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0詞典 1分類詞匯 9
《漢語大詞典》:舊跡(舊蹟)
亦作“ 舊跡 ”。亦作“ 舊蹟 ”。
(1).陳跡;遺跡。后漢書·隗囂傳:“今 天水 完富,士馬最強,北收 西河 、 上郡 ,東收 三輔 之地,案 秦 舊跡,表里 河 山?!?唐 杜甫 《越王樓歌》:“君王舊跡今人賞,轉(zhuǎn)見千秋萬古情。”《紅樓夢》第三四回:“彩綫難收面上珠, 湘江 舊跡已模糊?!?br />(2).引申為前人的規(guī)矩。 明 劉若愚 酌中志·累臣自敘略節(jié):“胸藏舊蹟,目無成法?!?br />(3).前人的或舊時的墨跡(指書畫)。 宋 王讜 唐語林·識鑒:“ 閻立本 善畫,至 荊州 視 張僧繇 舊跡?!?宋 沈括 夢溪筆談·技藝:“世之摹字者,多為筆勢牽制,失其舊跡。須當橫摹之,汎然不問其點畫,惟舊跡是循,然后盡其妙也?!?br />(4).水流的故道。《后漢書·明帝紀》:“今既筑隄理渠,絶水立門, 河 汴 分流,復(fù)其舊跡。”魏書·裴延儁傳:“ 范陽郡 有舊 督亢渠 ……皆廢毀多時,莫能修復(fù)。時水旱不調(diào),民多飢餒, 延儁 謂疏通舊跡,勢必可成,乃表求營造。”
《漢語大詞典》:泛水(汎水)
(1).古水名。故道在今 河南省 中牟縣 南。久湮。
(2).古水名。故道在今 山東省 曹縣 北,從古 濟水 分出,東北流至 定陶縣 北。注入古 菏澤 。久湮。史記·高祖本紀:“甲午,乃即皇帝位 氾水 之陽。” 張守節(jié) 正義引《括地志》:“ 高祖 即位壇在 曹州 濟陰縣 界。 張晏 曰:‘ 氾水 在 濟陰 界,取其氾愛弘大而潤下。’”
亦作“泛水”。
(1).積水。《孫臏兵法·雄牝城》:“軍食泛水者,死水也,可擊也?!?br />(2).坐船在水上游玩。南史·梁衡山縣侯恭傳:“豈如臨清風,對朗月,登山泛水,肆意酣歌也?!?br />(3).瓷器名。 唐 馮贄 云仙雜記·瑠黃椀:“ 元載 飲食,冷物用磂黃椀,熱物用泛水甆器,器有三千事?!?/div>
《漢語大詞典》:鬲津
古水名。即書·禹貢所謂古 黃河 下游“九河”之一。故道在 西漢 鬲縣 (今 山東省 平原縣 西北)附近,東流入海。一說在今 山東省 德州市 附近,東流經(jīng) 商河 及 河北 鹽山 、 山東 無棣 諸縣境入海。參閱爾雅·釋水、漢書·溝洫志、 清 胡渭 禹貢錐指卷十三中之下。
《漢語大詞典》:鉤盤(鉤盤)
河名。古 黃河 九道之一。已堙塞。故道在今 河北 東光 之南, 山東 德州 之北。爾雅·釋水:“ 徒駭 、 太史 、 馬頰 、 覆鬴 、 胡蘇 、 簡 、 絜 、 鉤盤 、 鬲津 ,九河?!?郭璞 注:“水曲如鉤,流盤桓也。”《書·禹貢》“ 九河 既道” 唐 孔穎達 疏:“ 河水 分為九道,在此州界平原以北…… 鉤盤 八, 鬲津 九。”
《國語辭典》:漯水  拼音:tà shuǐ
古時黃河的支流。其故道自河南省涉縣分出,行今黃河之北,經(jīng)河北省而入山東省,于今黃河之南,東流入海。因河道屢次變遷,文獻上記載時有不同,舊跡今已不存。
《漢語大詞典》:馬頰河(馬頰河)
古九河之一,今已湮,故道約在今 河北省 東光縣 之北、 泊頭市 之南。《書·禹貢》“九河既道” 唐 孔穎達 疏:“ 馬頰河 勢,上廣下狹,狀如馬頰也…… 太史 、 馬頰 、 覆釜 在 東光 之北, 成平 之南?!?元 范梈 《春日次韻友生絕句》之一:“ 馬頰河 陽近北辰,去來猶爾恨通津?!币嗍》Q“ 馬頰 ”。 元 丁復(fù) 《送楊友直赴刑部主事》:“邊靜 龍堆 月,河清 馬頰 冰。” 明 謝肇浙 《五雜俎·地部一》:“ 禹 九河故道,今傳其名,尚有存者。 徒駭 在 滄州 , 太史 在 南皮縣 之北, 馬頰 在 東光縣 界。”
分類:故道河北
《國語辭典》:單縣(單縣)  拼音:shàn xiàn
縣名。位于山東省菏澤市東南,黃河故道北岸。全境地勢平坦,農(nóng)業(yè)發(fā)達,煤礦資源豐富。
《漢語大詞典》:干渡錢(乾渡錢)
宋 代在 黃河 故道所收的過道稅。宋史·李柬之傳:“境上有廢 河 故道,官收行者稅,謂之‘乾渡錢’?!?
《漢語大詞典》:狼湯渠(狼湯渠)
古河渠名。故道自今 河南 滎陽縣 北引 黃河 ,東流經(jīng) 中牟縣 北,至 開封市 東南折而南流,經(jīng)今 通許縣 東、 太康縣 西,至 淮陽縣 東南入 潁水 。自 戰(zhàn)國 至 秦 漢 為中原交通干線。漢書·地理志上:“ 滎陽 , 卞水 、 馮池 皆在西南。有 狠湯渠 ,首受 泲 ,東南至 陳 入 潁 ,過郡四,行七百八十里?!眳⒁姟?鴻溝 ”。
《國語辭典》:鴻溝(鴻溝)  拼音:hóng gōu
1.河川名。在今河南省滎陽縣,為楚漢分界處。
2.比喻界限分明。如:「判若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