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斯文未喪
 
壽斯文
 
天喪斯文
  
斯文后死
 
天畏斯文墜
 
來喪斯文

相關(guān)人物
孔子


《論語注疏·子罕》~77~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例句

尋疑天意喪斯文,故選茅峰寄白云。 張賁 酬襲美先見寄倒來韻

天畏斯文墜,憑君助素風(fēng)。 李咸用 九江和人贈陳生

顧土雖懷趙,知天詎畏匡。 柳宗元 弘農(nóng)公以碩德偉材屈于誣枉左官三歲復(fù)為大僚天監(jiān)昭明下心感悅宗元竄伏湘浦拜賀來由謹獻詩五十韻以畢微志

《國語辭典》:斯文  拼音:sī wén
1.禮樂制度教化?!墩撜Z。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埂稘h書。卷一○○。敘傳下》:「武功既抗,亦迪斯文,憲章六學(xué),統(tǒng)壹圣真。」
2.儒士?!冻蹩膛陌阁@奇》卷一六:「平日敬重斯文,喜歡才士?!埂度辶滞馐贰返谌兀骸赶仁レ魞?nèi),共觀大禮之光;國子監(jiān)中,同仰斯文之主?!?/div>
《國語辭典》:斯文  拼音:sī wen
人的舉止文雅有禮?!都t樓夢》第六三回:「斯文些的才好,別大呼小叫,惹人聽見?!埂段拿餍∈贰返谌兀骸溉绻蛩懒送鈬?,我拚著腦袋去陪他,金委員不該拿讀書人如此蹧蹋,到底不是斯文一脈!」
《國語辭典》:斯斯文文  拼音:sī sī wén wén
形容舉止文雅有禮?!都t樓夢》第七回:「人家的孩子都是斯斯文文慣了的,乍見了你這破落戶,還被人笑話死了呢?!埂段拿餍∈贰返谖宥兀骸富疖嚿希^等客位,多是些體面外國人,有在那里斯斯文文談天的,有在那里吸雪茄煙的?!?/div>
分類:文雅
《國語辭典》:斯文人  拼音:sī wén rén
1.舉止文雅的人。如:「班長是個斯文人,會動粗一定有特殊原因?!?br />2.士人、讀書人?!度辶滞馐贰返谝弧鸹兀骸杆形辶畾q,頭上也戴的是方巾,穿的件繭?直裰,像個斯文人?!?/div>
《國語辭典》:斯文掃地(斯文掃地)  拼音:sī wén sǎo dì
斯,此。文,指文化、禮樂制度。語出《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箳叩兀钙茐拇M。斯文掃地本指禮樂制度破壞殆盡,后借指文人不顧操守,毫無廉恥?!兑佰牌匮浴返诹换兀骸笖?shù)其罪而責(zé)之,才泄得公憤,不至斯文掃地?!埂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三六回:「我原是讀書出身,不曾學(xué)過生意,這不懂是我分內(nèi)的事。偏是他們那一班人,胡說亂道的,鬧了個斯文掃地。」也作「斯文委地」。
《國語辭典》:斯文敗類(斯文敗類)  拼音:sī wén bài lèi
品行不良的文人。《文明小史》第四四回:「前兩年有過上諭,罵報館的人都是斯文敗類?!?/div>
《國語辭典》:斯文委地  拼音:sī wén wěi dì
文人不顧操守,自甘墮落。亦指文化遭廢棄。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六。杜少陵一》:「由杜子美以來,四百馀年,斯文委地?!挂沧鳌杆刮膾叩亍?。
《國語辭典》:亞斯文高壩(亞斯文高壩)  拼音:yà sī wén gāo bà
西元一九○二年埃及得英國之助,所建筑的第一座水壩。位于尼羅河上,主要為供給稻米、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水源灌溉之需。
《國語辭典》:布羅溫斯文學(xué)(布羅溫斯文學(xué))  拼音:bù luó wēn sī wén xué
中世紀法國東南的布羅溫斯極為富饒,諸侯均好宴游,所以發(fā)展出以宮廷為主的方言文學(xué),稱為「布羅溫斯文學(xué)」。
《漢語大詞典》:四子
(1).指 王倪 、 嚙缺 、 被衣 、 許由 。莊子·逍遙游:“ 堯 治天下之民,平海內(nèi)之政,往見四子 藐姑射 之山, 汾水 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彼淖?陸德明 釋文引 司馬彪 、 李頤 云:“ 王倪 、 嚙缺 、 被衣 、 許由 。”
(2).指 羲仲 、 羲叔 、 和仲 、 和叔 。漢書·食貨志上:“ 堯 命四子以‘敬授民時’?!?顏師古 注:“四子,謂 羲仲 、 羲叔 、 和仲 、 和叔 也。事見《虞書·堯典》?!?span id="zmpk94l" class="book">《隋書·百官志上》:“ 放勛 即分命四子, 重華 乃爰置九官?!?br />(3).指 漢 王褒 虛構(gòu)的寓言人物 微斯文學(xué) 、 虛儀夫子 、 浮游先生 、 陳丘子 。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 褒 既為 益州 刺史 王襄 作中和樂職宣布之詩,又作傳,名曰《四子講德》,以明其意焉?!?呂延濟 注:“四子,謂 微斯文學(xué) 、 虛儀夫子 、 浮游先生 、 陳丘子 也。 褒 當(dāng)假立以為論端也。”
(4).指 逢萌 、 徐房 、 李曇 、 王遵 。 三國 魏 嵇康 《圣賢高士傳》:“ 北海 逢萌 ,字 子康 ; 北海 徐房 ,字 平原 ; 李曇 ,字 子云 ; 平原 王遵 ,字 君公 。皆懷德污行,不仕亂世,相與為友,時人號為‘四子’。”
(5).指 蜀 中著名文學(xué)家 司馬相如 、 王褒 、 揚雄 、 陳子昂 。 唐 雍陶 《蜀中戰(zhàn)后感事》詩:“ 蜀 道英靈地,山重水又回。文章四子盛,道路五丁開?!?br />(6).指古代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 、 莊子 、 文子 、 列子 。舊唐書·元載傳:“ 天寶 初, 玄宗 崇奉道教,下詔求明 莊 、 老 、 列 、 文 四子之學(xué)者?!?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杜甫年表》:“﹝ 開元 二十九年﹞正月,兩京諸州各置 玄元皇帝 廟,崇祀 老子 ,以 老 、 莊 、 文 、 列 為‘四子’?!?br />(7).見“ 四子書 ”。
《漢語大詞典》:四子書(四子書)
論語、《大學(xué)》、《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經(jīng)典。此四書是 孔子 、 曾子 、 子思 、 孟子 的言行錄,故合稱“四子書”。 清 邵懿辰 《儀宋堂后記》:“ 明太祖 既一海內(nèi),與其佐 劉基 ,以‘四子書’章義試士。行之五百年不改,以至於今。”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九:“余撰《文勤神道碑》,即據(jù)其子 儒卿 等所撰行狀,言公年十有一,‘四子書’、‘十三經(jīng)’皆卒讀?!币嗍∽鳌?四子 ”。朱子語類卷一○五:“‘四子’,‘六經(jīng)’之階梯;近思録,‘四子’之階梯?!?清 薛福成 《選舉論中》:“??埔源煜聛桩呏?,試策論;論仍以‘四子’、‘五經(jīng)’命題,特易其體格而已;策則參問古今事?!眳⒁姟?四書 ”。
《漢語大詞典》:儒行
(1).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或行為準則。禮記·儒行:“ 哀公 曰:‘敢問儒行?’” 南朝 梁 劉峻 《辨命論》:“ 瓛 則 關(guān)西 孔子 ,通涉六經(jīng),循循善誘,服膺儒行?!?魯迅 《墳·寡婦主義》:“這種言動,自然也許是合于‘儒行’的罷?!?br />(2).指合乎儒教的言行。 唐 劉長卿 《淮上送梁二恩命追赴上都》詩:“ 賈生 年最少,儒行 漢 庭聞?!?br />(3).謂斯文地慢步行走。 漢 班固 《奕旨》:“逡巡儒行,保角依旁?!?/div>
《漢語大詞典》:文巧
(1).華麗奇巧。管子·治國:“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span id="o6m06wq" class="book">《漢書·禮樂志》:“﹝ 哀帝 ﹞下詔曰:‘惟世俗奢泰文巧,而 鄭 衛(wèi) 之聲興。夫奢泰則下不孫而國貧,文巧則趨末背本者眾?!?br />(2).斯文靈巧。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 荊 揚 多水,其人亦明慧文巧,而患在輕淺?!?br />(3).文飾巧辯。《后漢書·第五倫傳》:“今承百王之敝,人尚文巧,咸趨邪路,莫能守正?!?清 梅曾亮 《黃個園傳》:“新進多文巧機利而玩法,乾沒而不顧后?!?/div>
《國語辭典》:方步  拼音:fāng bù
1.大而慢的步子。如:「踱方步」。
2.長寬各一步的面積。
《漢語大詞典》:鵝行(鵝行)
形容步態(tài)遲緩而斯文。 任光椿 《辛亥風(fēng)云錄》第十九章:“ 瑞澄 剛才已經(jīng)吸了幾口鴉片煙,又喝了一碗清燉冰糖銀耳羹,精神亢奮,心緒甚好,在室內(nèi)鵝行般地踱著方步?!眳⒁姟?鵝步 ”。
《漢語大詞典》:鵝步(鵝步)
緩慢而斯文的步態(tài)。 駱賓基 《罪證》五:“兩手插入衣袋里,跨著鵝步,故意給對方擺出高貴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姿態(tài)?!?秦牧 《藝海拾貝·邯鄲學(xué)步》:“傳說古代的 邯鄲 人是很會走路的,大概是京都大邑所在,人們很講究姿勢和風(fēng)度,決不能容許任何鵝步和八字腳之類出現(xiàn)吧?!?/div>
《漢語大詞典》:鵝步(鵝步)
緩慢而斯文的步態(tài)。 駱賓基 《罪證》五:“兩手插入衣袋里,跨著鵝步,故意給對方擺出高貴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姿態(tài)?!?秦牧 《藝海拾貝·邯鄲學(xué)步》:“傳說古代的 邯鄲 人是很會走路的,大概是京都大邑所在,人們很講究姿勢和風(fēng)度,決不能容許任何鵝步和八字腳之類出現(xiàn)吧?!?/div>
《漢語大詞典》:畏匡
《論語·子罕》:“子畏於 匡 ?!?刑昺 疏:“子畏於 匡 者,謂 匡 人以兵圍 孔子 。記者以眾情言之,故云‘子畏於 匡 ’,其實 孔子 無所畏也?!焙笠浴拔?匡 ”為困厄之典。畏,通“ 圍 ”。 唐 柳宗元 《弘農(nóng)公以碩德偉材昭明人心感悅謹獻詩五十韻以畢微志》:“遠遷逾 桂嶺 ,中徙滯 餘杭 。顧土雖懷 趙 ,知天詎畏 匡 !”
分類:困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