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 玉卮無當 ”。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一日, 堂谿公 見 昭侯 曰:‘今有白玉之巵而無當,有瓦巵而有當,君渴將何以飲?’君曰:‘以瓦巵?!敝^玉杯無底。當,底。后多比喻東西雖好,卻無用處。 晉
左思 :“且夫玉巵無當,雖寳非用;侈言無驗,雖麗非經(jīng)。”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雜記上》:“桂華無實,玉卮無當?!?唐
劉知幾 《史通·論贊》:“若 袁彥伯 之務飾玄言, 謝靈運 之虛張高論,玉巵無當,曾何足云?!?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真生》:“酒欲盡, 真 搜篋出飲器,玉卮無當,注杯酒其中,盎然已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