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鄦學(鄦學)
指文字學。 東漢 許慎 著有說文解字,故稱。 鄭文焯 《鶴道人論詞書》:“余治經(jīng)小學及 墨 家言二十餘年,考 鄦 學則著有《説文引羣説故》二十七卷,《六書轉注舊藝》四卷,自謂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眳⒁姟?許學 ”。
《漢語大詞典》:許學(許學)
指對于 漢 許慎 說文解字的研究和著作。如 清 張炳翔 編的《許學叢書》、 許頌鼎 許溎祥 合編的《許學叢刻》、 黎徑誥 著的《許學考》等。
分類:著作
《國語辭典》:小學(小學)  拼音:xiǎo xué
1.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如:「國民小學」。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br />2.研究文字字形、字義及字音的學問。包括文字學、聲韻學及訓詁學。
3.宋人稱灑掃、應對、進退之類的儀節(jié)為「小學」。
4.小道,末流瑣屑之學?!蛾悤?。卷三○。列傳。傅縡》:「頃代澆薄,時無曠士,茍習小學,以化蒙心,漸染成俗,遂迷正路?!?/div>
《國語辭典》:字學(字學)  拼音:zì xué
文字學或文字學理。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二。文字》:「故說文至今為字學之宗。」元。陸友《研北雜志。卷下》:「丹陽葛魯卿論書云:『晉宋人書法妙絕,未必盡曉字學。』」
《國語辭典》:初文  拼音:chū wén
文字學上指同一個字的初期寫法。相對于后起字而言。以獨體字居多。如「趾」本作「止」,象足趾形,后加意符「足」作「趾」。「止」即為「趾」的初文。
《漢語大詞典》:大徐
指 北宋 文字學家 徐鉉 。 鉉 與弟 鍇 初仕 南唐 ,并有文名,皆精通文字學,人稱“大小二 徐 ”。 鉉 入 宋 后,曾受詔與 句中正 等校說文解字,世稱“大徐本”。
《國語辭典》:呂忱(呂忱)  拼音:lǚ chén
人名。字伯雍,生卒年不詳。晉朝文字學家,是《韻集》作者呂靜之兄。著有《字林》一書,增補說文所未備。
《國語辭典》:隸定(隸定)  拼音:lì dìng
文字學上指將篆書改寫為隸書的經(jīng)過。惟寫定時往往摹擬篆體的結構,此點與「隸變」不同。如「隸古定尚書」即指將以古文書寫的《尚書》改以隸書寫成。
《漢語大詞典》:右文說(右文説)
文字學上一種從聲符求字義的學說。形聲字大都聲旁在右。 宋 王子韶 (字 圣美 , 山西太原 人)研究字學,認為漢字(形聲字)左邊形符標明義類,右邊聲符標明意義。 宋 張世南 游宦紀聞卷九:“自説文以字畫左旁為類。而玉篇從之,不知右旁亦多以類相從:如戔有淺小之義,故水之可涉者為淺;疾而有所不足者為殘;貨而不足貴重者為賤;木而輕薄者為棧?!眳⒁姟?右文 ”。
《國語辭典》:右文  拼音:yòu wén
注重文事。宋。歐陽修〈謝賜漢書表〉:「竊以右文興化,乃致治之所先?!?/div>
《國語辭典》:累增字  拼音:lěi zēng zì
文字學上指增加偏旁而不改變其字義的后起字。如:「援」本作「爰」,后加「手」旁;「源」本作「原」,后加「水」旁。
《國語辭典》:文字畫(文字畫)  拼音:wén zì huà
文字學家稱中國初期的文字。因其形狀介于圖畫與象形文字之間,稱為「文字畫」。
《國語辭典》:后起字(後起字)  拼音:hòu qǐ zì
文字學上指同一個字的后起寫法。以合體字居多。相對于初文而言。如趾和網(wǎng)分別是止和網(wǎng)的后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