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果:全部 51分類詞匯 51
《國語辭典》:敘傳(敘傳)  拼音:xù zhuàn
一種文體。作者自敘家世、生平,兼及編纂旨趣、體例等。如班固著《漢書》有〈敘傳〉上、下兩卷。也作「序傳」。
《漢語大詞典》:駁論(駁論)
亦作“駮論”。
(1).文體名。猶駁議。晉書·杜軫傳:“ 軫 博聞廣涉,奏議駁論多見施用?!?宋 葉適 《運使直閣郎中王公墓志銘》:“ 常 之獄,有手刃傭主及家數(shù)人皆死,焚其廬。州以無證佐奏裁。公亟具駮論如法?!?br />(2).通過反駁對方的論點來闡明自己的論點。
《漢語大詞典》:靈表(靈表)
(1).對儀表的美稱。文選·禰衡〈鸚鵡賦〉:“於是羨芳聲之遠揚,偉靈表之可嘉。” 張銑 注:“偉,美也。謂美其聲音儀表,可以嘉善?!?南朝 齊 謝朓 《奉和隨王殿下》之九:“一飡繫靈表,無吝科年歷。”
(2).文體名。墓表的一種。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序說·墓表(墓表、阡表、殯表、靈表)》:“又取阡表、殯表、靈表,以附於篇,則遡流而窮源也。蓋阡,墓道也;殯者,未葬之稱;靈者,始死之稱;自靈而殯,自殯而墓,自墓而阡也。近世用墓表,故以墓表括之?!?/div>
《漢語大詞典》:述贊(述贊)
(1).文體名。史論的一種,全篇用韻。文選列有“史述贊”一類,選錄漢書、后漢書贊四篇。 唐 司馬貞 撰史記索隱,于史記紀、傳、世家、書、表之篇末皆有述贊。
(2).泛指論述、贊頌的文章。
《國語辭典》:駢文(駢文)  拼音:pián wén
文體名。對散文而言,字句駢儷,注重聲色藻繪,盛行于六朝及初唐,為當時文章正格。參見「駢體文」條。
《漢語大詞典》:詔表(詔表)
文體名。詔令和表章。宋史·選舉志二:“ 高宗 立博學宏詞科,凡十二題,制詔、詔表、露布、檄、箴銘、記贊、頌序內(nèi)雜出六題,分為三場,每場體製一古一今?!?/div>
《國語辭典》:上梁文  拼音:shàng liáng wén
文體名。建屋上梁時用來頌祝的駢文,末尾附詩,分東西南北上下,共計六章。始于六朝,后世多仿行。
《漢語大詞典》:鐵券文(鐵券文)
文體名。原為刻于鐵券的誓詞,后亦偶用作其他誓詞。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鐵券文》:“史稱 漢高祖 定天下,大封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券,金匱石室,藏之宗廟。其誓詞曰:‘使 黃河 如帶, 泰山 若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笫酪虼怂煊需F券文焉。其文諸集不載,獨 陸贄 有之;然以安反側之心,非錫券之本指也。今姑録之,以備一體。” 清 黃鷟來 《題楊人庵總戎無著圖》詩:“傳家鐵券文,直作衣鉢繼?!?/div>
《國語辭典》:贈序(贈序)  拼音:zèng xù
文體名。大多是為送別而作的文章。
《漢語大詞典》:雜筆(雜筆)
文體名。隨意抒寫,不拘形式的作品。北史·邢虯傳:“所作碑頌雜筆三十餘篇?!?span id="wnmzaag" class="book">《隋書·經(jīng)籍志四》:“《前漢雜筆》十卷,《吳晉雜筆》九卷?!?姚華 《論文后編·目錄中》:“集議必於朝,私議則於家,議猶是也,而為論著,説辨相益,遂成鼎足,雜筆所兼,三科并進矣?!?/div>
《漢語大詞典》:諭祭文(諭祭文)
文體名。天子遣使下祭的文辭。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序說·諭祭文》:“按諭祭文者,天子遣使下祭之詞也?;蚴┲T宗室妃嬪;以明親親,或施諸勛臣大臣,以明賢賢?!?/div>
《漢語大詞典》:賀序(賀序)
文體名。賀人升遷之文。 清 曾國藩 《復吳南屏》:“后世生日有壽序,遷官有賀序?!?/div>
《漢語大詞典》:雜著(雜著)
文體名。內(nèi)容廣泛,形式多樣,不拘體例的著作。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雜著》:“按,雜著者,詞人所著之雜文也;以其隨事命名,不落體格,故謂之雜著。然稱名雖雜,而其本乎義理,發(fā)乎性情,則自有致一之道焉。 劉勰 所云‘并歸體要之詞,各入討論之域’,正謂此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斠書·叢書:“叢書者,叢脞之書也。叢脞猶細碎,細而不遺大,可知其所容矣。蓋戢孴已作,猶后人別集中之雜著也?!?/div>
《國語辭典》:法堂疏  拼音:fǎ táng shù
文體名。長老主持之詞也。其用有未至用以啟請、將行用以祖送、既至用以開堂。
《國語辭典》:連珠體(連珠體)  拼音:lián zhū tǐ
1.文體名。興于漢代,辭麗而文約,不直指事情,藉串連事例或比喻以傳達微旨,使讀者領悟。故稱為「連珠體」。
2.一種民間文藝,句句重復題目上的字?!毒劳ㄑ?。卷二六。唐解元一笑姻緣》:「做秀才時,曾效連珠體,做『花月吟』十馀首,句句中有花有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