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周之道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六五四
周之道(一○三○——一一○○),字覺民,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少寒苦,刻意于學。皇祐五年進士。初主錢塘簿,移歙州祁門令,改著作佐郎知江寧縣。秩滿,知遂州錄事參軍,改通判戎州。擢知開封府錄事參軍,除京西路轉(zhuǎn)運判官,提舉江西路常平,移成都府路轉(zhuǎn)運判官。元祐初為大理丞,已而遷正。以母老丐外,為提點江南西路刑獄,入為刑部員外郎,升郎中。累官至尚書刑部侍郎。元符三年卒,年七十一。見《浮溪集》卷二六《通議大夫周公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0—1094 【介紹】: 宋成都華陽人,字子功。范鎮(zhèn)侄。登進士第。神宗熙寧七年知諫院,反對手實法等新法。后坐事責監(jiān)宿州酒稅。元豐末,入為起居郎。哲宗立,遷中書舍人,歷刑部、吏部侍郎,為翰林學士。出知開封府,勤于民事,獄無系囚。元祐七年,拜中書侍郎,次年罷知河中府,徙河南府。卒謚文簡。有《詩傳補注》及文集等。
全宋詩
范百祿(一○三○~一○九四),字子功,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丹淵集》卷首附《文同墓志銘》),又舉才識兼茂科。神宗熙寧中,提點江東、利、梓路刑獄,加直集賢院。坐事貶監(jiān)宿州酒稅。元豐末,入為起居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為刑部、吏部侍郎。六年,權知開封府。八年,罷知河中、河陽、河南。紹圣元年卒,年六十五。有文集五十卷,已佚。事見《范太史集》卷四四《范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三七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六五五
范百祿(一○三○——一○九四),字子功,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范鎮(zhèn)兄鍇之子。嘉祐二年登進士第,歷諸縣簿、令。治平二年,對制策入三等,授秘書丞。熙寧中,提點江東、利、梓路刑獄,加直集賢院。七年,召知諫院,坐治李士寧獄不實貶監(jiān)宿州酒。元豐中,任淮南東路提刑、知唐州,入為司門、吏部郎中、起居郎。哲宗立,遷中書舍人,歷刑部、吏部侍郎,奉詔相度黃河利害。元祐五年,進翰林學士。次年,以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尋復為翰林學士。七年六月,拜中書侍郎。八年,罷為資政殿學士,出知河中、河陽、河南。紹圣元年卒,年六十五。著《詩傳補注》二十卷、《榮國集》五十卷、《內(nèi)制集》五卷、《外制集》五卷、《奏議》十卷。見范祖禹《范公墓志銘》(《范太史集》卷四四),《宋史》卷三三七有傳。
張次元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1—1097 【介紹】: 宋常州武進人,字希一。張溫之子。仁宗嘉祐初為太常寺奉禮郎。神宗即位,為衛(wèi)尉寺丞,轉(zhuǎn)大理寺丞,歷知洛州、滁州。遷江淮荊浙福建廣南提點坑冶鑄錢司事,躬自巡歷,務革積弊,以公廉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密州諸城人,字仲山。以蔭知九隴縣。歷知宿州、提點廣西刑獄,有治績。為夔路轉(zhuǎn)運使,以巴峽地隘,民困于役,免其不應法者一千五百人。除鹽鐵判官、京東轉(zhuǎn)運使,時歲兇民移,乃諭大姓富室畜為田仆,舉貸立息,官為置籍索之,貧富交利。官終少府監(jiān)、知揚州。卒年六十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102 【介紹】: 宋人,世居魏縣,徙安陽,字邦直。仁宗皇祐五年進士。神宗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撰河渠、律歷、選舉諸志。歷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哲宗時,累拜中書侍郎,恢復青苗、免役法,變元祐之政。后坐事罷知河南,又落職知真定府?;兆诹ⅲ霝殚T下侍郎,逾年罷知大名府。
全宋詩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陽(今屬河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調(diào)邢州司戶參軍,遷晉州和川令。神宗時,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元豐四年(一○八一),拜吏部尚書。六年,遷尚書右丞。哲宗即位,轉(zhuǎn)尚書左丞?;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瑸殚T下侍郎,尋出知大名府。崇寧元年卒,年七十一。有詩文一百卷,已佚。事見《雜肋集》卷六二《資政殿大學士李公行狀》,《宋史》卷三二八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一七○九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实v五年舉進士,調(diào)邢州司戶參軍、和川令。治平二年試秘閣為第一,對策入等,以秘書郎簽書平江軍判官。以歐陽修薦,得集賢校理、同知太常禮院。神宗器其才,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元豐中,自吏部尚書拜尚書右丞,哲宗立,轉(zhuǎn)左丞。因反對廢除新法,罷知河陽,徙河南、永興等地。哲宗親政,拜中書侍郎。范純?nèi)嗜ノ?,清臣獨顓中書。后坐事罷知河南,尋落職知真定府?;兆诹?,入為門下侍郎,尋出知大名府。崇寧元年卒,年七十一。贈金紫光祿大夫。著有詩文一百卷、奏議三十卷、《平南事覽》二十卷、《吳書實錄》三卷、《真宗圣政記》一百五十卷、《政要》十卷、《仁宗觀文覽古圖記》十卷、《元豐土貢錄》二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3—1095 【介紹】: 宋高郵軍人,字希圣。第進士。調(diào)須城主簿。王安石為政時,參與編修《熙寧條例》,選提舉湖南常平。章惇伐五溪,奉檄取大田、離子二峒,遣軍校走諭峒主,使相率歸順。累遷京西北路提點刑獄。哲宗元祐初,擢吏部郎中,歷中書舍人、給事中、刑部侍郎。紹圣元年,以寶文閣待制知鄆州。為官多善政,屢典刑獄,昭雪全活甚眾。
全宋文·卷一七六五
喬執(zhí)中(一○三三——一○九五),字希圣,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人。擢進士,調(diào)須城主簿。熙寧三年試秘書省校書郎,尋徙荊湖南路轉(zhuǎn)運判官。元祐初為吏部郎中,兼徐王府侍講。六年三月除秘閣校理,八月兼徐王府翊善。七年正月為起居舍人,六月進起居郎,十月除中書舍人。八年四月遷給事中,又為刑部侍郎。紹圣初,以寶文閣待制知鄆州,二年卒,年六十三。所著有《易說》十卷、《講義》十卷、《中庸義》一卷、《古律詩賦》十五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王汝舟(一○三四~一一一二),字公濟,晚號云溪翁,婺源武口(今江西婺源)人。弱冠舉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神宗熙寧中知舒城縣。哲宗元祐間知南劍州(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九)。八年(一○九三),知建州(《宋會要輯稿》禮三六之九),移知虔州。擢京東路轉(zhuǎn)運判官,移河北、江西,徙夔州路提點刑獄。告老歸。徽宗政和二年卒,年七十九。有《云溪文集》百卷(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六),已佚。宋趙不悔《新安志》卷七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
王汝舟(一○三四——一一一二)字公濟,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实v五年,才冠而登第。歷知舒城縣、南劍州、建州、虔州。哲宗擢為京東轉(zhuǎn)運判官,終夔州路提點刑獄,告老而歸。凡歷官十七任,皆有治跡。晚號云溪翁,卒年七十九。有文百卷,手所校書萬馀卷。見《新安志》卷七,《宋會要輯稿》禮三六之九,《宋史翼》卷二○,《宋詩紀事補遺》卷一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饒州浮梁人,字正叔。仁宗慶歷間進士。累官知臨川、江西提刑、度支郎中。治“五經(jīng)”,長于《》。有《易說》、《金氏文集》。
全宋詩
金君卿,字正叔,浮梁(今江西景德鎮(zhèn)北)人。仁宗慶歷間進士(清光緒《江西通志》卷四九、《金氏文集》富臨序)。歷知臨川,江西轉(zhuǎn)運判官、權江西提刑,入為度支郎中(《江西通志》卷八七)。嘉祐末官廣東轉(zhuǎn)運使。神宗熙寧尚在世,曾受朝廷獎諭(《蒙詔獎諭寄呈王介甫相公》)。哲宗元祐間,臨川江明仲搜求遺稿,編成《金氏文集》十五卷。原本久佚,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為二卷?!〗鹁湓?,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參校近人李之鼎輯《宋人集·金氏文集》(簡稱李本)、清勞氏丹鉛精舍鈔本(簡稱勞本,藏上海圖書館)。另輯得集外詩三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八二四
金君卿,字正叔,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zhèn))人。慶歷二年,登進士甲科,累官知臨川,權江西提刑,入為度支郎中。皇祐二年,官秘書丞;五年,為太常博士。熙寧間,曾于廣東任轉(zhuǎn)運使。君卿治五經(jīng),尤長于《》,嘗著《易說》、《易箋》,又工詩文。事跡見《金氏文集》卷首富臨序,曾鞏《元豐類稿》卷四四君卿父溫叟墓志銘,《宋史》卷一七七《食貨志》上五,君卿《督學署內(nèi)池西北題名》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5—? 【介紹】: 宋澶州清豐人,字美叔。晁端稟弟。登進士第。與章惇同年生,同榜及第,又同為館職,常以“三同”相呼。哲宗紹圣初章惇為相,倡“紹述”之說,端彥力諫,黜為陜守。歷秘書少監(jiān)、開府儀同三司。文章書法,為朝野所崇尚。
全宋詩
晁端彥(一○三五~一○九五)(生平據(jù)《曲洧舊聞》卷五),字美叔,其先清豐(今屬河南)人,后徙彭城(宋王圭《華陽集》卷五○《晁君墓志銘》)。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曲洧舊聞》)。一說嘉祐二年進士(《東坡全集》卷七《懷西湖寄晁美叔同年》)。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權開封府推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六)。七年,以都官員外郎提點淮南東路刑獄,徙兩浙路(同上書卷二五五)。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以司勛郎中為賀遼國正旦使(同上書卷三八五),后又為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同上書卷四四二)。紹圣初以秘府少監(jiān)黜知陜州(《曲洧舊聞》)。二年卒(《雞肋集》卷六○《祭陜州二叔父文》)。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二
晁端彥(一○三五——一○九五),字美叔,清豐(今河南清豐)人。與章惇同生于乙亥,同于嘉祐四年進士及第,又同為館職,常以三同相呼。熙寧四年權發(fā)遣開封府推官,七年自淮南東路刑獄徙兩浙路。元豐五年為金部郎中。元祐四年知蘇州,五年為右司郎中、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紹圣初,章惇入相,見其設施,極力諫之,惇怒,黜為陜守,因謂其親曰:「三同今日不同矣。」與蘇軾相友善,文章書法,為時所宗。見盛陶《晁端彥墓志銘》(殘文)、晁補之《祭陜州二叔父文》及《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六、二三二、二五三、二六五、二八○、四四○、四八三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5—1084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景繁。蔡元導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歷大理寺丞、知雩都縣、太平州司理等職。神宗熙寧中召對,陳用人立政之弊,擢監(jiān)察御史里行。劾呂惠卿及其親屬之罪,章五上,神宗遂黜惠卿并其黨,累遷太常博士,加集賢院校理,后出為淮南轉(zhuǎn)運副使。有《論語指歸》及奏議、文集。
全宋詩
蔡承禧(一○三五~一○八四),字景繁,臨川(今屬江西)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歷知虔州雩都縣。神宗熙寧八年(一○七五),擢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二)。十年,加集賢校理,權發(fā)遣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zhèn)公事(《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一四),開封府推官,改判官。出為淮南計度轉(zhuǎn)運副使。元豐七年卒,年五十。有文集十五卷,已佚。事見《蘇魏公文集》卷五七《承議郎集賢校理蔡公墓志銘》。
全宋文·卷一八○九
蔡承禧(一○三五——一○八四),字景繁,撫州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登嘉祐二年進士第,累官大理寺丞、知虔州雩都縣。敢任大責,遇艱食,輒出常平倉以振絕乏。熙寧七年,召對便殿,極陳用人立法之弊。次年,擢太子中允、監(jiān)察御史里行。公直敢言,奏論呂惠卿黨之罪,數(shù)指摘時病。十年,加集賢校理、提點開封府縣鎮(zhèn)公事。入為開封府推官,累遷太常博士。元豐五年,出為淮南計度轉(zhuǎn)運副使。七年卒,年五十。承禧篤學力文,博記善說,著《論語指歸》十卷、奏議集十卷、文集十五卷。見蘇頌《蔡公墓志銘》(《蘇魏公文集》卷五六)。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許彥先,字覺之。神宗熙寧中歷官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提點刑獄,轉(zhuǎn)運副使。元豐二年(一○七九),坐孫純私貸官錢,降監(jiān)吉州酒稅。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知隨州。事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二、二六六、二九六,《潛研堂金石文跋尾》續(xù)第四《許彥先藥洲詩跋》。今錄詩八首。
全粵詩·卷二一
許彥先,一名光,字覺之。始興人。深明《》學,尤工書法,素有文名。宋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累官殿中丞,熙寧間遷廣東轉(zhuǎn)運使。與王安石交游。明黃佐纂嘉靖四十年刊《廣東通志》卷五六、明胡永成修嘉靖二十一年刊《南雄府志·志下·傳二》有傳。詩十首。
全宋文·卷一七四○
許彥先,字覺之,南雄州始興(今廣東始興)人。天圣中進士及第。熙寧五年為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八年為廣南西路提點刑獄,是年五月改廣南東路轉(zhuǎn)運副使。元豐初為開封府推官,二年坐孫純私貨官錢,降監(jiān)吉州酒稅。五年為梓州路轉(zhuǎn)運判官,六年為廣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提舉常平等事。元祐二年知隨州。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七、二六六、二九三、三二七、三四四,《欒城集》卷二八,雍正《廣東通志》卷四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8—1097 【介紹】: 宋京兆武功人,字景叔。英宗治平二年進士。嘗學于張載。趙卨帥延安,辟為屬。哲宗元祐二年,累擢軍器監(jiān)丞。吐蕃酋長鬼章青宜結(jié)據(jù)洮州,師雄率種誼、姚兕分兵進擊,破洮州,俘鬼章。歷陜西轉(zhuǎn)運副使、衛(wèi)尉少卿。上《紹圣安邊策》,陳慶歷以來防條得失及御敵之要。進直龍圖閣。官終知陜州。有文集。
全宋詩
游師雄(一○三八~一○九七),字景叔,武功(今陜西武功西北)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清雍正《陜西通志》卷三○),調(diào)儀州司戶參軍。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遷德順軍判官、潁州軍事推官。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除宗正寺主簿,遷軍器監(jiān)丞。五年,為陜西轉(zhuǎn)運判官、提點秦鳳路刑獄。七年,除祠部員外郎,加集賢校理,權陜西轉(zhuǎn)運使。紹圣二年(一○九五),知邠州,改知河中府。三年,權知秦州兼秦鳳路經(jīng)略安撫使,移知陜州。四年,卒,年六十。事見《永樂大典》卷八八四二引《畫墁集·游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三二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二○一五
游師雄(一○三八——一○九七),字景叔,京兆武功(今陜西武功東南)人。從張載學,治平元年舉進士第一,授儀州司戶參軍,熙寧四年遷德順軍判官。元祐元年,改宣德郎,除宗正寺主簿,遷軍器監(jiān)丞。會吐蕃寇邊,使熙河,佐邊帥劉舜卿破敵有勞,遷陜西轉(zhuǎn)運判官。五年,移秦鳳路提點刑獄公事,遷承議郎。七年,除祠部員外郎,改工部,以集賢校理權陜西轉(zhuǎn)運副使。元祐九年,遷朝奉郎,除衛(wèi)尉少卿。紹圣二年,出知邠州,改守河中。三年春,遷直龍圖閣、權知秦州、兼秦鳳路經(jīng)略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未幾改帥熙河。四年,卒于陜州任上,年六十。著有文集十卷、奏議二十卷。見《游師雄墓志銘》(《永樂大典》卷八八四二),《宋史》卷三三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壽州人,字稚卿。呂公著弟。仁宗時賜進士出身。歷知澤、潁、廬、常四州,累改陜西轉(zhuǎn)運使。神宗元豐初知永興軍,徙河陽,平洛口兵變。哲宗時遷刑部侍郎、知開封府,為政明恕。官終戶部尚書。卒年七十。
全宋文·卷一三六一
呂公孺(一○二一——一○九○),字稚卿,壽州(治今安徽鳳臺)人,夷簡幼子。仁宗時任奉禮郎,賜進士出身。判吏部南曹,知澤、潁、廬、常四州,提點福建、河北路刑獄,入為開封府推官。判都水監(jiān),改陜西轉(zhuǎn)運使。知渭州,徙鄆州。熙寧十年坐失入死罪,責知蔡州。元豐初,知永興軍,二年徙河陽。四年五月知審官東院,十一月出知秦州。以與李憲不和,徙相州,更陳、杭、鄭、瀛四州。元祐初加龍圖閣直學士,二年五月任秘書監(jiān),三年遷刑部侍郎,知開封府,四年擢戶部尚書。五年三月以病提舉醴泉觀,同月卒,年七十。著有詩集、奏議二十卷。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九,《宋史》卷三一一《呂夷簡傳》附傳、卷二○八《藝文志》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9—1101 【介紹】: 宋眉州青神人,字趣翁,一字拙翁。七歲能詩,有“農(nóng)夫苦相問,燮理是何人”之句。仁宗嘉祐六年進士。授簡州司理參軍。歷知什邡縣,除成都府教授、太學博士,官終潼州府路提點刑獄。有文集。
全宋詩
杜敏求(一○三九~一一○一),字趣翁,一字拙翁(《范太史集》卷五五《手記》),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授簡州司理參軍,知漢州什邡縣。除成都府教授,請罷去,改差通判定州。遷朝請郎,除梓州路轉(zhuǎn)運判官,移潼川府路提點刑獄?;兆诮ㄖ芯竾曜溆诠?,年六十三。有文集三十卷,已佚。事見《凈德集》(《叢書集成初編》本)卷二四《朝請郎潼川府路提點刑獄杜公古詩歸墓志銘》。今錄詩十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宣州人,字正夫。仁宗皇祐進士。嘉祐四年授旌德縣尉。應制科入等,被論罷。神宗元豐二年,任河北東路轉(zhuǎn)運判官。嘗密劾文彥博不治事,被神宗斥為無禮。三年,權提點河北東路刑獄。后自太常丞除廣東轉(zhuǎn)運副使,乞分司致仕,五年,罷知虔州。
全宋文·卷一六四七
汪輔之,字正夫,宣州(治今安徽宣城)人。嘉祐四年,以旌德縣尉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入等,而論者言其無士行,遂罷。熙寧初,嘗為京兆府法曹參軍。熙寧末,歷官大理寺丞、知司農(nóng)寺丞、淮南西路轉(zhuǎn)運判官,改河北東路、西路。元豐三年,以太子中允權發(fā)遣河北東路提點刑獄,改開封府推官,除廣東轉(zhuǎn)運副使,遂乞分司致仕。元豐五年,知虔州,論者言其狂悖,遂罷。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三三一及《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之四、《全宋詞》第二一二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