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李山甫,字明叟,避高魯王諱,以字行,更字公晦,號龍溪釣叟。南城(今屬江西)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jìn)士。嘉祐中知建寧。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通判河州。元豐初,授西京作坊使、知澧州。累官樞密副使。事見清同治《南城縣志》卷八。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八
李山甫,字明叟,以字行,更字公晦。號龍溪釣叟,建昌軍南城(今江西南城)人。覯族子。皇祐元年進(jìn)士。嘉祐中知建寧縣。熙寧間官太常博士、通判河州。元豐初為西京作坊副使、知澧州。見《李直講集》附錄卷二《直講李先生門人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七、二九八,《楚紀(jì)》卷五二,雍正《江西通志》卷四九、八三,《清一統(tǒng)志》卷三三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4—1094 【介紹】: 宋大名清平人,字彥霖。仁宗嘉祐六年,舉明經(jīng)科第一。調(diào)欒城主簿,累知安喜縣。哲宗立,以劉摯薦為監(jiān)察御史,請復(fù)差役法,劾罷蔡確、章惇。歷侍御史、樞密都承旨、中書舍人等。元祐六年,拜樞密直學(xué)士、簽書院事。劉摯罷相,巖叟連疏論救,被劾為摯黨。七年,罷知鄭州,徙河陽。卒謚恭簡。有《大名集》等。
全宋詩
王巖叟(一○四三~一○九三),字彥霖,大名清平(今山東臨清東南)人。仁宗嘉祐五年(一○六○)進(jìn)士,調(diào)欒城簿、涇州推官,知定州安喜縣。哲宗即位,擢監(jiān)察御史,遷左司諫,侍御史。元祐二年(一○八七),改起居舍人(《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一),不拜,以直集賢院知齊州。四年,權(quán)中書舍人(同上書卷四二六)。進(jìn)權(quán)吏部侍郎、天章閣待制、樞密都承旨。后知開封府。六年,拜樞密直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七年,罷知鄭州(同上書卷四七三)。八年,徙河陽,數(shù)月卒。年五十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二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二二一八
王巖叟(一○四三——一○九三),字彥霖,大名清平(今山東臨清)人。年十八,鄉(xiāng)舉、省試、廷對皆第一,調(diào)欒城簿。熙寧中,韓琦留守北京,辟為屬。哲宗初,為監(jiān)察御史,累上書言役錢、榷鹽之弊,論蔡確罪狀。遷左司諫兼權(quán)給事中,改侍御史,起居舍人,拜中書舍人,權(quán)知開封府。元祐六年任樞密直學(xué)士、簽書院事。后為御史排擊,出知鄭州。八年,徙河陽,數(shù)月而卒,年五十一,謚恭簡。紹圣中入黨籍。著《》、《》、《春秋傳》、《系年錄》、《韓魏公別錄》(存),有《大名集》四十卷。見《東都事略》卷九○,《宋史》卷三四二本傳,《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
王師約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4—1102 【介紹】: 宋洛陽人,字君授。王克臣子。少習(xí)進(jìn)士業(yè)。尚神宗妹徐國公主,為駙馬都尉。神宗朝官至?xí)x州觀察使。哲宗立,遷鎮(zhèn)安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宣仁太后臨朝,屢上書言事,被劾為職不當(dāng)言而奪秩。官終樞密都承旨。卒謚恭惠。
全宋文·卷二二六八
王師約(一○四四——一一○二),字君授,洛陽(今河南洛陽)人,王克臣子。少習(xí)進(jìn)士業(yè),治平三年尚英宗女徐國公主,授左衛(wèi)將軍。神宗即位,拜嘉州刺史,歷成州團練使、汝州防禦使、晉州觀察使。哲宗時遷鎮(zhèn)安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元符中以越職言事褫其秩。三年,復(fù)為樞密都承旨。崇寧元年卒,年五十九。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四、三二八、五○四,《宋會要輯稿》禮四一之三九,《宋史》卷一六二、二四八,《宋史》卷二五○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8—1125 【介紹】: 宋大名人,字器之,號元城。劉航子。神宗熙寧六年進(jìn)士。不就選,從學(xué)于司馬光。光入相,薦為秘書省正字。又以呂公著薦,為右正言,論事剛直,歷劾章惇、蔡確、范純?nèi)?。累遷左諫議大夫,進(jìn)樞密都承旨。章惇用事,累貶英州安置,徙梅州,欲置之死,會徽宗立得赦,歷知衡、鼎、鄆州及鎮(zhèn)定府。蔡京為相,連謫至峽州羈管。有《盡言集》等。
全宋詩
劉安世(一○四八~一一二五),字器之,號讀易老人(《永樂大典》卷二三四二引《古藤志》),學(xué)者稱元城先生,魏(今河北大名西北)人。登進(jìn)士第,不就選,從學(xué)于司馬光。調(diào)洺州司法參軍。哲宗元祐初光入相,薦為秘書省正字。三年(一○八八),擢右正言(《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八)。遷起居舍人兼左司諫,進(jìn)左諫議大夫。五年,提舉崇福宮(同上書卷四四七)。六年,召為中書舍人、樞密都承旨(同上書卷四五四)。八年,出知真定府(同上書卷四八四)。忤章惇,連貶新州別駕,安置英州。元符元年(一○九八),移梅州(同上書卷五○○),歷衡及鼎。徽宗即位,知鄆州、真定府。為曾布、蔡京所忌,連七謫至峽州羈管。后定居宋都。宣和七年卒,年七十八。有《語錄》二卷、《文集》二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有《元城盡言集》十三卷傳世?!?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九四、《宋史》卷三四五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二五三四
劉安世(一○四八——一一二五),字器之,學(xué)者稱元城先生,大名(今河北大名)人。登熙寧六年進(jìn)士第,不就選,從學(xué)于司馬光。元祐初,光入相,薦為秘書省正字。三年,擢右正言,遷起居舍人兼左司諫,進(jìn)左諫議大夫。六年,為寶文閣待制、樞密都承旨。紹圣初,章惇用事,忌惡之,累加貶黜,安置英、梅等州,凡投荒七年,甲令所載遠(yuǎn)惡地,無不歷之。徽宗即位,起知鄆州、真定府。蔡京既相,又七謫至峽州羈管。稍復(fù)承議郎,卜居宋城。宣和七年卒,年七十八,后謚忠定。著有《盡言集》及《元城語錄》等。《宋史》卷三四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 【介紹】: 宋濮州人,原籍趙郡,字奉世。李肅之弟。英宗時登進(jìn)士第。官明州司法參軍,郡守骫法,承之毅然力爭。神宗熙寧初為條例司檢詳文字,又任檢正中書刑房。受命察訪淮浙常平、農(nóng)田水利、差役事,還奏《役書》二十篇。又察訪陜西,裁正斂羨余之?dāng)?shù)。八年,任河?xùn)|察訪使,受詔參定蕃兵法。官至樞密直學(xué)士。后知青州,徙應(yīng)天府,歷阿陽、陳、鄆、揚州而卒。有《禮房條例并目錄》、《江湖淮浙鹽敕令賞格》及文集、奏議等。
全宋詩
李承之,字奉世,濮州鄄城(今山東鄄城北)人。迪子。舉進(jìn)士,調(diào)明州司法參軍。神宗熙寧初,為條例司檢詳文字。累官至陜西都轉(zhuǎn)運使,召拜給事中、吏部侍郎、戶部尚書。以樞密直學(xué)士知青州。歷知州府,卒于揚州任?!?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有傳。
全宋文·卷一○二八
李承之(?——一○九一),字奉世,其先趙郡人,徙濮州(今河南濮陽)。迪從子。中進(jìn)士第,調(diào)明州司法參軍。熙寧初,以為條例司檢詳文字,得召見,改京官,檢正中書刑房公事。四年察訪淮浙常平、農(nóng)田水利、差役事,還奏《役書》二十篇,加集賢校理。又察訪陜西,遷集賢殿修撰,擢寶文閣待制。為同群牧使,糾察在京刑獄兼樞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檢三司使。元祐初官樞密直學(xué)士,知青州,徙應(yīng)天府,歷河陽、陳、鄆、揚州,元祐六年十一月卒。著有文集三十卷、奏議二十卷。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八、二五二、四六八,《宋史》卷二○八《藝文志》七、卷三一○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開封人,字佑之。以技隸太史局?;兆跒槎送鯐r,天信密白王當(dāng)有天下?;兆诩次?,因得親昵,不數(shù)年,至樞密都承旨、節(jié)度觀察留后。政和初,拜定武軍節(jié)度使、祐神觀使,頗與聞外朝政事。見蔡京亂國,每托天文以撼之。京黨因劾天信漏泄禁中語,累貶行軍司馬,竄新州,數(shù)月卒。
全宋文·卷二八六七
郭天信,字祐之,開封(今河南開封)人。以技隸太史局?;兆诩次唬翗忻芏汲兄?、節(jié)度觀察留后。政和初,拜武定軍節(jié)度使、祐神觀使。與張商英相結(jié),為蔡京黨所攻,貶昭化軍節(jié)度副使、單州安置,再貶行軍司馬,竄新州?!?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六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8—1154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亨仲,號北山。高宗紹興二年進(jìn)士。累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以秦檜所薦,不敢言和議之非。后充陜西分畫地界使,金欲盡取階、成、岷、鳳、秦、商六州,剛中力爭不從。改四川宣撫副使,選將屯守,蠲去雜稅,治理有方。檜怒其專擅,罷官,責(zé)居桂陽軍,再責(zé)濠州團練副使、復(fù)州安置,又徙封州。有《西征道里記》、《北山集》等。
全宋詩
鄭剛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一字漢章,號北山,又號觀如,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jìn)士,授溫州軍事判官。六年,除樞密院編修官。八年,遷殿中侍御史。九年,為樞密行府參謀出諭京陜,歸除權(quán)禮部侍郎,尋兼詳定一司又兼權(quán)刑部侍郎。十年,除試禮部侍郎。十一年,擢樞密都承旨,為川陜宣諭使。十二年,遷川陜宣撫副使兼營田。十七年,以忤秦檜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桂陽居住,徙復(fù)州、封州安置。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有《北山集》三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事見本集卷末附錄鄭良嗣《鄭公年表》,宋何耕《宋故資政殿學(xué)士鄭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七○有傳?!∴崉傊性?,以清康熙三十六年鄭世成刻本(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金華叢書》所收同治十一年永康胡鳳丹據(jù)康熙重刻本(簡稱金華叢書本)及《兩宋名賢小集·石羊山房集》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八九一
鄭剛中(一○八八——一一五四),字亨仲,號北山,又號觀如,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紹興二年進(jìn)士及第。授溫州軍事判官。八年九月,任監(jiān)察御史,同年十一月遷殿中侍御史。九年三月,充樞密行府參謀官。十一年四月,為寶文閣直學(xué)士、樞密都承旨。剛中初為秦檜薦于朝,檜主和議,剛中不敢言。金歸所占地,被檜遣為宣諭司參謀官;及還,除禮部侍郎、川陜宣諭使。改四川宣撫副使。治蜀有方,曾奏蠲雜征,請減成都府路對糴及宣撫司激賞錢。又屯兵營田,選將授任。秦檜怒其專擅,責(zé)桂陽軍居住。紹興十八年十一月再責(zé)濠州團練副使,復(fù)州安置;再徙封州。二十四年五月卒,年六十七。著有《北山文集》、《周易窺馀》、《經(jīng)史專音》、《左氏九六編》等。見何耕《宋故資政殿學(xué)士鄭公墓志銘》(《北山文集》卷末),《宋史》卷三七○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9—1142 【介紹】: 宋宗室,字叔問。趙德昭五世孫?;兆诖笥^元年進(jìn)士。警敏強記,工書。宣和初,充詳定《九域圖志》編修官。高宗建炎中試太常少卿,集《太常因革禮》八十篇。累遷徽猷閣直學(xué)士、知秀州,奉祠歸。有《崇蘭集》。
全宋詩
趙子晝(一○八九~一一四二),字叔問,號西隱老人,燕王德昭五世孫。徽宗大觀元年(一一○七)進(jìn)士,授簽書大名府判官。累官憲州通判。宣和初,充詳定《九域圖志》編修官,遷刑部侍郎。南渡后,歷太常少卿,知秀州,奉祠以歸。高宗紹興十二年卒,年五十四。有《崇蘭集》二十卷,已佚,又有《肯綮錄》一卷行世。事見《北山集》卷三三《趙公墓志銘》,《宋史》卷二四七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三九七四
趙子晝(一○八九——一一四二),字叔問,燕懿王之后。中大觀元年進(jìn)士第,為宗室第一。起家簽書大名府判官廳公事。后為刑部員外郎。南渡后以駕部員外郎召,遷左司員外郎、太常寺少卿,除徽猷閣待制、樞密都承旨,遷兵部侍郎。請外補,以徽猷閣直學(xué)士知秀州,明年知平江府。力請祠,提舉江州太平觀,寓止衢州凡七年。紹興十二年以疾告老,遷左中奉大夫致仕。是年卒,年五十四。著文集二十卷。見程俱《趙公墓志銘》(《北山集》卷三三),《宋史》卷二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9—1177 【介紹】: 宋杭州臨安人,徙臺州臨海,字處和。錢忱子。以恩補官。高宗紹興間知臨安府,權(quán)戶部侍郎兼樞密都承旨,經(jīng)畫用楮為幣,分為六務(wù),出納有法。孝宗時符離之役戰(zhàn)敗,附湯思退倡和議。為淮東宣諭使,入奏詆張浚主戰(zhàn)。累進(jìn)參知政事兼權(quán)知樞密院事,謀相位甚急。后以婿鄧王立為太子,引嫌提舉洞霄宮。起知寧國、紹興府,因籍人財產(chǎn)至六十萬緡,復(fù)與祠。卒謚忠肅。有《諸史提要》。
全宋詩
錢端禮(一一○九~一一七七),字處和,號松窗,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惟演曾孫。以蔭授官,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監(jiān)登聞鼓院。高宗紹興七年(一一三七)通判明州。十五年,提舉淮東茶鹽,改兩浙轉(zhuǎn)運判官。十七年,為淮東轉(zhuǎn)運副使。三十年,除知臨安府,始行會子。孝宗即位,張浚于符離失利,遂劾張浚,參定和議,隆興二年(一一六四)賜同進(jìn)士出身(《嘉定赤城志》卷三四)。除參知政事兼權(quán)知樞密院事,因其女適皇太子引嫌奉祠。四年,起知寧國府,移紹興府。以貪墨被黜。淳熙四年卒,年六十九。有《松窗集》,已佚。事見《攻愧集》卷九二《觀文殿學(xué)士錢公行狀》?!?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五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四五七六
錢端禮(一一○九——一一七七),字處和,號松窗,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忱子。紹興間,通判明州,加直秘閣。十五年,為兩浙路轉(zhuǎn)運判官。歷知婺、衢、撫州,又知臨安府。孝宗立,除戶部侍郎,試兵部尚書,兼戶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隆興二年,以和議成,除參知政事兼權(quán)知樞密院事。明年罷,除資政殿大學(xué)士、提舉萬壽觀。乾道四年起知寧國府,后又知紹興府,進(jìn)觀文殿學(xué)士。淳熙四年卒,年六十九。后謚忠肅。著有《諸史提要》(存)、《松窗集》。見樓鑰《攻愧集》卷九二《觀文殿學(xué)士錢公行狀》,《宋史》卷三八五本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五○六
張宗元(?——一一五九),字淵道,唐州方城(今河南方城)人。建炎中任太常博士。張浚為宣撫處置使,辟為本司主管機宜文字。紹興中歷右司員外郎,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權(quán)兵部侍郎,徽猷閣待制、樞密都承旨。七年,為秦檜所忌,落職奉祠。后復(fù)為兵部侍郎。十一年,知平江府,次年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靜江府。十八年,奉祠。二十二年起知福州,次年知洪州。二十五年又以與張浚通問罷,與祠。二十九年卒。見《中興小紀(jì)》卷七,《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五八、八○、八五、九五、一一○、一一三、一一四、一三八、一四一、一五七、一六三、一六四、一六九、一八三,《容齋隨筆》卷一三,《桂故》卷五,雍正《廣西通志》卷五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6—1204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子充,又字洪道,號省齋居士,晚號平園老叟。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jìn)士。授徽州戶曹,累遷監(jiān)察御史。孝宗即位,除起居郎,應(yīng)詔上十事,皆切時弊。權(quán)給事中,繳駁不避權(quán)幸。后任樞密使,創(chuàng)諸軍點試法。淳熙十四年,拜右丞相,進(jìn)左丞相。光宗時,封益國公。遭彈劾,出判潭州。寧宗初,以少傅致仕。卒謚文忠。工文詞,有《玉堂類稿》、《玉堂雜記》、《平園集》、《省齋集》等八十一種,后人匯為《益國周文忠公全集》。(⊙ 《攻愧集》卷九四神道碑》
全宋詩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號平園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鄭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祖詵通判廬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jìn)士,調(diào)徽州司戶參軍。二十七年,舉博學(xué)宏詞科,差充建康府教授。三十年,召為太學(xué)錄,累遷編類圣政所詳定官兼權(quán)中書舍人兼權(quán)給事中。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因繳駁龍大淵、曾覿除知閤門事,奉祠。乾道四年(一一六八),起知南劍州。六年,除秘書少監(jiān)兼直學(xué)士院。八年,兼權(quán)中書舍人時以事奉祠。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敷文閣待制、侍講,累遷吏部尚書兼翰林學(xué)士承旨。七年,除參知政事。九年,除知樞密院事。十六年,由左丞相出判潭州。紹熙四年(一一九三),改判隆興府。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益國公致仕。未幾,為韓侂胄指為偽學(xué)罪首。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開禧三年(一二○七),賜謚文忠。生平著書八十一種,有《平園集》二百卷。事見本集卷首年譜,《宋史》卷三九一有傳?!≈鼙卮笤?,以清黃丕烈校跋并抄補明抄《周益文忠公集》(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宋開禧二年刊本(簡稱宋本,原藏日本靜嘉堂文庫),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底本校者校補及異文甚夥,部分有判斷,不少僅羅列未定。整理時凡異文與宋本相同,文義且無窒礙者,概從宋本。四庫本錯奪衍倒極多,而編次較底本、宋本合理,從四庫本。編為十四卷。
詞學(xué)圖錄
周必大(1126-1204) 字子充,一字洪道,自號平園老叟。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jìn)士。二十七年舉博學(xué)宏詞科。官至左丞相,封益國公,卒謚文忠。與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等交深誼篤。有《益國周文忠公全集》200卷,其中包括《省齋文稿》、《平園續(xù)稿》、《省齋別稿》、《二老堂詩話》等24種。
全宋文·卷五○一四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初字弘道,自號平園老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紹興二十七年進(jìn)士及第,授徽州司戶參軍。二十七年中博學(xué)宏詞科,授建康府學(xué)教授。孝宗即位,除起居郎,遷權(quán)中書舍人。權(quán)給事中,繳駁不避權(quán)幸。淳熙五年,除禮部尚書兼翰林學(xué)士。七年,除參知政事。九年,除知樞密院事。十四年,拜右丞相。十六年,進(jìn)左丞相,封益國公。紹熙二年,除觀文殿學(xué)士,判潭州。慶元元年,以少傅致仕。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贈太師,賜謚文忠。著有《周益國文忠公集》二百卷(存)。見周綸《周益國文忠公年譜》(本集卷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6—1199 【介紹】: 宋開封人,字光錫,初名興宗?;兆卩嵑笸饧胰缹O。以外戚恩授成忠郎。孝宗乾道初,徙福建路兵馬鈐轄。知廬、揚二州,皆有政績。光宗紹熙中,遷保靜軍承宣使。寧宗即位,知明州。告老,授武泰軍節(jié)度使。卒謚忠肅。有《奏議》。
全宋文·卷四九九○
鄭興裔(一一二六——一一九九),初名興宗,字光錫,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徽宗鄭皇后侄孫。初以后恩授成忠郎,充干辦祗候庫,累至江東路鈐轄。乾道間徙福建路。淳熙間,歷差浙東、浙西、江東提刑,入知閤門事兼干辦皇城司,又兼樞密副都承旨,出知廬州、揚州。紹熙元年,遷保靜軍承宣使,召領(lǐng)內(nèi)祠。寧宗即位,除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告老,授武泰軍節(jié)度使。慶元五年卒,年七十四,謚忠肅。見《武泰軍節(jié)度使贈太尉鄭公興裔神道碑》(周必大《文忠集》卷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六五有傳。
徐本中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五八二六
徐本中,出身武官之家。與曾覿善,覿貴幸,薦于孝宗,由小使臣積階至刺史、知閤門事。換文資為右文殿修撰、樞密都承旨。淳熙元年以集英殿修撰除浙西提刑;三年,改除江東轉(zhuǎn)運副使。六年,知秀州,以失舉謫饒州居住;次年復(fù)起為江東運副。奉祠歸,自號歲寒居士。見《宋史》卷五八七《曾覿傳》,《吳郡志》卷七,《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宋史全文》卷二六下,《姑蘇志》卷三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2—1207 【介紹】: 宋相州安陽人,字節(jié)夫。韓琦曾孫。以蔭入官。孝宗淳熙末以汝州防御使知閤門事。以策立寧宗、傳導(dǎo)詔旨見幸。排斥大臣趙汝愚,又貶逐朱熹、彭龜年,斥理學(xué)為偽學(xué),請下詔嚴(yán)禁,史稱“慶元黨禁”。自宜州觀察使兼樞密都承旨,累遷太師、平章軍國事,封平原郡王,執(zhí)政十三年,勢焰熏灼,序班丞相上,總?cè)∮?。開禧初謀開邊自固,恢復(fù)中原,遂興兵攻金,初戰(zhàn)略勝。后北伐屢敗,遂使北請和,金人以縛送首議用兵之臣為言。禮部侍郎史彌遠(yuǎn)與楊皇后密謀,殺侂胄,函首送金廷乞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77—1247 【介紹】: 宋邛州蒲江人,字瞻叔,號著齋。高稼弟。寧宗嘉泰二年進(jìn)士。知夾江縣,創(chuàng)同人書院。改知綿州,以防遏招收潰兵功,進(jìn)直寶章閣。累官端明殿學(xué)士、僉書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退居吳中,日以著述自娛。卒謚忠襄。曾修孝宗、寧宗《日歷》。有《著齋文集》、《北門類稿》等。
全宋詩
高定子(?~一二四七),字瞻叔,號著齋,蒲江(今屬四川)人。寧宗嘉泰二年(一二○二)進(jìn)士,授郪縣主簿。歷知丹棱縣,知長寧軍、綿州。召為刑部郎中。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遷太常少卿,累遷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兼吏部尚書、修國史、實錄院修撰。淳祐二年(一二四二),簽書樞密院事。三年,除參知政事。因忤時相致仕。七年卒。有《存著齋文集》,已佚。事見《續(xù)宋宰輔編年錄校補》卷一四,《宋史》卷四○七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七三○四
高定子(?——一二四七),字瞻叔,號著齋,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高稼弟。嘉泰二年舉進(jìn)士,授郪縣主簿,調(diào)中江縣丞,歷知丹棱、夾江二縣,辟主管四川總領(lǐng)所文字,遷知長寧軍、綿州。入為刑部郎中,進(jìn)司農(nóng)卿,兼樞密都承旨。歷起居舍人、兼中書舍人、權(quán)禮部尚書兼侍讀,擢拜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兼吏部尚書。淳祐二年進(jìn)端明殿學(xué)士、簽書樞密院事,尋兼權(quán)參知政事。后辭官居吳中,日以著述自娛。淳祐七年八月卒,謚忠襄。著有《著齋文集》、《北門類稿》、《薇垣類稿》、《經(jīng)說》、《紹熙講義》、《奏議》、《歷官表奏》等。見《宋史》卷四○九本傳、卷四三《理宗紀(jì)》,《宋元學(xué)案》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