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5 【介紹】: 唐鄧州新野人。庾光先孫。德宗貞元八年,登進士第。十年,中博學(xué)宏詞科。初為秘書省校書郎,后為福建觀察推官。憲宗元和中,歷鄭滑觀察判官、考功、度支員外郎、禮部侍郎、知貢舉、刑部侍郎、尚書右丞。穆宗長慶二年,出為陜虢觀察使。文宗大和元年,自吏部侍郎拜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后自尚書左丞出為兗海沂密節(jié)度使。又自吏部侍郎改太常卿。九年,自檢校吏部尚書,出為天平節(jié)度使,卒于鎮(zhèn)。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5 籍貫不詳。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十年博學(xué)宏詞科及第。貞元十五年,攝鄭、滑等州觀察判官。憲宗元和初為殿中侍御史,十三年(818),權(quán)知禮部侍郎。其后歷官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尚書左丞、陜虢觀察使、兗海節(jié)度使、太常卿攝太尉。文宗大和九年(835)四月,檢校吏部尚書充天平軍節(jié)度使,七月卒。事跡見《舊唐書》卷一七《文宗紀》、《元和姓纂四校記》卷六,《郎官石柱題名考》卷一〇、卷一四,《登科記考》卷一三、卷一八,《唐方鎮(zhèn)年表》卷三、卷四。《全唐詩》存詩1首,聯(lián)句1首。
全唐文·卷六百十五
承宣。貞元八年進士。大和中官檢校吏部尚書天平軍節(jié)度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9—1151 【介紹】: 宋延安人,字良臣,晚號清涼居士。家貧無產(chǎn)業(yè),年十八以敢勇從軍。徽宗宣和二年隨王淵鎮(zhèn)壓方臘。欽宗即位,遷武節(jié)大夫,以千卒敗李復(fù)數(shù)萬兵。高宗建炎三年,苗傅、劉正彥反,世忠率所部發(fā)平江,苗、劉敗遁,追擒之,送行在誅殺。授武勝昭慶軍節(jié)度使、浙西制置使,守鎮(zhèn)江。以八千眾阻十萬金兵渡江,與兀朮相持黃天蕩達四十八日。紹興初,鎮(zhèn)壓建安范汝為起事。四年,大破金人與劉豫之兵于大儀鎮(zhèn),時論以此舉為中興武功第一。六年,授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置司楚州。在楚十余年,屢挫偽齊及金兵,金人不敢犯。十一年,與岳飛、張俊同被召入朝,任樞密使,解除兵權(quán)。世忠詆排和議,疏檜誤國。后罷為醴泉觀使,自此杜門謝客,絕口不言兵事,時跨驢攜酒,縱游西湖。岳飛冤獄,世忠獨詰檜曰:“‘莫須有’,何以服天下!”孝宗時追封蘄王,謚忠武。
全宋詩
韓世忠(一○八九~一一五一),字良臣,延安(今屬陜西)人?;兆谛椭袕耐鯗Y討方臘。高宗即位,授平寇將軍,大敗金兵于黃天蕩。后為福建、江西、荊湖宣撫副使平范汝為亂。紹興四年(一一三四),擊敗金兵與劉豫入侵,授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置司楚州,十馀年金兵不犯楚。秦檜為樞密使,罷為醴泉觀使,自此臥閑居家,自號清涼居士。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六二)。孝宗朝追封蘄王,謚忠武。《宋史》三六四有傳。今錄詩二首。
詞學(xué)圖錄
韓世忠(1089-1151) 字良臣。綏德(今屬陜西)人。著名抗金將領(lǐng)。秦檜迫害岳飛,舉朝無敢言者,獨韓世忠面詰秦檜誤國,為岳飛伸張。紹興和議后,閉口不言兵,杜門謝客,以家鄉(xiāng)清涼山為名,自號清涼居士。孝宗時追封蘄王,謚忠武。
全宋文·卷三九七二
韓世忠(一○八九——一一五一),字良臣,晚號清涼居士,延安(今陜西延安)人,一說綏德(今陜西綏德)人。年十八從軍,從御西夏,討方臘。宣和中官至嘉州防御使。建炎初赴行在平苗、劉之亂。四年以浙西制置使守鎮(zhèn)江,獲黃天蕩大捷。紹興初平范汝為之反,四年大破金兵于大儀鎮(zhèn),時論以此為中興武功第一。歷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賜號揚武翊運功臣,加橫海、武寧、安化三鎮(zhèn)節(jié)度使,進太保,封英國公,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秦檜收三大將兵權(quán),拜樞密使,罷為醴泉觀使,奉朝請,進封福國公。岳飛冤獄成,世忠獨面詰秦檜。改潭國公,封咸安郡王。久之,改鎮(zhèn)南、武安、寧國節(jié)度使。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進拜太師,追封通義郡王。孝宗朝封蘄王,謚忠武,配饗高宗廟庭。見孫覿《咸安郡王致仕贈通義郡王韓公墓志銘》(《鴻慶居士集》卷三六),《宋史》卷三六四《韓世忠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6—1199 【介紹】: 宋開封人,字光錫,初名興宗?;兆卩嵑笸饧胰缹O。以外戚恩授成忠郎。孝宗乾道初,徙福建路兵馬鈐轄。知廬、揚二州,皆有政績。光宗紹熙中,遷保靜軍承宣使。寧宗即位,知明州。告老,授武泰軍節(jié)度使。卒謚忠肅。有《奏議》。
全宋文·卷四九九○
鄭興裔(一一二六——一一九九),初名興宗,字光錫,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兆卩嵒屎笾秾O。初以后恩授成忠郎,充干辦祗候庫,累至江東路鈐轄。乾道間徙福建路。淳熙間,歷差浙東、浙西、江東提刑,入知閤門事兼干辦皇城司,又兼樞密副都承旨,出知廬州、揚州。紹熙元年,遷保靜軍承宣使,召領(lǐng)內(nèi)祠。寧宗即位,除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告老,授武泰軍節(jié)度使。慶元五年卒,年七十四,謚忠肅。見《武泰軍節(jié)度使贈太尉鄭公興裔神道碑》(周必大《文忠集》卷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六五有傳。
韓承宣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維基
韓承宣(1613年7月4日—1639年),字長卿、康侯,山西平陽府蒲州官籍,南直隸揚州府泰州人。韓承宣是崇禎三年(1630年)的舉人,七年(1634年)成進士,先在大理寺觀政,同年獲授淄川知縣,復(fù)行一條鞭法,又用三個月興建石城保障人民;十年(1637年)調(diào)任歷城知縣,肅清政務(wù)令奸吏屏息,馀暇時到書院教育士子,同時修繕城池、興建望臺招撫流民,十二年(1639年)清朝軍隊攻陷歷城,他遇難身亡,明朝朝廷追贈僉事諭祭,再追贈光祿寺少卿,兒子韓世琦在清朝入旗籍,官至巡撫,追贈他為工部尚書、右副都御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蘇江都人,字力臣,號筠庵。康熙十五年進士,官工科給事中,首陳揚州水利、賦役二疏。二十年,主陜西鄉(xiāng)試,歸卒于家。有《青岑文集》。
人物簡介
許承宣,字力臣,歙縣人,江都籍,康熙丙辰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工科給事中,著《宿影亭稿》。
《國語辭典》:承宣  拼音:chéng xuān
1.承奉宣揚?!稘h書。卷八一??锖鈧鳌罚骸咐^體之君,心存于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
2.奉命。元。白樸《墻頭馬上》第二折:「他承宣馳驛奉官差,來這里和買花栽?!?br />3.職官名。宋改節(jié)度觀察留后為承宣使,位在節(jié)度使后,無定員,僅備武官的遷轉(zhuǎn)。見《宋史。卷一六六。職官志六》。
《漢語大詞典》:兩司(兩司)
明 清 兩代對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的合稱。兩司是一省的最高官署,布政使司管民政,按察使司管刑名。兩司最高長官是布政使和按察使。二刻拍案驚奇卷四:“時值萬壽圣節(jié)將近,兩司里頭例該一人賫表進京朝賀?!?鄭觀應(yīng) 《盛世危言·吏治上》:“天下者,州、縣之所積也,內(nèi)而六部,外而兩司、道、府諸官,皆考察此州、縣者耳?!?/div>
《漢語大詞典》:兩臺(兩臺)
(1).指 唐 武則天 時肅政臺(即御史臺)的左右兩臺。左臺知百司、監(jiān)軍旅,右臺察州縣、省風俗。見 宋 王應(yīng)麟 小學(xué)紺珠·職官·兩臺。
(2).藩臺和臬臺的合稱。指 清 代地方最高行政長官承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 清 鈕琇 觚賸續(xù)編·禪諷:“﹝寺僧 大汕 ﹞常攢眉而言兩臺延召之頻,三司應(yīng)酬之密,六時并無暇逸?!?/div>
《漢語大詞典》:膺教
承宣教化。 晉 王坦之 《廢莊論》:“ 孔父 非不體遠,以體遠故用近; 顏子 豈不具德,以德備故膺教?!?span id="jnfonz0" class="book">《南齊書·王融傳》:“圣主膺教,實所沐浴。”
分類:承宣教化
《國語辭典》:布政司  拼音:bù zhèng sī
承宣布政使司的簡稱。明初設(shè)置,為掌理一省民政的機構(gòu)。主官稱為布政使。
《國語辭典》:布政使  拼音:bù zhèng shǐ
職官名。明清各省民政兼財政長官。屬承宣布政使司,受轄于督撫,與掌理刑名的按察使并稱為「兩司」。也作「藩臺」、「藩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