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謝卿材,字仲適,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金石萃編》卷一三八)。曾知撫州臨川縣,王安石舉于朝(《臨川集》卷四○《舉謝卿材充升擢任使狀》)。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為比部員外郎(《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之四)。八年,權提點河東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一)。元豐七年(一○八四),知福州(《淳熙三山志》卷二二)。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至八年,歷福建等路轉運使,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同上書卷三七四以下各卷)。全宋文·卷二三五四
謝卿材,字仲適,臨淄(今山東淄博)人。熙寧二年為比部員外郎,八年權提點河東刑獄。元豐七年知福州,元祐間為河北、河東、京東等路轉運使,七年為江淮荊浙等路發(fā)運使,八年知相州。累官朝散大夫。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一、三七四、四一五、四五四、四七一、四七六,《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之四,《金石萃編》卷一三八。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泉州晉江人,字明甫。呂惠卿弟。神宗熙寧三年進士。以王安石薦,召為館閣???。安石與惠卿有隙,升卿于帝前詆安石之短,因降授太常寺太祝、監(jiān)無為軍酒稅。元豐三年復館閣???,累遷太常寺丞,出為河北路轉運副使。哲宗元符二年權知越州,改守江寧,進直秘閣。全宋文·卷二一一二
呂升卿,字明甫,泉州晉江(今福建泉州)人,惠卿弟。熙寧三年登進士第。六年三月,以王安石薦,自常州團練推官召為館閣校理。四月,權發(fā)遣京東路常平等事,十一月,權發(fā)遣京東路轉運判官,十二月,徙淮南東路軍器監(jiān)。七年,為館閣???、崇政殿說書兼同修撰經(jīng)義,直集賢院。八年十月,權發(fā)遣江南西路轉運副使。十二月落職,降授太常寺太祝、監(jiān)無為軍酒稅。元豐三年,復館閣??保瑱嗯械锹劰脑?。六年,為太常寺丞。元祐元年以吏部員外郎通判海州。紹圣四年,自京東路轉運副使徙河北路。元符元年,改河東提刑。二年,知江寧府。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三、二四四、二五六、二六九、二七一、三○二、三四○、三七八、四九三、四九四、五○六等,《宋史翼》卷四○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義甫,一作毅父??孜渲俚?。英宗治平二年進士,又應制科。以呂公著薦為秘書丞、集賢校理。哲宗紹圣中,言者謂其元祐時附會當路,譏毀先烈,貶知衡州。元符二年,提舉劾其違常平法,責惠州別駕,安置英州?;兆诹?,召為戶部金部郎中,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帥鄜延、環(huán)慶。黨論再起,罷,主管兗州景靈宮卒。長于史學,工文詞,與兄孔文仲、孔武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孔氏談苑》、《續(xù)世說》、《良世事證》、《釋稗》、《詩戲》、《朝散集》(編入《清江三孔集》)。全宋詩
孔平仲,字義甫,一作毅父,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進士。神宗熙寧中為密州教授(本集《常山四詩》序)。元豐二年(一○七九)為都水監(jiān)勾當公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八)。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試學士院。二年擢秘書丞、集賢校理。三年為江南東路轉運判官。后遷提點江浙鑄錢、京西南路刑獄(同上書卷三八○、四○七、四○九、四八三)。紹圣中坐元祐時附會當路,削校理,知衡州。又以不推行常平法,失陷官米錢,責惠州別駕,英州安置?;兆诹?,復朝散大夫,召為戶部、金部郎中,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崇寧元年(一一○二),以元祐黨籍落職,管勾兗州景靈宮(《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四○作太極觀),卒。平仲與兄文仲、武仲并稱“三孔”,黃庭堅有“二蘇聯(lián)璧,三孔分鼎”之譽。著有《續(xù)世說》、《孔氏談苑》、《珩璜新論》、《釋稗》等。詩文集已散佚,南宋王??收輯為二十一卷,其中詩九卷,刊入《清江三孔集》;民國初年胡思敬校編為《朝散集》,刊入《豫章叢書》。《宋史》卷三四四有傳。孔平仲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清江三孔集》為底本,校以《豫章叢書·朝散集》(簡稱豫章本)、明鈔殘本《三孔先生清江文集》(簡稱明抄本,藏北京圖書館)及《宋詩鈔》(簡稱詩鈔)。另輯得集外詩一首,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二七二
孔平仲,字義甫(一作毅父),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文仲、武仲弟。治平二年舉進士,又應制科,為秘書丞、集賢校理。文仲卒,歸葬南康,詔以為江東轉運判官護葬事。提點江浙鑄錢、京西刑獄。紹圣中,言者詆其元祐時附會當路,削校理,知衡州。提舉劾其不推行常平法,徙韶州,又責為惠州別駕、安置英州?;兆诹ⅲ瑥统⒋蠓?,召為戶部、金部郎中,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帥鄜延、環(huán)慶。黨論再起,罷,主管兗州景靈宮,卒。長史學,工文詞,著《續(xù)世說》十二卷、《孔子雜說》一卷、《釋裨》一卷及《珩璜新論》、《良史事證》等。《宋史》卷三四四《孔文仲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朱伯虎,字才元,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為著作佐郎(《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七)。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遷江東轉運副使,移知隨州(同上書卷五一六)。事見清嘉慶《松江府志》卷四四。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鄭州人,字楚老。第進士。神宗時官至直秘閣、知延安府。時夏人犯涇原,率師搗其虛,夏人解去。累擢龍圖閣直學士。為吏六十年,處事明銳,然反覆詭隨,無特操,為識者所非。卒年八十三。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李南公,字楚老,鄭州(治今河南鄭州)人。進士及第,調浦江令,知長沙縣。熙寧中,提舉京西常平,提點陜西、河北刑獄,擢京西轉運副使,入為屯田員外郎。為河北轉運副使,加直秘閣、知延安府。進直龍圖閣,擢寶文閣待制、知瀛州。拜戶部、吏部侍郎、戶部尚書。歷知永興軍、成都、真定、河南府。為吏凡六十年。卒,年八十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人物簡介
張升卿,字公翊,開封(今河南開封)人,宗古子。元豐初為利州路轉運判官,坐茶稅不實勒停。元祐元年官通直郎,二年為廣東經(jīng)略司轉運判官,元祐六年六月,由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zhèn)公事知宿州。見蘇頌《張君(挺卿)墓志銘》(《蘇魏公集》卷五八),《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六之三五,《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九、三七九、四○○、四五九。
人物簡介
王崇拯,字拯之(《詩話總龜》前集卷四一)。神宗熙寧八年(一○七五),為熙河路都監(jiān),移知豐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一、二六七)。元豐三年(一○八○),提舉河東義勇保甲。六年,兼提點刑獄(同上書卷三○七、三三九)。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雄州。四年,為威州團練使(同上書卷三七三、四二三)。紹圣四年(一○九七),知代州(同上書卷四八五)。全宋文·卷一八二九
王崇拯,熙寧八年為文思使、西京左藏庫副使。是年八月為賀遼國母生辰副使。元豐中,同管勾河東緣邊安撫司,兼提舉河東路保甲。元祐元年以東上閤門使、權高陽關兵馬鈐轄、知恩州,徙雄州,改威州團練使、客省引進使。紹圣四年知代州。元符三年管勾馬軍司,充修山陵都護。事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四、二六七、二九四、三三八、三七三、四二三、四八四、四八五,《宋會要輯稿》禮二九之六九、食貨六八之四一、兵二之二七,《宋史》卷一九二。
人物簡介
邵伯溫(一○五七~一一三四),字子文,洛陽(今屬河南)人。雍子。哲宗元祐中以薦授大名府助教,調潞州長子縣尉。紹圣初,章惇為相,欲用之,避不就,監(jiān)永興軍鑄錢監(jiān)。徽宗時,知陜州靈寶縣,政和間徙芮城縣(民國《芮城縣志》卷八)。丁母憂,服除,主管永興軍耀州三白渠公事。除知果州,擢提點成都路刑獄,利州路轉運副使。晚年提舉太平觀。高宗紹興四年卒,年七十八。著有《邵氏聞見錄》、《辨誣》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三有傳。今錄詩八首。全宋文·卷二七八○
邵伯溫(一○五七——一一三四),字子文,洛陽(今河南洛陽)人,雍子。元祐二年,以薦特授大名府助教,調潞州長子縣尉。紹圣時不用章惇薦,僅得監(jiān)永興軍鑄錢監(jiān)。徽宗即位,以日食求言,上書請復舊制、解元祐黨錮等,為時所忌,出監(jiān)華州西岳廟。久之,知陜州靈寶縣,徙芮城縣,主管耀州三白渠公事。除知果州,擢提點成都路刑獄,除利州路轉運副使、提舉太平觀。紹興四年卒,年七十八。著有《河南集》、《聞見錄》二十卷(存)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三有傳。
人物簡介
程之元,字德孺,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熙寧六年為戎州司戶參軍,尋調夔州安撫司勾當公事,遷本路轉運判官、轉運使。元豐二年,以太子中舍徙知嘉州。元祐初知楚州,五年,提點廣南東路刑獄。七年,由右朝奉郎進主客郎中。見《宋會要輯稿》兵二之一一,《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八、四○一、四四六、四七四、二九八。
人物簡介
【生卒】:1058—1129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徙居姑蘇,字子愿。哲宗元祐三年進士。調太平州司法參軍。除提轄河東路坑治鑄錢,蔡京黨王桓欲增監(jiān)鼓鑄,彥恭不忍以此病民,坐罷。久之,復除提點九路坑治鑄錢,周行萬里,課贏十余倍。拜尚書刑部郎中。遭誣黜監(jiān)滑州酒事,乞提舉江州太平觀。除知壽春府,以計招叛將李安,臨陣斬劇賊李全,州以無事。金兵南渡,避地輾轉數(shù)州,至會稽以疾終。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建州浦城人,字伯修,號閑樂。神宗熙寧間進士。知臨安縣。為監(jiān)察御史,上言時政,帝善其言。以反對進士習律,出知宿遷縣。哲宗元祐初,用蘇軾薦,為秘書省校書郎?;兆诹ⅲ莸钪惺逃?,上疏為司馬光訟冤,又論蔡京等為國之深患,請逐之于外。出知潁、廬、滑三州。坐黨籍,監(jiān)衡州酒稅,又削官置郴州。與陳瓘齊名,時號“二陳”。有文集。全宋詩
陳師錫,字伯脩,時稱閒樂先生(《莊簡集》卷一六《閒樂先生奏議序》),建州建陽(今屬福建)人。神宗熙寧九年(一○七六)進士(民國《建陽縣志》卷七)。知臨安縣,為監(jiān)察御史。哲宗元祐初,為秘書省校書郎,加秘閣校理,提點開封縣鎮(zhèn)。罷知解州,歷知宣州,蘇州?;兆诹ⅲ侔莸钪惺逃?,俄出知潁、廬、滑三州。坐黨論,監(jiān)衡州酒,又削籍安置郴州。卒年六十九。《宋史》卷三四六有傳。全宋文·卷二○三一
陳師錫,字伯修,建州建陽(今福建建陽)人。熙寧進士。調昭慶軍掌書記,郡守蘇軾器之,倚以為政。知臨安縣,為監(jiān)察御史。出知宿遷縣。元祐初,以蘇軾薦,入為秘書省校書郎,遷工部員外郎,加秘閣校理,提點開封縣鎮(zhèn),罷知解州。以考功員外郎知宣州、蘇州。徽宗立,召拜殿中侍御史,改考功郎中,出知潁、廬、滑三州。坐黨論,監(jiān)衡州酒,又削官置郴州,卒,年六十九?!?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六有傳。
人物簡介
岑象求,字巖起,梓州(今四川三臺)人。舉進士。神宗熙寧中為梓州路提舉常平。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知鄭州,徙利州路轉運判官,改提點刑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八六、三九一、四○四)。五年,為殿中侍御史。六年,出為兩浙路轉運副使。七年,入為戶部郎中(同上書卷四四八、四六○、四七四)?;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詸嗌袝滩渴汤蔀楦舶瓷搅晔梗ā端螘嫺濉范Y三三之二三)。后除寶文閣待制知鄆州,未幾致仕。崇寧三年(一一○四)入元祐黨籍。有《吉兇影響錄》十卷,一作八卷(《宋史·藝文志》),已佚?!?a target='_blank'>元祐黨人傳》卷三有傳。今錄詩六首。全宋文·卷一七九四
岑象求,字巖起,梓州郪縣(今四川三臺)人,一說中江(今四川中江)人。舉進士,熙寧中累官梓州提舉常平。元祐元年,除利州路運判。二年,知鄭州,改和州路提刑。四年,入為考功郎中。五年九月,遷殿中侍御史,歷金、吏、戶三部郎中,出知鄆州。元符三年,改判南京國子監(jiān),加直龍圖閣。建中靖國元年,權尚書刑部侍郎。終寶文閣待制致仕。崇寧中列入元祐黨籍。著有《吉兇影響錄》八卷(存)。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九一、三九四、四○四、四三○、四四八、四七四,《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二一、禮三三之二三,《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二二,《郡齋讀書志》卷三下,《萬姓統(tǒng)譜》卷六五,《蜀中廣記》卷二九。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齊州章丘人,字文叔。李清照父。早年用意經(jīng)學。神宗熙寧間進士。哲宗元祐中為太學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蘇軾。紹圣時,通判廣信軍。歷任校書郎、著作佐郎、禮部員外郎、京東提點刑獄?;兆诮ㄖ芯竾炅T職,崇寧元年入元祐黨籍。約卒于崇寧四年,年六十一。工詞章,論文主“誠”。有《洛陽名園記》。全宋詩
李格非,字文叔,濟南(今屬山東)人。神宗熙寧九年(一○七六)進士(《太平治跡統(tǒng)類》卷二八),調冀州司戶參軍、鄆州教授。入補太學錄,轉太學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蘇軾。哲宗紹圣中,通判廣信軍。召為校書郎,遷著作佐郎、禮部員外郎,出提點京東刑獄?;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朐v黨籍。卒年六十一。有詩文四十五卷(《后村詩話》續(xù)集卷三),已佚?!?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四有傳。今錄詩九首。全宋文·卷二七九二
李格非,字文叔,濟南(今山東濟南)人。時方以詩賦取士,格非獨留意經(jīng)學,著《禮記精義》十六卷。熙寧九年登進士,調濟州司戶參軍,試學官,為鄆州教授。入補太學錄,再轉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蘇軾。紹圣時編元祐章奏,累官禮部員外郎、提點京東刑獄,以黨籍罷。卒年六十一。工詞章,著有《洛陽名園記》一卷(存)、《永洛城記》一卷、《史傳辨志》五卷。見《太平治跡統(tǒng)類》卷二八,《宋史》卷二○二、二○五及卷四四四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