬入 云中 , 陰山 常晦雪,荒松無罷風?!?彭城王 勰 甚嗟其美,欲使 肅 更詠,乃失語云:‘公可更為誦《悲彭城詩》?!?肅 因戲 勰 云:‘何意呼《悲平城》《悲彭城》也?’ 勰 有慚色。 瑩 在座,即云:‘《悲彭城》, 王公 自未見。’ 肅 云:‘可為誦之。’ 瑩 應聲云:‘悲 彭城 , 楚 歌四面起,尸積 石梁亭 ,血流 睢水 里。’ 肅 甚嗟賞之。 勰 亦大悅,退謂 瑩 曰:‘卿定是神口?!?/div>
《漢語大詞典》:淡辭
謂口才敏捷善辯。
《國語辭典》:利口捷給(利口捷給)  拼音:lì kǒu jié jǐ
能言善道,辯才敏捷。《史記。卷一○二。張釋之馮唐列傳。張釋之》:「夫絳侯、東陽侯稱為長者,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敩此嗇夫諜諜利口捷給哉!」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九。神宗熙寧八年》:「吉人之辭寡,君子訥于言,外若不足,其中誠也;利口捷給,外若有馀,其中偽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