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明刻黃鶴樓校集注
徐日久,明代人。曾任江夏縣令。

人物簡介

維基
徐日久(1574年—1631年),字子卿,號魯人,又號真率,浙江西安縣(今屬浙江衢州市)人。同進士出身。丙午浙江鄉(xiāng)試第四十三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中庚戌科會試第二十五名,廷試三甲三十六名進士。都察院觀政,授直隸上??h知縣,四十一年因被彈劾謫官湖廣布政司檢校,本年署江夏縣事。四十三年本省同考,四十五年升工部主事。改兵部職方司主事,贊畫遼東,天啟五年十月被削奪官職。六年四月以寧遠敘捷,準復原職。歷任郎中,升福建海道副使,四年調任山東,不久卒。著有《子卿近業(yè)》、《江夏紀事》。
《國語辭典》:望夫石  拼音:wàng fū shí
位于湖北省武昌縣北山上,狀如人立的大石。相傳是古代一位貞婦送夫從役,站在山頭上遠望丈夫回來,日久所化成的石頭。見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后表示對丈夫思念深切或堅貞的妻子。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有朝一日,準備著搭救你塊望夫石?!姑?。謝讜《四喜記》第三二出:「仰望惟君子,無邪不害思,甘為望夫石,何日是歸期?」
《漢語大詞典》:殷曠(殷曠)
(1).繁多而拖延日久。《晉書·庾羲傳》:“陛下以圣明之德,方隆 唐 虞 之化,而事役殷曠,百姓凋殘?!?br />(2).地域遼闊。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 西楚 殷曠,常宜早起,接對賓侶,勿使留滯。”南史·劉湛傳:“但汝弱年,新涉軍務,八州殷曠,專斷事重,疇諮委仗,不可不得其人?!?/div>
《漢語大詞典》:穿蹄
馬行日久,蹄鐵磨穿。喻疲憊。 漢 徐干 中論·審大臣:“策穿蹄之乘,而登 太行 之險,亦必顛躓矣?!?唐 岑參 《祁四再赴江南別》詩:“別多人換鬢,行遠馬穿蹄?!?/div>
《漢語大詞典》:積朔(積朔)
謂年長日久。太平廣記卷五六引 前蜀 杜光庭 《集仙錄·西王母》:“ 茅君 從西城 王君 詣 白玉龜臺 ,朝謁 王母 ,求長生之道曰:‘ 盈 以不肖之軀,慕龍鳳之年,欲以朝菌之脆,求積朔之期?!?/div>
《國語辭典》:淬鏡(淬鏡)  拼音:cuì jìng
將銅鏡燒紅,浸入水中,以利磨治,稱為「淬鏡」。唐。裴铏《聶隱娘》:「其夫但能淬鏡,馀無他能?!?/div>
《漢語大詞典》:肺勞(肺勞)
中醫(yī)五勞之一。指肺臟虛損日久,留連不愈。 隋 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上一》:“又肺勞者,短氣而面腫,鼻不聞香臭?!?span id="55158w5" class="book">《醫(y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虛勞總括》“虛損成勞因復感,陽虛外寒損肺經”注:“然其證有五:一損皮聚毛落,灑淅惡寒咳嗽,肺勞也。”
《漢語大詞典》:肝勞(肝勞)
中醫(yī)五勞之一。指肝臟虛損日久,留連不愈。 隋 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上一》:“肝勞者,面目乾黑,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獨臥,目視不明?!?span id="pgdttqg" class="book">《醫(y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虛勞總括》“肝損脅痛懶於行”注:“四損兩脅引胸而痛,筋緩不能行,肝勞也?!?/div>
《漢語大詞典》:沈灶產蛙
灶淹沒于水中,日久致孳生青蛙。形容水患嚴重。國語·晉語九:“﹝ 趙襄子 ﹞乃走 晉陽 , 晉 師圍而灌之,沈灶產鼃,民無畔意?!?韋昭 注:“沈灶,懸釜而炊也。產鼃,鼃生於生灶也。鼃,蝦蟆也?!币嘧鳌?沈灶生鼃 ”。 晉 成公綏 《陰霖賦》:“百川泛濫,潢潦橫流,沈灶生鼃,中庭運舟?!?/div>
《國語辭典》:繩鋸木斷(繩鋸木斷)  拼音:shéng jù mù duàn
引繩為鋸,可以斷木。語本《太平御覽。卷七六三。器物部。鋸》:「尸子曰:『水非石之鉆,繩非木之鋸。』」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不懈,終能達到目的。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div>
《國語辭典》:水銹(水鏽)  拼音:shuǐ xiù
水浸漬的痕跡。
《國語辭典》:水堿(水鹼)  拼音:shuǐ jiǎn
硬水中的礦物質經煮沸后,形成白色塊狀或粉末狀的物質。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碳酸鎂、硫酸鎂等。也稱為「水垢」。
《漢語大詞典》:口疳
中醫(yī)學病名。指小兒疳積日久,陰液虧耗,虛火內熾所引起的口腔黏膜潰瘍。
《漢語大詞典》:露朽
財物堆積在露天日久而朽爛。語本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span id="ohvxdr5" class="book">《隋書·蔡王智積傳》:“人或勸 智積 治產業(yè)者, 智積 曰:‘昔 平原 露朽財帛,苦其多也。吾幸無可露,何更營乎?’”
《漢語大詞典》:露白地牛
馴養(yǎng)日久聽人役使的耕牛。佛教用以比喻皈依佛法者。景德傳燈錄·福州大安禪師:“ 安 在 潙山 ,三十年來,只看一頭水牯牛,若落路入草便牽出;若犯入苗稼即鞭撻。調伏既久,可憐生受人言語。如今變作箇露白地牛,常在人面前終日露迥迥地趂亦不去也。”亦作“ 露地白牛 ”。 宋 黃庭堅 《作浩然詞贈何造誠》:“無鉤狂象聽人語,露地白??丛滦??!币嗍∽鳌?露地牛 ”。 宋 朱熹 《借韻呈府判張文既以奉箴且求教藥》:“飛騰莫羨摩天鵠,純熟須參露地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