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632—1717或1720 【介紹】: 清江南常熟人,字石谷,號臞樵、耕煙、烏目山人、清暉老人。清山水畫家“四王”之一,早年得王鑒、王時敏推許指授,博覽大江南北收藏家名畫。論畫主張“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曾為康熙帝畫《南巡圖》。畫派為一代所宗,世比之王士禛之詩,作品傳世頗多。詞學(xué)圖錄
王翚(1632-1717) 字石谷,號臞樵、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江蘇常熟人。畫有家學(xué),初拜張珂為師,專摹元代黃公望山水。后轉(zhuǎn)師王鑒,畫藝大進。經(jīng)王鑒推薦,又師王時敏。康熙三十年(1691年)奉詔入京,主持繪制《康熙南巡圖》,三年后完成,榮歸故里,以畫終生。弟子眾多,形成"虞山派"。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吳歷、惲壽平合稱為"清初六家"。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末清初浙江馀姚人,字非文,初名宗升,號霞池。明亡后,周游天下,自號星客散人。暗中交結(jié)志士,欲恢復(fù)明室。曾兩至日本乞師,卒無成,后不知所終。有《莽蒼園集》、《筆語》等。
人物簡介
【生卒】:1693—1765 【介紹】: 清江蘇興化人,字克柔,號板橋。乾隆元年進士。歷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惠政。以請賑饑民忤大吏,乞疾歸。作官前后均居揚州賣畫,為“揚州八怪”之一。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人稱三絕,亦工詞。尤擅寫蘭竹,風格勁峭。又用隸體參入行楷,自稱“六分半書”。有《板橋全集》。晚晴簃詩匯·卷七十四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人。乾隆丙辰進士,官濰縣知縣。有《板橋詩鈔》。詞學(xué)圖錄
鄭燮(1693-1765) 字克柔,號板橋,又號樗散人。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授范縣知縣,調(diào)濰縣。以災(zāi)后請賑忤豪紳大吏罷官。居揚州,鬻書畫為生。"揚州八怪"之一,其書號六分半體,獨具姿態(tài);其畫善寫墨竹、墨蘭等。詞遠祖辛,近師陳,痛快淋漓,獨樹一幟。有《板橋集》,詞在集中。維基
鄭(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字克柔,號板橋、板橋道人,江蘇省淮揚海道揚州府興化縣(今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大垛鎮(zhèn))人,祖籍蘇州閶門,清朝官員、進士出身,學(xué)者、書畫家,擅長畫竹。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二十五日子時,鄭燮出生在江蘇省淮揚道揚州府興化縣。父親鄭立庵是縣私塾教師,教授幾百名學(xué)生。鄭燮自幼隨父親讀書,愛讀歷史書和詩文詞集,博學(xué)強記,所讀的書都能背誦。少年時在儀真縣讀書??滴跄觊g中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到南京鄉(xiāng)試中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赴北京禮部試,中進士。七年(1742年)出任山東省兗沂曹濟道曹州府范縣知縣。乾隆十一年(1746年)調(diào)任登萊青膠道萊州府濰縣知縣。鄭燮為官,愛民如子,任濰縣知縣時,正逢荒年,不顧他人阻擾,開倉貸糧,令老百姓寫借條,救活一萬多人;還大興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饑民工作就食。當年入秋又欠收,鄭燮把老百姓的借條,一把火燒掉;濰縣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為他建立生祠。鄭燮對于民事處理公正,十二年沒有一件冤案。雍正三年,結(jié)交康熙帝第二十一子允禧(號紫瓊道人,封慎郡王,善書畫),甚相得。乾隆十二年,饑荒未已,隨大學(xué)士高斌在山東放賑;同年,翰林德保主試山東,鄭燮同試院,相與唱和。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游山東,封鄭燮為書畫史,鄭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柬封書畫史」。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于興化溘然長逝,享年七十有三。歸土興化縣城東之管阮莊。是年,乾隆帝第四次南巡。
人物簡介
【介紹】: 清江蘇上海人,字來青,號南田,又號云巢散人。葉映榴子??滴踔T生。以父難蔭補荊門郁林州知州,官至沂州知府。為官有惠政。官永康時,官{廠解}遇火災(zāi),不按慣例增加耗羨,變賣家產(chǎn)自行賠償。工詩,畫山水、人物、草木、鳥獸俱佳。卒年八十余。
人物簡介
胡慎儀,字采齊,號石蘭,又號鑒湖散人,大興人。駱烜室。有《石蘭詩鈔》。閨秀詞鈔·卷五
字采齊,號石蘭,又號鑒湖散人,山陰人,諸暨諸生駱煊室。有《石蘭集》。越風
石蘭父世繹,入籍大興,官元城教諭,遂家于北。石蘭同夫客嶺南,夫死,攜家累及五櫬北歸,撫妹臥云女思慧為女,遂婿洪洞劉侍郎秉恬。名媛詩話
石蘭早寡,撫幼子,未及卒,家益落,乃為閨塾師,歷四十年,受業(yè)女弟子前后二十馀人,多以詩名。女馮睿之為侍郎劉秉之室,睿之本玉亭女,幼繼石蘭,遂從馮姓,著有《繡馀草》。
人物簡介
【生卒】:1787—1862 【介紹】: 清浙江海寧人,字叔夏,號珊林。道光十三年進士。知山東平度,善斷疑獄。官至江蘇糧儲道。服官垂三十年,研精《說文解字》,好金石文,工篆隸書。有《古均閣寶刻錄》等。晚晴簃詩匯·卷一三七
許梿,字珊林,海寧人。道光癸巳進士,歷官江蘇督糧道。有《紅竹草堂詩鈔》。維基
許梿(1787年—1862年),初名映漣,字叔夏,號珊林、樂恬散人,室名紅竹草堂。浙江海寧縣(今浙江省海寧市)人。清代官員、學(xué)者。道光十三年(1833年)癸巳科二甲進士,歷官直隸知縣、山東平度州知州,為官以吏事精敏,善決疑獄著稱。
人物簡介
【介紹】: 清湖南長沙人,字云皋,號雙圃,又號漁樵散人。嘉慶十六年進士。授編修。道光間官至貴州布政使。勇于任事,有政績。二十五年乞歸。卒年六十八。
人物簡介
【生卒】:1808—1868 【介紹】: 清浙江海寧人,字孟英,號夢隱,又號潛齋、半癡山人、睡鄉(xiāng)散人、隨息居隱士。世業(yè)醫(yī),居于杭州。咸豐間移居上海,時疫病流行,士雄所治多全活。一生致力于溫熱、霍亂等病癥之研究。有《溫熱經(jīng)緯》、《霍亂方》、《雞鳴錄》、《舌辨》、《潛齋醫(yī)話》、《王氏醫(yī)案》等。
人物簡介
【生卒】:1812—? 【介紹】: 清浙江嘉興人,字仲玉,號小鐵,自號青笠散人。諸生。居鴛湖之濱,住所名“南湖水榭”。善書畫,長于摹古,所藏名跡甚多。有《息笠庵集》。晚晴簃詩匯·卷一四八
楊韻,字仲玉,號小鐵,嘉興人。有《息笠庵詩集》。
人物簡介
黃玉階(1850~1918),字蓂華,別號瀛洲散人,清彰化縣大肚堡五汊港(今臺中縣梧棲鎮(zhèn))人。自幼從黃邦習漢學(xué),繼從李清機學(xué)中醫(yī)。光緒元年(1875)初開門戶,乞藥者甚眾,翌年開始執(zhí)業(yè)。光緒八年(1882)遷居臺北大稻埕,行醫(yī)濟世,并倡設(shè)「普愿社」,宣講佛教宗旨,不久遷居臺北城內(nèi)。光緒十年(1884)清法戰(zhàn)爭事起,協(xié)助巡撫劉銘傳募勇抵御法軍侵臺有功,獲頒五品軍功銜。是時淡北一帶霍亂蔓延,居民死亡無數(shù),黃氏精配丸散,到各莊診治,并撰《療養(yǎng)新方》一卷,闡述防治風土疫癘之法。1895年,割臺事起,臺北地區(qū)霍亂復(fù)熾,復(fù)著《霍亂吊腳痧醫(yī)書》分送全臺,并舍藥施救。明治二十九年(1896),鼠疫(百斯篤)、斑痧癥相繼發(fā)生,黃氏施醫(yī)濟藥,再著《疙瘩瘟治法新編》,遍贈全島藉以防治。明治三十年(1897)獲臺灣總督府頒發(fā)漢醫(yī)師執(zhí)照,為日治時期臺人領(lǐng)有此證照之首例。除醫(yī)術(shù)卓越外,黃玉階亦為宗教領(lǐng)袖,任臺灣齋教三大派之先天道最高領(lǐng)導(dǎo)人「頂航」,積極整頓教務(wù),創(chuàng)建「至善堂」會所和「普愿社」講堂,并整合其他佛道宗教團體,戮力于移風易俗、教化社會。同年受賜紳章,并宣導(dǎo)放足斷發(fā),陸續(xù)倡立「臺北天然足會」、「斷發(fā)不改裝會」等,并皆擔任會長。明治三十二年(1899)起先后擔任任大稻埕區(qū)長、監(jiān)獄教誨師、大龍峒區(qū)長。大正五年(1916)獲頒藍綬褒章。1918年因糖尿病去世,享年六十九。〖參考《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黃玉階先生略傳」,1911年2月18日,第二版;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4月,頁1;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jù)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頁596至597;許雪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5月,頁923?!近S氏目前可見詩作無多,多發(fā)表于《臺灣日日新報》與《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之「瀛社詩壇」、「藝苑」、「詞林」專欄,另有部分詩作散見于《網(wǎng)溪詩集》、《鳥松閣唱和集》、《壽星集》、《海上唱和集》等,今即據(jù)此輯錄編校。(廖振富、張明權(quán)撰)
人物簡介
張元榮(1857~1943),官章選榮,字少六,號武巒散人。清嘉義東門人,歲貢生。光緒十七年(1892)授儒學(xué)教職,掌嘉義玉峰書院兼任「圣樂友聲社」之首董以及「惜字社」主管。日治后受聘輔佐辦理保良局,明治卅年(1897)任縣參事,后改廳參事。曾設(shè)帳授徒,栽植后學(xué)甚眾。 著有《選榮吟草》,以下詩作據(jù)兒玉源太郎《慶饗老典錄》、賴惠川《詩詞合鈔》、林欽賜《瀛洲詩集》、林文龍《臺灣詩錄拾遺》等輯錄。
人物簡介
李端遇字小巖,號青渠散人,山東安丘人。清朝官員。李端遇是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進士。留京歷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員外郎、郎中等職務(wù)。后來,升任光祿寺少卿、鴻臚寺正卿、太仆寺正卿、通政使司通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工部侍郎兼錢法堂事務(wù)。李端遇多次出任考官。光緒二十一年三月《馬關(guān)條約》簽訂后,光緒二十一年閏五月十三日,光緒帝發(fā)布保舉人才的明發(fā)上諭。該旨下達后,保舉人才的奏折紛至。其中,光緒二十三年九月初六日,通政使安徽學(xué)政李端遇保直隸候補道錢奎元。清朝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京師義和團正興盛,慈禧太后命李端遇和國子監(jiān)祭酒王懿榮充京師團練大臣。清廷頒布了宣戰(zhàn)詔書之后,李端遇奉慈禧太后之命“統(tǒng)帶義和團,會五城稽查,參與京城防守事宜”。光緒二十六年七月初六日,奉命兼署吏部右侍郎。八國聯(lián)軍攻占天津后,李端遇等人急奏:“天津失守,系倭人裝扮拳民,夜賺城門,京城重地,不可不予為防備?!备邮伦兘Y(jié)束后,李端遇不得志,翌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