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3或904—960 【介紹】: 名或作延嗣。五代時廣陵人,字正中。馮令頵子。仕南唐。初入李昪元帥府,授秘書郎。李璟時累官左仆射同平章事。相傳與弟延魯交結(jié)魏岑、陳覺、查文徽,侵損時政,時人謂之五鬼。此說或過,然居相實不稱職。工詩,尤以詞名。璟嘗因曲宴內(nèi)殿,從容謂:“‘吹皺一池春水,何干卿事?”延巳對曰:“安得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笛寒’,特高妙也?!弊渲u忠肅。有《陽春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03?—960 一作延嗣,字正中。巳或作己,誤。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南唐烈祖時,累遷駕部郎中、元帥府掌書記。中主保大元年(943)拜諫議大夫、翰林學(xué)士,遷戶部侍郎。次年,任翰林學(xué)士承旨。四年,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后以伐閩兵敗,罷為太子少傅,出為昭武軍節(jié)度使。十年,拜左仆射,同平章事。建隆元年(960),官終太子太傅,謚忠肅。生平見馬令及陸游《南唐書》、《十國春秋》本傳。今人夏承燾有《馮正中年譜》。延巳有辭學(xué),多伎藝,工詩,尤擅詞,乃五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王國維評其詞“雖不失五代風(fēng)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fēng)氣,與中后二主詞皆在花間范圍之外”(《人間詞話》)。今有《陽春集》傳世,其中混有溫庭筠、韋莊、歐陽修、李煜諸人詞?!?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詞78首,詩1首,斷句1聯(lián)?!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詞3首,詩斷句1聯(lián)。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六
延巳一名延嗣。字正中。廣陵人。仕南唐。累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除昭武昭義軍節(jié)度使。周師入。改太子太傅。宋建隆元年卒。年五十八。謚忠肅。
陳從信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2—984 【介紹】: 宋亳州永城人,字思齊。初在太宗晉王邸典財用,承辦大小事務(wù)。曾贊同三司請分屯諸軍籍民舟以資江淮漕運,并請舟之堅者運糧,損敗者任載薪炭,以利公私。太宗即位,任樞密都承旨。官終度支使。
王仁贍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7—982 【介紹】: 宋唐州方城人,字子豐。后周時,隸趙匡胤帳下。宋初授武德使,累遷樞密副使。宋軍伐蜀,為鳳州路行營前軍都監(jiān)。蜀平,坐沒入生口財貨、殺降兵致亂,責(zé)遷右衛(wèi)大將軍。開寶九年,判三司,兼權(quán)宣徽北院事。掌計司殆十年,恃恩寵縱吏為奸。后以政事與僚屬爭辯太宗前,辭屈,責(zé)遷唐州防御使,怏怏成疾卒。
全宋文·卷三八
王仁贍(九一七——九八二),字子豐,唐州方城(今河南方城)人。后周時為牙校,宋初授武德使,出知秦州。后為荊南巡檢使,知軍府。乾德二年擢樞密副使,責(zé)授右衛(wèi)大將軍。太平興國初,拜宣徽北院使兼判三司。掌計司殆十年,多為不軌。太平興國七年卒,年六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五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25—988 【介紹】: 宋洛陽人,徙居宋、鄭間,初名守素,字象先。通《周易》、《左氏春秋》,事太宗于晉邸。太宗即位,補右班殿直,累領(lǐng)三班院。與趙镕等告秦王趙廷美謀叛事,擢東上閤門使兼樞密都承旨。累官宣徽北院使、簽署樞密院事。
王繼英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6—1006 【介紹】: 宋開封祥符人。少從趙普給筆札,后補中書省官。真宗即位,為引進(jìn)使。景德二年,累官樞密使。從真宗至澶州,契丹請和,諏訪經(jīng)略,多所參預(yù)。卒謚恭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55—1010 【介紹】: 宋磁州武安人,字知禮。韓重赟子。以蔭補供奉官。從征河?xùn)|,權(quán)知麟州。屢敗西夏李繼遷。以功擢西上閤門使,邠、寧、環(huán)、慶、清遠(yuǎn)軍都巡檢使,徙鎮(zhèn)定、高陽關(guān)行營鈐轄,屯鎮(zhèn)州。契丹兵至威武軍,崇訓(xùn)陳兵唐河,扼其要路,迫敵遁去。移并、代鈐轄,權(quán)知并州,與大將王超襲破契丹于定州。真宗景德初,契丹兵南下,又與王超追襲至鎮(zhèn)州。大中祥符二年,授右龍武軍大將軍,領(lǐng)韶州防御使。以本官分司西京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55—1019 【介紹】: 宋開封祥符人,字子元。馬全義子。太宗時以蔭補官。歷知梓州,鎮(zhèn)壓李順起事。除益、漢九州都巡檢使、內(nèi)園使,平劉旰起事。真宗時累除樞密副使,遇事敢言,鄙視樞密使王欽若,每廷議輒面詆之。后拜知樞密院事,以疾乞罷,除知貝州兼部署。卒謚正惠。
全宋詩
馬知節(jié)(九五五~一○一九),字子元,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東都事略》卷四三本傳)。太宗時,以蔭補供奉官,監(jiān)彭州兵馬。歷知數(shù)州。真宗景德三年(一○○六),擢簽書樞密院事(《宋宰輔編年錄》卷三)。大中祥符七年(一○一四),出為潁州防禦使,知潞州。天禧元年(一○一七),知天雄軍,召拜宣徽南院使,知樞密院事。明年罷,除彰德軍留后、知貝州。三年卒,年六十五。謚正惠。有文集二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八有傳。
全宋文·卷一六三
馬知節(jié)(九五五——一○一九),字子元,幽州薊(今北京市)人。太宗時以父全義蔭補供奉官。累遷西京作坊使、西上閤門使,歷知定遠(yuǎn)軍、深、慶、梓、秦、益、延等州。景德中徙知定州,拜東上閤門使、樞密都承旨,擢拜簽書樞密院事。大中祥符七年出知潞州。天禧初,移知天雄軍,召拜宣徽南院使、知樞密院事。以疾乞罷,除彰德軍留后,知貝州兼部署。未幾卒,年六十五。謚正惠?!?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八有傳。
楊崇勛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76—1045 【介紹】: 宋薊州人,字寶臣。少以父任為東班承旨,事真宗于潛邸。真宗即位,授右侍禁,累遷客省使兼群牧副使。以告周懷政謀奉帝為太上皇而傳位太子事,擢桂州觀察使、群牧使。仁宗時出知定州,進(jìn)殿前副都指揮使兼樞密副使,遷樞密使。尋以同平章事、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出判許州,后罷同平章事,歷徙數(shù)州。久任軍職,性貪鄙。后坐其子納贓枉法,以左衛(wèi)上將軍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6—1089 【介紹】: 宋濮州鄄城人,字公儀。李迪從子。以蔭為將作監(jiān)主簿。累擢知德州,提點開封府界內(nèi)縣鎮(zhèn)及夔路、湖南刑獄。徙湖北轉(zhuǎn)運使,討平彭仕羲之叛。神宗立,以右諫議大夫知慶州,徙瀛州,會大雨地震,啟廩賑給,嚴(yán)儆盜竊。遷天章閣待制、知開封府,仕至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鄆州。
全宋文·卷六三九
李肅之(一○○六——一○八九),字公儀,濮州鄄城(今山東鄄城北)人,迪弟子,以迪推恩補官。通判澶州,知德州,提點夔路、湖南刑獄。歷湖北、江東、兩浙、河北諸路轉(zhuǎn)運使,進(jìn)度支副使、江淮發(fā)運使。神宗時官右諫議大夫、知慶州,徙瀛州、拜天章閣待制、知開封府,出知定州,還,權(quán)三司使,又出知永興軍。元豐元年,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鄆州。四年致仕。元祐四年卒,年八十四。見蘇頌《龍圖閣直學(xué)士致仕李公墓志銘》(《蘇魏公文集》卷六一),《宋史》卷三○一《李迪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7—1091 【介紹】: 宋應(yīng)天宋城人,字安道,號樂全居士。仁宗景祐元年舉茂才異等科,復(fù)中賢良方正科。歷知昆山縣,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歷知諫院,論建甚多,主與西夏講和。累進(jìn)翰林學(xué)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數(shù)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學(xué)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參知政事,反對任用王安石,極論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師致仕。既告老,而論事益切,于用兵、起獄尤反復(fù)言之。卒謚文定。有《樂全集》。
全宋詩
張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yīng)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舉茂材異等,為校書郎,知昆山縣。又舉賢良方正,遷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召直集賢院,俄知諫院。歷知制誥,權(quán)知開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加端明殿學(xué)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頃之,知江寧府,入判流內(nèi)銓。以侍講學(xué)士知滑州,徙益州。復(fù)以三司使召,遷尚書左丞、知南京。未幾,以工部尚書帥秦州。英宗立,遷禮部尚書,知鄆州,還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參知政事,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又轉(zhuǎn)徙中外,以太子少師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贈司空,謚文定。有《樂全集》四十卷。事見《東坡后集》卷一七《張文定公墓志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八有傳?!埛狡皆娝木?,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樂全集》為底本,校以清吳興陶氏抄本(簡稱陶本,藏北京圖書館),清抄本(藏北京圖書館),清抄季錫疇校本(簡稱季本)。又據(jù)《欒城集》等輯得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二
張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號樂全居士,應(yīng)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少穎悟,景祐元年舉茂材異等,寶元元年又中賢良方正。西夏叛,上《平戎十策》。歷知諫院、知制誥,進(jìn)翰林學(xué)士,拜御史中丞、三司使。出知杭、益等州府,十易藩鎮(zhèn)。英宗召拜翰林學(xué)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參知政事,尋以父憂免。服闋,以觀文殿學(xué)士留守西京,又歷數(shù)郡。極論新法之害。數(shù)請老,元豐二年以太子少師致仕,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謚文定。深識三蘇父子,故蘇軾終身敬事之。有《樂全集》四十卷(存)、《玉堂集》二十卷、《注仁宗樂書》一卷。見王鞏《張公行狀》(《樂全集》附錄),《宋史》卷三一八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令綽。曾公亮子。以蔭知咸平縣,民詣府訴雨傷麥,因親赴田里,辨其虛實,得蠲賦。除秘閣修撰、提點開封府界鎮(zhèn)縣。時保甲法行,孝寬榜十七縣,揭賞告捕煽惑者。累遷樞密都承旨。后以端明殿學(xué)士知河陽,徙鄆州。復(fù)以吏部尚書召,道卒,年六十六。
全宋詩
曾孝寬(一○二五~一○九○),字令綽,一作公綽(《東都事略》卷六九本傳),晉江(今福建泉州)人。以蔭知桐城、咸平二縣。神宗熙寧三年(一○七○)為秘閣校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五),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zhèn)事。五年,擢龍圖閣待制、樞密都承旨。八年,進(jìn)樞密直學(xué)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同上書卷二七一)。元豐三年(一○八○),知河陽(同上書卷三○三)。歷知陳、秦等州。六年為吏部尚書(同上書卷三三八)。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知潁昌府(同上書卷四○一)。五年,徙成德軍(同上書卷四三八),召為吏部尚書,道卒(同上書卷四四六),年六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二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八
曾孝寬(一○二五—— 一○九○),字令綽,一字公綽,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公亮子。以蔭知桐城縣。選知咸平縣,有政績。入知審官東院,判刑部。熙寧五年,遷樞密都承旨。擢拜樞密直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元豐元年,自陳州知秦州,又以端明殿學(xué)士改知河陽。五年,徙知鄆州。其后又歷知鄧州,潁昌府、永興軍、秦州、成德軍。元祐五年六月,以吏部尚書召,道卒,年六十六。贈右光祿大夫。《宋史》卷三一二《曾公亮傳》有附傳。又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四三,《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二、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洛陽人,字無愧。趙良規(guī)子。第進(jìn)士。知武強縣,歷開封府推官。哲宗時擢給事中,論蔡確、章惇有罪不宜復(fù)職,蘇軾宜留在朝。進(jìn)刑部侍郎、樞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后隨人俯仰,遇賈易劾蘇軾題詩怨謗,亦附而詆之。紹圣中貶少府少監(jiān),分司南京。卒年七十二。
全宋詩
趙君錫(一○二八~一○九九),字無愧,洛陽(今屬河南)人。舉進(jìn)士,知武強縣。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權(quán)檢詳樞密院文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五),徙大宗正丞,改宗正丞,歷開封府推官。哲宗元祐初,遷司勛右司郎中、太常少卿,擢給事中。進(jìn)刑部侍郎,樞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以吏部侍郎、天章閣待制出知鄭陳澶三州、河南府、應(yīng)天府。紹圣中貶少府少監(jiān),分司南京。元符二年卒(同上書卷五○六),年七十二。事見《宋史》卷二八七《趙安仁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一六三五
趙君錫(一○二八——一○九九),字無愧,良規(guī)子。以父任授將作監(jiān)主簿,復(fù)舉進(jìn)士,以親故不愿仕。父亡,調(diào)知武強縣。司馬光編《歷代君臣事跡》,辟為同修。徙知大宗正丞、改宗正丞,同知太常禮院、開封府推官。元祐初自太常少卿擢給事中,進(jìn)刑部侍郎、樞密都承旨,拜御史中丞。初稱蘇軾之賢,后附賈易,詆軾,宣仁后斥其「全無執(zhí)守」,遂降知鄭、陳、澶三州及河南應(yīng)天府。紹圣中貶少府少監(jiān)、分司南京。元符二年卒,年七十二,謚文定。見《東都事略》卷四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六,高斯得《跋趙文定公君錫行實》(《恥堂存稿》卷三),《宋史》卷二八七《趙安仁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1—1106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彝叟,一作夷叟。范仲淹第三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正字。歷知遂州。瀘南有邊事,調(diào)度苛棘,純禮處之以靜,民為圖像奉之。哲宗時累遷給事中,反對盡廢王安石新法?;兆诹ⅲ札垐D閣直學(xué)士知開封,務(wù)去苛政。擢尚書右丞。為王詵所誣,罷為端明殿學(xué)士,又貶靜江軍節(jié)度副使,徐州安置,徙單州。后復(fù)左朝議大夫,提舉鴻慶宮。高宗紹興初謚恭獻(xiàn)。
全宋詩
范純禮(一○三一~一一○六),字彝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仲淹第三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正字。歷知遂州、京西轉(zhuǎn)運副使、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哲宗元祐中,召為光祿卿,進(jìn)給事中。后改天章閣待制、樞密都承旨,出知亳州?;兆诹?,以龍圖合直學(xué)士知開封府,擢尚書右丞,罷知潁昌府。崇寧中,貶靜江軍節(jié)度副使,徐州安置,移單州。五年,提舉鴻慶宮,卒,年七十六。謐恭獻(xiàn)。《東都事略》卷五九、《宋史》卷三一四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一
范純禮(一○三一——一一○六),字彝叟,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仲淹第三子。以父蔭為秘書省正字。熙寧末知遂州,元豐末,除戶部郎中、京西轉(zhuǎn)運副使。元祐初入為吏部郎中,累遷刑部侍郎,進(jìn)給事中。為蘇轍等所攻,徙為刑部侍郎,轉(zhuǎn)吏部,改天章閣待制、樞密都承旨。紹圣四年以元祐黨貶蔡州居住。徽宗立,復(fù)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開封府。元符三年十一月,自禮部尚書除尚書右丞,以為不可是元豐而非元祐,次年罷知潁昌府。崇寧中,復(fù)以黨禁貶徐州安置。五年卒,年七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1—1113 【介紹】: 宋臨江軍新喻人,字仲馮。劉敞子。舉進(jìn)士。神宗時歷官集賢校理、國史院編修官,坐事謫監(jiān)陳州糧料院。久之為吏部員外郎。哲宗元祐中官至簽書樞密院事。紹圣初罷知成德軍,改定州,徙成都府。入元祐黨,責(zé)郴州居住,再貶隰州團(tuán)練副使、郴州安置。徽宗立,復(fù)職。崇寧初再奪職,貶居沂、兗州,以赦得歸。有《自省集》。
全宋詩
劉奉世(一○四一~一一一三),字仲馮,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敞子。第進(jìn)士。神宗熙寧三年(一○七○),同編修《經(jīng)武要略》,兼刪定諸房例冊(《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六)。四年,檢詳樞密院吏房文字,改刑房(同上書卷二二七、二四一)。元豐元年(一○七八),直史館,為國史院編修官,以事謫監(jiān)陳州糧料院(同上書卷二八七)。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權(quán)樞密都承旨。四年,為戶部侍郎(同上書卷四三○)。五年,改吏部侍郎,權(quán)戶部尚書(同上書卷四四三、四五三)。七年,拜樞密直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紹圣元年(一○九四),出知成德軍,改定州,逾年,知成都府(本集《過都》詩序)。明年,以元祐黨人責(zé)分司南京,居郴州(本集《郴州》詩序)。四年,貶隰州團(tuán)練副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三)?;兆诹?,盡還官職,知定州、大名府、鄆州。崇寧初,再奪職,責(zé)居沂袞,以赦得歸。政和三年,卒,年七十三。事《東都事略》卷七六、《宋史》卷三一九有傳。 劉奉世詩,以清乾隆十五年水西劉氏刻本《新喻三劉文集·自省集》為底本。另輯得集外詩二首,合編為一卷。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李山甫,字明叟,避高魯王諱,以字行,更字公晦,號龍溪釣叟。南城(今屬江西)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jìn)士。嘉祐中知建寧。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通判河州。元豐初,授西京作坊使、知澧州。累官樞密副使。事見清同治《南城縣志》卷八。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八
李山甫,字明叟,以字行,更字公晦。號龍溪釣叟,建昌軍南城(今江西南城)人。覯族子?;实v元年進(jìn)士。嘉祐中知建寧縣。熙寧間官太常博士、通判河州。元豐初為西京作坊副使、知澧州。見《李直講集》附錄卷二《直講李先生門人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七、二九八,《楚紀(jì)》卷五二,雍正《江西通志》卷四九、八三,《清一統(tǒng)志》卷三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