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無生觀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二空觀)
無生法忍
【佛學大辭典】
(術語)略云無生忍。無生法者,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動,謂之無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寶積經(jīng)二十六曰:「無生法忍者,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忍故。」注維摩經(jīng)一曰:「肇曰:無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見法無生,心智寂滅,堪受不退,故名無生法忍也?!怪嵌日撈呤唬骸笩o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得此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yè)行,是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br />【佛學常見辭匯】
簡稱無生忍,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的道理上。
【三藏法數(shù)】
理本不生不滅,今但言不生,故名無生。謂菩薩于無生之法,忍可忍樂,不動不退,是名無生法忍。
無生相似過類
【佛學大辭典】
(術語)十四過之一。已生之因,雖成立宗,而就未生之因,謂不能成立宗之過也。例如對于所謂「聲無?!?,謂聲發(fā)后固成立宗,而未發(fā)時,無其體故,不得云無常之過是也。
無生清凈寶珠名號
【佛學大辭典】
(術語)阿彌陀之名號,以法藏菩薩之無生智所成,故為無生即生之法性中道也。往生論贊下曰:「彼凈土是阿彌陀如來清凈本愿無生之生,非如三有虛妄生也?!褂衷唬骸赴浲尤鐏碇翗O無生清凈寶珠名號?!?/div>
盡無生智
【佛學大辭典】
(術語)俱舍論所說十智中盡智無生智之二也。俱舍論二十五曰:「盡無生智說名為覺。」(參見:智)
【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語Jn^a%na,阇那,若那。于事理決斷也。大乘義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于境決斷,說之為智?!刮ㄗR述記九曰:「忍言智以決斷故?!?br />【佛學常見辭匯】
深明事理的智慧。
體空無生觀法
【佛學大辭典】
(術語)觀一切諸法,觀其體空無性,如夢幻如露亦如電之觀法也。
無生法性
【佛學常見辭匯】
謂諸法的本性,即是真如實相,原無生滅。
四諦──通教無生四諦
【三藏法數(shù)】
(出天臺四教儀集注)
通教者,謂通前藏教,通后別、圓也。無生四諦者,謂此教三乘之人根利,用體空觀,體達五陰諸法,當體即空,如幻如化。故云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滅無生相,道不二相也,是名通教無生四諦。(通前藏教者,謂此教鈍根菩薩,但證真空之理,與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別、圓者,謂此教利根菩薩,即于真空之理,能知不空,證入中道之理;與后別、圓二教是同也。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一、苦諦〕,謂此教三乘用觀巧故,審實五陰生死等苦,當體即空,而無逼迫之相,故名苦諦。
〔二、集諦〕,謂此教三乘用觀巧故,審實惑業(yè)之因,當體即空,了無惑業(yè)和合之相,故名集諦。
〔三、滅諦〕,謂此教三乘用觀巧故,審實五陰生死等苦,昔本無生,今亦無滅,故名滅諦。
〔四、道諦〕,道即戒定慧之道。謂此教三乘用觀巧故,審實所破之集,能破之道,同一真空,無有二相,故名道諦。
得無生忍
【三藏法數(shù)】
謂一切諸法自性空寂,本來不生。菩薩證知此法,則能超出毀犯禁戒之罪,是為得無生忍。
樂無生法忍
【三藏法數(shù)】
無生法,即不生不滅之理,忍即安忍。修行之人,于不生滅之法,起希樂心,安忍不退,以期必證乎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