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42詞典 1分類詞匯 41
《國語辭典》:接手  拼音:jiē shǒu
1.從他人手中接取物品。《老殘游記》第一○回:「玙姑于是取了箜篌遞給扈姑。扈姑不肯接手,說道:『我彈箜篌不及玙妹?!弧?br />2.接替前人的工作。如:「這件工作十分麻煩,自從老王離職后,無人肯接手。」
《國語辭典》:接手  拼音:jiē shou
1.俗稱暫時(shí)擱置物品的桌幾等。
2.從旁接應(yīng)的人。如:「你確定不須要接手就能辦妥這件事嗎?」
《國語辭典》:接受  拼音:jiē shòu
收受、接納。如:「接受訪問」、「接受表揚(yáng)」。
《漢語大詞典》:納受(納受)
接受;收受。漢書·王章傳:“上初納受 章 言?!?span id="k0mx00o" class="book">《三國志·蜀志·許靖傳》:“不然,當(dāng)復(fù)相紹介於 益州 ,兄弟使相納受?!?span id="f0r3mos" class="book">《魏書·恩倖傳·茹皓》:“ 皓 頗敏慧,折節(jié)下人。而潛自經(jīng)營,陰有納受,貨產(chǎn)盈積?!?/div>
分類:接受收受
《國語辭典》:接收  拼音:jiē shōu
1.收取。如:「接收禮物」、「接收遺產(chǎn)」。
2.承辦。如:「是誰接收這項(xiàng)工程?」
《漢語大詞典》:取予
(1).亦作“ 取與 ”。收受和給予。管子·幼官:“著於取與之分,則得地而不執(zhí)。”漢書·司馬遷傳:“然僕觀其為人自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cái)廉,取予義?!?span id="3yoz06d" class="book">《文選·司馬遷〈報(bào)任少卿書〉》作“取與”。 晉 葛洪 抱樸子·清鑒:“觀取與於宜適,謂虛實(shí)於言行,考操業(yè)於閨閫,校始終於信効,善否之驗(yàn)不亦易乎!” 宋 蘇轍 《民政上》:“臣愚以為嚴(yán)賞罰,勑官吏,明好惡,慎取予,不赦有罪,使佛老之福不得茍且而惑其生?!?span id="osiqgcv" class="book">《明史·朱希周傳》:“性恭謹(jǐn),不妄取予?!?br />(2).形容操琴時(shí)內(nèi)收和外放的指法。 宋 文天祥 《胡笳曲序》:“庚辰中秋日, 水云 慰予囚所,援琴作《胡笳十八拍》,取予疾徐,指法良可觀也?!?/div>
《國語辭典》:留下  拼音:liú xià
1.停止在某一地方。
2.阻攔人不使離去。如:「待會(huì)兒看見老總,記得把他留下?!?br />3.保有、保留。如:「他每次出國,都會(huì)把機(jī)票留下。」
4.遺留、放下。如:「他死后留下幼兒弱女,無人撫養(yǎng)?!?/div>
《國語辭典》:請求(請求)  拼音:qǐng qiú
1.說明要求,希望得以實(shí)現(xiàn)?!稘h書。卷八。宣帝紀(jì)》:「虛閭權(quán)渠單于請求和親,病死?!埂逗鬂h書。卷二五。卓魯魏劉列傳。卓茂》:「吏顧不當(dāng)乘威力強(qiáng)請求耳。」
2.提出的要求。如:「在跟他充分溝通之后,總經(jīng)理批準(zhǔn)了他的請求?!?/div>
《國語辭典》:過錢(過錢)  拼音:guò qián
付款。如:「你得負(fù)責(zé)過錢給他?!?/div>
《國語辭典》:檢院(檢院)  拼音:jiǎn yuàn
職官名。宋代設(shè)置,專掌收受文武官員及士民的章奏表疏。
《漢語大詞典》:取受
拿取和收受。三國志·蜀志·劉焉傳“當(dāng)收 儉 治罪” 裴松之 注引《漢靈帝紀(jì)》:“前刺史 劉雋 郤儉 皆貪殘放濫,取受狼籍,元元無聊,呼嗟充野?!?span id="cyx0epy" class="book">《北齊書·王則傳》:“ 則 性貪惏,在州取受非法。舊京取像,毀以鑄錢,于時(shí)世號 河陽 錢,皆出其家?!?span id="ijufshe" class="book">《元典章·戶部五·典賣》:“或虛立詭戶,更行取受分文財(cái)物?!?王闿運(yùn) 《蔡夫人墓志銘》:“自以居貧,恒嚴(yán)取受。”
分類:取和收受
《國語辭典》:關(guān)通(關(guān)通)  拼音:guān tōng
1.貫通。漢。王充《論衡。感虛》:「夫雍門子能動(dòng)孟嘗之心,不能感孟嘗衣者,衣不知怛惻,不以人心相關(guān)通也?!?br />2.勾結(jié)、串通。《新唐書。卷一六二。薛存誠傳》:「浮屠鑒虛者,自貞元中關(guān)通賂遺,倚宦豎為奸?!埂度龂萘x》第五三回:「昨日馬失,他不殺汝,必有關(guān)通?!?/div>
《漢語大詞典》:登受
敬辭。謂收受;接受。左傳·僖公九年:“王使 宰孔 賜 齊侯 胙……﹝ 齊侯 ﹞下拜登受。”《宋史·樂志十四》:“玉簡金書,翔鸞戲鴻。下拜登受,旋于青宮。”《東周列國志》第六八回:“寡人不知弓之為寳,若此,何敢登受?”
《漢語大詞典》:受私
收受私賄。 元 無名氏 《村樂堂》第三折:“我不敢要……俺爹爹知道,則道我受私哩。”《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第九十回:“五鬼道,‘縱不是受私賣法,卻是查理不清。’”
分類:收受
《國語辭典》:押當(dāng)(押當(dāng))  拼音:yā dàng
1.收受抵押物放債取利的店鋪。清。薛福成《庸盦筆記。卷四。述異。張汶祥之獄》:「值馬公巡撫浙江,擒斬海盜頗眾,復(fù)禁歇押當(dāng),汶祥益貧無賴?!?br />2.抵押借錢。
《漢語大詞典》:取納(取納)
索取或收受財(cái)物。北齊書·神武帝紀(jì)上:“時(shí) 乾 ( 高乾 )次弟 慎 在 光州 ,為政嚴(yán)猛,又縱部下取納, 魏帝 使代之?!?span id="chegy56" class="book">《南史·王琨傳》:“南土沃實(shí),在任者常致巨富。世云 廣州 刺史但經(jīng)城門一過,便得三千萬。 琨 無所取納,表獻(xiàn)祿俸之半?!?/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