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直接推理  拼音:zhí jiē tuī lǐ
直接由一個前提即推導出結論的推理方式。相對于間接推理而言。
《國語辭典》:政策分析  拼音:zhèng cè fēn xī
運用科學知識與推理方法,采取分析的理論架構,對政策的形成、執(zhí)行與后果,加以系統(tǒng)化研究,以累積政策相關知識,俾有助于政策問題的解決。
《國語辭典》:歸納法(歸納法)  拼音:guī nà fǎ
一種推理的方法。由一系列特殊或具體的事例中,推求出普遍性的原則。
《國語辭典》:合邏輯(合邏輯)  拼音:hé luó jí
符合邏輯推理形式的規(guī)律。如:「你這種想法是不合邏輯的?!?/div>
《國語辭典》:不合邏輯(不合邏輯)  拼音:bù hé luó jí
一個論證在推理形式下為錯誤者,稱為「不合邏輯」。
分類:推理錯誤
《國語辭典》:辯證邏輯(辯證邏輯)  拼音:biàn zhèng luó jí
以辯證法推理、思考的邏輯。參見「辯證法」條。
《國語辭典》:因果律  拼音:yīn guǒ lǜ
歸納推理的基礎原則之一。指事件的發(fā)生必有一定的原因,且有因必有果。就先后順序而言,因必定先于果,并且相似的原因必產生相似的結果。此種規(guī)律,稱為「因果律」。
《國語辭典》:理則學(理則學)  拼音:lǐ zé xué
研究關于推理、思考所得為正、誤之一般性原理與法則的學問。一般根據英語Logic譯作「邏輯」、「邏輯學」,依日文譯作「論理學」,我國古時稱為「辨學」、「名理」、「名學」,至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孫文學說》一書中稱為「理則學」。近來由教育部明定統(tǒng)一稱為「理則學」。
《漢語大詞典》:復合三段論
幾個三段論聯結而成的推理。前一個三段論的結論是后一個三段論的前提之一(大前提或小前提)。如:“科學是有用的,邏輯學是科學,所以邏輯學是有用的。一切有用的東西都應該學習,因此邏輯學應該學習?!逼渲校斑壿媽W是有用的”是前一個三段論的結論,又是后一個三段論的小前提。
《漢語大詞典》:關系推理
前提至少有一個是關系判斷,而結論總是關系判斷的推理。除了由一個關系判斷做前提的直接推理之外,還有兩種間接推理:純粹關系推理和混合關系推理。
《漢語大詞典》:不完全歸納推理
“完全歸納推理”的對稱。以關于某類事物中部分對象的判斷為前提,推出關于某類事物全體對象的判斷做結論的推理。在歸納推理中,完全歸納推理是不多的,不完全歸納推理則是大量的。有兩種:(1)簡單枚舉歸納推理,這是或然性推理;(2)科學歸納推理,這是必然性推理。
《漢語大詞典》:必然性推理
“或然性推理”的對稱。從真前提能夠必然地推出真結論的推理。包括:各種直接推理,三段論,關系推理,假言推理,選言推理,完全歸納推理,科學歸納推理。
《漢語大詞典》:純粹關系推理
幾個前提都是關系判斷而結論也是關系判斷的推理。
《漢語大詞典》:純粹假言推理
前提和結論都是假言判斷的推理。
《漢語大詞典》:三支比量
古 印度 因明學的推理方法。因明法之宗、因、喻稱三支。以因、喻論證宗,稱比量。整個論證過程稱三支比量。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名》:“辯説之道,先見其恉,次明其柢,取譬相成,物故可形,因明所謂宗、因、喻也。 印度 之辯,初宗,次因,次喻。(兼喻體、喻依。) 大秦 之辯,初喻體(近人譯為大前提),次因(近人譯為小前提),次宗。其為三支比量一矣?!眳⒁姟?三支 ”。
《漢語大詞典》:三支
(1).指 漢 末、 三國 時來 華 弘法的 月氏 高僧 支讖 、 支亮 和 支謙 三人。 支謙 受業(yè)于 支亮 , 亮 受業(yè)于 支讖 。當時稱“天下博知,不出三 支 ”。 宋 陳師道 《別寶講主》詩:“暫息三 支 論,重參二祖禪。” 梁啟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六章第二節(jié):“ 三國 時代 支纖 、 支亮 、 支謙 ,皆自 印度 來傳教,時號‘三 支 ’”
(2).古 印度 因明學指組成比量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即:宗(立義),因(論證),喻(設譬)。翻譯名義集·名句文法:“能立三支,譬喻宗因;由此譬況,喻曉宗因?!?章炳麟 《諸子學略說》:“近人或謂 印度 三支,即是 歐州 三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