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總綱(總綱)  拼音:zǒng gāng
綱領、大綱。《晉書。卷三。武帝紀》:「此朕所以垂拱總綱,責成于良二千石也?!?/div>
《漢語大詞典》:三性
(1).佛教名詞。指法相宗所主張的遍計所執(zhí)性、依他起性和圓成實性。認為事理、迷悟一切諸法,均不出此三性。見成唯識論卷八。也稱“三自性”。 章炳麟 《建立宗論》:“云何三性?一曰徧計所執(zhí)自性,二曰依他起自性,三曰圓成實自性。”
(2).佛教名詞。指善性、惡性和無記性(即非善非惡之性)。 隋 慧遠 大乘義章卷二十:“善、惡、無記,是三性也?!?br />(3).道教名詞。指元精、元氣和元神。 唐 呂巖 《敲爻歌》:“此時黃道會陰陽,三性元宮無漏泄?!?唐 呂巖 《憶江南》詞之八:“三性本同一體內(nèi),要燒靈藥切尋鉛?!?br />(4).指人性的三個來源。 漢 王充 論衡·命義:“亦有三性:有正,有隨,有遭。正者,稟五常之性也;隨者,隨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惡物象之故也?!?/div>
《國語辭典》:輪指(輪指)  拼音:lún zhǐ
一種琵琶、琴等弦樂器的彈奏指法。琵琶的輪指以大拇指挑弦,其馀四指依次彈弦;琴的輪指則用右手無名指、中指和食指次第彈弦,一般用在同一弦上,形成同音重復。
《國語辭典》:法紀(法紀)  拼音:fǎ jì
法律和紀律。如:「整肅法紀」。明。張居正〈請戒諭群臣疏〉:「以朝廷為必可背,以法紀為必可干,則我祖宗憲典甚嚴,朕不敢赦。」《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仰該鎮(zhèn)帶領兵馬,剿滅逆苗,以彰法紀。」
《漢語大詞典》:牙簡(牙簡)
簡牘的美稱。指法令文書。舊唐書·代宗紀:“遂令圜土嘉石之下,積有繫囚;竹章牙簡之中,困於法吏?!?/div>
《國語辭典》:法庭  拼音:fǎ tíng
法官審問及判決民刑訴訟的場地、處所。如:「如果你真的不愿意私下和解,那我們只有法庭上見了?!?/div>
《國語辭典》:吟猱  拼音:yín náo
彈琴指法。左手按弦,往復移動,使琴聲微顫,顫動小稱為「吟」,顫動大稱為「猱」。清。薛雪《一瓢詩話》:「今人但知于勾剔、抹挑、吟猱、綽注間求之,必無純調(diào)?!?/div>
《國語辭典》:律例  拼音:lǜ lì
律與例都是傳統(tǒng)中國重要的法律規(guī)范,主要體現(xiàn)在明清兩代。二者同時規(guī)定在當時的國家基本法典之中,例如《大明律集解附例》、《大清律集解附例》、《大清律例》。
《漢語大詞典》:按抑
(1).按捺;抑制。北史·叱羅協(xié)傳:“ 明帝 知其材識庸淺,每按抑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狐懲淫:“強自按抑,燥渴愈急?!?郭沫若 《南冠草》第二幕:“[ 王聚星 ](按抑之)姨媽,你忍耐一下吧,你聽我說啦?!?br />(2).彈琴時按弦的指法。 宋 蘇舜欽 《演化揮琴因作歌以寫其意》:“按抑不知聲在指,指自不知心所起?!?宋 蘇軾 《聽僧昭素琴》詩:“至和無攫醳,至平無按抑?!?/div>
《國語辭典》:琵琶譜(琵琶譜)  拼音:pí pá pǔ
琵琶演奏的樂譜。注有弦序符號和左、右手的指法符號。這些符號原是用漢字簡寫制定,然因流派不同有符號使用不一致的現(xiàn)象,近年經(jīng)不斷改進,已漸趨簡明、統(tǒng)一。
《漢語大詞典》:完功
完成功德。指法事完畢。 洪深 《五奎橋》:“天快亮,道士們打醮怕要完功,現(xiàn)在只怕是念著最后一卷經(jīng)了?!?/div>
《漢語大詞典》:宏軌(宏軌)
猶大道。喻指法規(guī)。 晉 范寧 《〈穀梁傳〉序》:“故附勢匿非者,無所逃其罪;潛德獨運者,無所隱其名,信不易之宏軌,百王之通典也?!?/div>
《漢語大詞典》:籠弦(籠絃)
彈奏琵琶的指法之一。 唐 李紳 《悲善才》詩:“天顏靜聽朱絲彈,眾樂寂然無敢舉。銜花金鳳當承撥,轉腕籠絃促揮抹?!?/div>
《漢語大詞典》:撚抹
彈撥弦樂器的指法。捻,揉弦。抹,順手下?lián)堋?宋 葛長庚 《琴樂序》:“忽忽捻抹,其韻虛豁,如在池亭蓮花燦發(fā)?!?/div>
《漢語大詞典》:攏捻(攏撚)
彈奏弦樂器的指法。 唐 李群玉 《索曲送酒》:“煩君玉指輕攏捻,慢撥鴛鴦送一杯?!?唐 段安節(jié) 樂府雜錄·琵琶:“ 興奴 長於攏捻,不撥,稍軟?!?宋 晏殊 《玉樓春》詞之九:“春蔥指甲輕攏捻,五彩條垂雙袖捲?!?/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