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無文(無文)
(1).沒有文字記述。書·洛誥:“ 周公 曰:‘王肇稱 殷 禮,祀于新邑,咸秩無文?!?孔 傳:“言王當(dāng)始舉 殷 家祭祀,以禮典祀于新邑,皆次秩不在禮文者而祀之。”一說,文通“ 紊 ”,不紊亂。 王引之 經(jīng)義述聞·尚書下:“今案,文當(dāng)讀為紊。紊,亂也?!?唐 蔣防 《連州廖先生碑銘》:“仙書無文,仙語無詞;以心傳心,天地不知?!?明 賈仲名 《書〈錄鬼簿〉后》:“自 宮大用 已下一十八人,皆作其傳……餘者皆無文焉?!?br />(2).指言語、辭章沒有文采。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span id="grmfwng" class="book">《禮記·禮器》:“﹝禮﹞有以素為貴者,至敬無文,父黨無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
(3).沒有彩藻之飾;沒有紋飾。后漢書·郎顗傳:“故 孝文皇帝 綈袍革舃,木器無文。”
(4).謂樸實無華。 唐 薛用弱 集異記·蔡少霞:“ 少霞 無文,乃孝廉一叟耳,固知其不妄矣?!?金 元好問 《朝列大夫張公墓表》:“若夫確固而不移,質(zhì)直而無文;直前徑行,唯義所存?!?/div>
《國語辭典》:照會(照會)  拼音:zhào huì
1.通知、知會?!度辶滞馐贰返谝痪呕兀骸缚锍诉f個眼色與他,那童生是照會定了的,使不歸號,悄悄站在黑影里?!?br />2.核對審察?!端问?。卷九三。河渠志三》:「訪聞先朝水官孫民先,元祐六年水官賈種民各有河議,乞取索照會。」
3.執(zhí)照、憑證?!逗藓!返谄呋兀骸改氵@里有甚么貴重東西?要到那里去?你說了,兵頭給你照會,送你出境?!?br />4.察照知會。指外交部對外國使節(jié),或是各省長官對外國領(lǐng)事所遞交的一種外交文書。亦即一國政府將彼此相關(guān)的某一事件的意見通知另一國政府。也稱為「通牒」、「外交照會」。
《國語辭典》:江淹  拼音:jiāng yān
人名。(西元444~505)字文通,南朝梁河南考城人。出身孤寒,性沉靜好學(xué),仰慕司馬相如與梁鴻的為人。曾任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擅長詩文,風(fēng)格幽深奇麗,與鮑照較為相近。著有《前后集》及《齊史十志》。
《國語辭典》:通行  拼音:tōng xíng
1.通過,暢行無阻?!段究澴印7秩睢罚骸阜菍⒗糁?jié),不得通行?!埂妒酚洝>戆?。高祖本紀(jì)》:「諸城未下者,聞聲爭開門而待,足下通行無所累?!?br />2.普遍應(yīng)用?!稘h書。卷七二。王吉傳》:「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禮義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獨設(shè)刑法以守之?!?br />3.習(xí)以為常?!稘h書。卷七六。張敞傳》:「廣川王姬昆弟及王同族宗室劉調(diào)等通行為之囊橐,吏逐捕窮窘,蹤跡皆入王宮。」
《漢語大詞典》:移知
移文通知。《清會典事例·戶部·雜賦茶課》:“移知布政司衙門存案,毋許一人跨占兩籍?!?/div>
《國語辭典》:移牒  拼音:yí dié
以正式公文通知平行機關(guān)。今國際間常用?!督鹗?。卷八七。仆散忠義傳》:「使左副元帥志寧移牒宋樞密使張浚?!?/div>
《漢語大詞典》:行知
(1).實踐其所得到的認(rèn)識。 清 曾國藩 《送唐先生南歸序》:“博求萬物之理,以尊聞而行知?!?br />(2).公文術(shù)語。行文通知。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籌議海防事宜疏》:“擬請旨敕下該衙門申明舊例,行知各省?!?br />(3).指通知事項的文書。《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回:“且説 黃知府 有一天上院回來,正在家里喫夜飯,忽然院上有人送來一角文書;拆開一看,正是保準(zhǔn)過班的行知?!?/div>
《漢語大詞典》:牒報(牒報)
行文通報。 宋 李綱 《與呂安老提刑書》:“已遣使臣齎牓撫之,并牒報諸司,更煩審處。”
《漢語大詞典》:關(guān)牒(關(guān)牒)
舊唐書·職官志二:“凡京師諸司,有符、移、關(guān)、牒下諸州者,必由於都省以遣之?!标P(guān)與牒皆舊時公文書名,后以“關(guān)牒”指行文通知。 宋 蘇軾 《相度準(zhǔn)備賑濟第一狀》:“右謹(jǐn)件如前。本司已具上項事件,關(guān)牒本路轉(zhuǎn)運、提刑司,照會相度施行去訖。”
《國語辭典》:張璪(張璪)  拼音:zhāng zǎo
人名。字文通,唐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生卒年不詳。曾任檢校祠部員外郎、鹽鐵判官。建中三年(西元七八二年)曾在長安作畫。擅畫山水樹石,長于破墨,尤工畫松。相傳能手握兩枝筆,同時作畫,人稱「雙管齊下」。他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論點,對中國畫發(fā)展,深具影響。著有《繪境》,但已亡佚。
《漢語大詞典》:關(guān)行(關(guān)行)
發(fā)公文通知。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崔猛:“關(guān)行附近州邑,追捕甚急。”
《漢語大詞典》:通贍(通贍)
(1).謂學(xué)識通達而豐富。魏書·房景先傳:“晝則樵蘇,夜誦經(jīng)史,自是精勤,遂大通贍?!?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貢舉:“大抵非精博通贍之才,難以應(yīng)乎茲選矣。”
(2).指詩文通暢富麗。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張衡 通贍, 蔡邕 精雅,文史彬彬,隔世相望。” 鄭振鐸 《插圖本中國文學(xué)史》第三七章三:“ 秦觀 雖以詞掩其古文,但其所作,卻通贍可喜,富于風(fēng)趣?!?/div>
《漢語大詞典》:高鳳自穢(高鳳自穢)
東漢 高鳳 ,字 文通 ,執(zhí)志不仕,太守連召請,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應(yīng)為吏,又詐與寡嫂訟田,遂不仕。后用為自誣之典。 南朝 梁 任昉 《奏彈劉整》:“ 薛包 分財,取其老弱; 高鳳 自穢,爭訟寡嫂。未見 孟嘗 之深心,唯倣 文通 之偽跡?!眳㈤?span id="p7l27sj" class="book">《后漢書·逸民傳·高鳳》。
《漢語大詞典》:關(guān)箋(關(guān)牋)
行文通知。宋書·禮志二:“右并白紙書。凡內(nèi)外應(yīng)關(guān)牋之事,一準(zhǔn)此為儀?!?/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