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0—? 【介紹】: 唐僧。荊州江陵人,梵名般若提婆。早年潛心讀書,涉獵百氏,有志于功名。后慕佛出家,住荊州等界寺。師吉藏門入慧英,習(xí)《法華經(jīng)》。后參游諸方,遍謁名德。從合浦泛海西行,初至室利佛逝國,歷末羅瑜洲、羯荼國,抵師子洲,參禮佛牙。尋北行,至訶利雞羅國。一年后,至東印度,入那爛陀寺,研習(xí)群經(jīng)。譯《阿笈摩經(jīng)》,附歸唐。武則天垂拱元年,送別義凈。欲從北印度歸唐,卒于途。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無行。乾封中荊州等界寺沙門。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無行禪師者。荊州江陵人也。梵名般若提婆(唐云慧天)葉性虛融稟質(zhì)溫雅。意存仁德志重?zé)熛?。而竹馬之年。投足石渠之署。暨乎弱冠。有懷金馬之門。頗已漁獵百氏流睇三經(jīng)。州望推奇鄉(xiāng)曲排俊。于時則絢彩霞開。鏡三江而挺秀。芳思泉涌。灌七澤而流津。然宿因感會今果現(xiàn)前。希慕法門有窺玄苑。幸遇五人之度。爰居等界道場。既而創(chuàng)染諦門初沾法侶。事大福田寺慧英法師為鄔波馱耶(唐云親教師和上者訛也)斯乃吉藏法師之上足。可謂蟬聯(lián)碩德。固乃世不乏賢。于是標(biāo)心般若棲志禪居。屏棄人間往來山水。每因談玄講肆擊闡微言。雖年在后生而望逾先進。及乎受具同壇乃二十馀人。誦戒契心再辰便了。咸稱上首馀莫能加。次隱幽巖誦法華妙典。不盈一月七軸言終。乃嘆曰。夫?qū)ん苷咭庠诘敏~。求言者本希趣理。宜可訪名匠鏡心神啟定門斷煩惑。遂乃杖錫九江移步三越。游衡岳處金陵。逸想嵩華長吟少室。濯足八水舉袂三川。求善知識即其志也?;驍y定門而北上。獵智者禪匠之精微。麾戒巘而東歸。究道宣律師之淳粹。聽新舊經(jīng)論。討古今儀則。洋洋焉波瀾。萬頃嶷嶷也。崖岸千尋。與智弘為伴。東風(fēng)汎舶一月到室利佛逝國。國王厚禮特異常倫。布金華散金粟。四事供養(yǎng)。五對呈心。見從大唐天子處來倍加欽上。后乘王舶經(jīng)十五日達末羅瑜洲。又十五日到羯荼國。至冬末轉(zhuǎn)舶西行。經(jīng)三十日到那伽缽亶那。從此泛海二日到師子洲。觀禮佛牙。從師子州復(fù)東北泛舶一月到訶利雞羅國。此國乃是東天之東界也。即贍部州之地也。停在一年。漸之東印度。恒與智弘相隨。此去那爛陀途有百驛。既停息已便之大覺。蒙國安置入寺俱為主人。西國主人稍難得也。若其得主則眾事皆同如也。為客但食而已。禪師后向那爛陀。聽瑜伽習(xí)中觀。研味俱舍探求律典復(fù)往羝羅荼寺。去斯兩驛。彼有法匠善解因明。屢在芳筵習(xí)陳那法稱之作。莫不漸入玄關(guān)頗開幽鍵。每唯杖錫乞食全軀。少欲自居情超物外。曾因閑隙譯出阿笈摩經(jīng)。述如來涅槃之事。略為三卷。已附歸唐。是一切有部律中所出。論其進不乃與會寧所譯同矣。行禪師既言欲居西國。復(fù)道有意神州。疑取北天歸乎故里。凈來日從那爛陀相送。東行六驛各懷生別之恨。俱希重會之心業(yè)也。茫茫流泗交袂矣。春秋五十六。又禪師稟性好尚欽禮。每以覺樹初綠。觀洗沐于龍池。竹苑新黃。奉折華于鷲嶺(此二時者春中也。皆是大節(jié)會。無問遠近。道俗咸觀。洗菩提樹也。又鷲峰山此時有華大如手許。實同金色。人皆折以上呈。當(dāng)此之時。彌覆山野名春女華也)曾于一時與行禪師同游鷲嶺。瞻奉既訖遐眺鄉(xiāng)關(guān)無任殷憂。凈乃聊述所懷云爾 雜言。觀化祇山頂。流睇古王城。萬載池猶潔。千年苑尚清。髣髴影堅路。摧殘廣脅??。七寶仙臺亡舊跡。四彩天華絕雨聲聲。華遠。自恨生何晚。既傷火宅眩中門。還嗟寶渚迷長坂。步陟平郊望。心游七海上。擾擾三界溺邪津。渾渾萬品亡真匠。唯有能仁獨圓悟。廓塵靜浪開玄路。創(chuàng)逢饑命棄身城。更為求人崩意樹(施也)持囊畢契戒珠凈(戒也)被甲要心忍衣固(忍也)三祇不倦陵二車。一足忘勞超九數(shù)(勤也)定瀲江清沐久結(jié)(定也)智釰霜凝斬新霧(慧也)無邊大劫無不修。六時憫生遵六度。度有流化功收。金河示滅歸常住。雞林權(quán)唱演功周。圣徒往傳馀響。龍宮秘典海中探。石室真言山處仰。流教在茲辰。傳芳代有人。沙河雪嶺迷朝徑。巨海鴻崖亂夜津。入萬死。求一生。投針偶穴非同喻。束馬懸車豈等程。不徇今身樂。無祈后代榮。誓舍危軀追勝義。咸希畢契傳燈情。勞歌勿復(fù)陳。延眺旦周巡東。睇女巒留二跡。西馳鹿苑去三輪。北睨舍城池尚在。南睎尊嶺穴猶尊。五峰秀。百池分。粲粲鮮華明四曜。輝輝道樹鏡三春。揚錫指山阿。攜步上祇陀。既睹如來疊衣石。復(fù)觀天授迸馀峨。佇靈鎮(zhèn)凝思遍生河。金華逸掌儀前奉芳蓋。陵虛殿后過。旋繞經(jīng)行砌。目想如神契?;厮股俑櫧蛄?。共會龍華舍塵翳。 在西國王舍城懷舊之作(一三五七九言)。游。愁。赤縣遠。丹思抽。鷲嶺寒風(fēng)駛。龍河激水流。既喜朝聞日復(fù)日。不覺頹年秋更秋。已畢祇山本愿誠難遇。終望持經(jīng)振錫往神州。
《國語辭典》:稗沙門(稗沙門)  拼音:bài shā mén
沒有德行的僧人。見宋。洪邁《容齋隨筆。卷五。稗沙門》。
《國語辭典》:撅豎小人(撅豎小人)  拼音:juē shù xiǎo rén
卑劣無行的人?!段簳?。卷三五。崔浩傳》:「撅豎小人,無大經(jīng)略?!?/div>
分類:卑劣無行
《漢語大詞典》:荒子孱孫(荒子孱孫)
不成材的子孫;放蕩無行的后嗣。 宋 歐陽修 《本論》:“其政易行,其民易使,風(fēng)俗淳厚而王道成矣。雖有荒子孱孫,猶七八百歲而后已?!?/div>
《漢語大詞典》:輕楛(輕楛)
輕慢無行。荀子·王制:“立身則輕楛,事行則蠲疑,進退貴賤則舉佞侻?!?王先謙 集解引 郝懿行 曰:“楛,與苦同,謂脆惡也?!?/div>
分類:輕慢無行
《漢語大詞典》:浪抗
放蕩無行。 清 郝懿行 《宋瑣語·言詮》:“宋書·文九王傳:‘ 休祐 平生浪抗無賴,吾慮 休仁 往哭,或生祟禍?!唇袢艘岳丝篂椴焕喂讨?,此之所言似謂浪當(dāng)無檢也。”浪抗,一本作“ 狼抗 ”。
分類:放蕩無行
《漢語大詞典》:驕恥(驕恥)
指驕橫無行的人。 漢 賈誼 新書·時變:“胡以孝弟循順為?善書而為吏耳。故以行義禮節(jié)為?家富而出官耳。驕恥偏而為祭尊,黥劓者攘臂而為政?!?/div>
唯愿無行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修得道果必愿行具足,愿大則行亦應(yīng)大,若僅有愿,而徒望果,無與此相應(yīng)之行,無有得證果者。此為通教家難凈土教之語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只有大愿而沒有實行。有愿有行,才能修得道果,若是只有愿而無行,是不能證得道果的。
無行般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五種不還之一。有一種之不還果,生于色界,不加功力,經(jīng)久自然斷上地之惑而般涅槃?wù)摺?br />【三藏法數(shù)】
無行般者,謂此人生色界已,不加功用行,自然斷除欲界煩惱馀之思惑,而般涅槃也。
諸法無行經(jīng)
【佛學(xué)大辭典】
(經(jīng)名)二卷,秦羅什譯。說諸法實相,無善惡之行。
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三藏法數(shù)】
謂通教第九、第十地菩薩,覺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得一身,無量身一時普現(xiàn),如鏡中像,隨諸種類而得俱生,雖現(xiàn)眾像,而無作為,是名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
無行般涅槃
【三藏法數(shù)】
無行即不加功行也。謂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從欲界沒,生于色界,更經(jīng)多時,不能加功用行,懈怠慢縱,任運經(jīng)久,方斷上地馀惑,得阿羅漢,入般涅槃也。
無行空
【三藏法數(shù)】
謂不離前所作行,而能了達諸陰展轉(zhuǎn)緣起,無有自性可得,亦無所作之行,是為無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