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268—1341 【介紹】: 元大都人,蒙古名伯顏,字有卿。成宗大德元年累官諸暨知州,七年遷知奉化,有政績。仁宗皇慶元年除兩浙鹽運副使,歷江浙理問官、杭州路總管。英宗至治二年除海漕萬戶。泰定帝泰定三年遷紹興路總管。文宗天歷二年升湖南宣慰使,致仕居杭。
人物簡介
【生卒】:1274—1327 【介紹】: 元撫州崇仁人,字仲常,一字德常,又字叔當。虞集弟。幼與集皆受家學,出從吳澄游。仁宗延祐五年進士,授吉安丞,除湘鄉(xiāng)州判官。鞫獄明敏。有巫為長吏所信,潛謀起事,槃察覺捕治之,吏民咸伏。秩滿,除嘉魚縣尹,命下已卒。槃幼讀柳宗元《非國語》,以為柳氏之說亦非,乃著《非非國語》,時人稱其有識。維基
虞槃,字仲常,一字德常,又字叔當,元朝撫州崇仁人,虞汲的兒子,虞集的弟弟。虞槃年輕時與虞集都受家學影響,再跟隨吳澄游學。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中第進士,授吉安永豐縣丞,為父親守孝期滿,改任湘鄉(xiāng)州判官。決獄明察聰敏。有巫師被長官所信任,暗中謀劃起事,虞槃察覺將其捕治,官民都信服他。任滿,擔任嘉魚縣尹,命令下達時已經(jīng)去世。虞槃年幼讀柳宗元《非國語》,以為柳宗元之說也不對,于是著有《非非國語》,時人稱他有見識。
人物簡介
【生卒】:1279—1340 【介紹】: 元遂寧人,徙江陵,字敬德,號榿齋。以文學名。為姚燧所贊賞。仁宗延祐五年進士。授承事郎,潭州路同知湘陰州事?;艉烂癫桓椅栉姆?。秩滿,入為國子博士,累遷翰林直學士。文宗至順、順帝元統(tǒng)以來,朝廷制冊多出其手。又預修文宗以下三朝實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敬德,遂寧人,家江陵中。河南鄉(xiāng)貢。延祐五年賜進士出身,知湘陰州。以薦累遷翰林修撰同知制誥兼修國史,歷翰林直學士,卒謚文安。維基
謝端(1279年—1340年),字敬德,遂寧(今四川省遂寧市)人,元朝文人,官至國子祭酒、輕車都尉、陳留郡侯,謚文安。曾預修文宗、明宗、寧宗三朝實錄,和歷朝功臣列傳,時人稱謝端有史才。南宋末年,四川一帶的文人為了躲避戰(zhàn)亂都逃往江陵,謝端的祖先也因此前往江陵定居。謝端年幼時聰慧過人,五、六歲時就會吟詩,十歲能作賦。二十歲時,和尚書宋本同從一師,謝端學理學,宋本學古文,二人又都在江陵授課,他們在文學方面齊名,當時號稱「謝宋」。史杠擔任荊南宣慰使時,數(shù)次邀約并以禮相待,把他們都推薦給姚燧,姚燧當時文章很出名所以很自負,眼界很高,他將自己的文章給謝端過目,謝端一讀便指出姚燧其文用意,姚燧大為贊賞,于是打算推薦謝端為校官,但沒得到答覆??婆e法實施后,謝端到河南行省應(yīng)試,中舉,但恰逢母親去世所以沒有參加會試。延祐五年(1318年),謝端中進士乙科。被任命為承事郎、潭州路湘陰州同知。一年后,入朝擔任國子博士,遷任太常博士。后來有竊賊潛入太廟,偷走了第八室黃金主,謝端因此被罷官。謝端本是掌管司禮儀的官,并不是負責保管的官員,應(yīng)該是無罪,但謝端不做任何爭辯。不久謝端被任命為翰林修撰,又升任為待制,由于被選任為國子司業(yè),所以也擔任翰林直學士,官階為太中大夫。至順元年(1330年)五月,謝端進呈《進實錄表》。當初,元文宗建奎章閣的時候,搜羅內(nèi)外有才華的人們到奎章閣,元文宗曾對阿榮說當今文學之士,只還不認識謝端而已。不久,元文宗駕崩,沒能來得及重用謝端。謝端與趙郡的蘇天爵同著《正統(tǒng)論》,內(nèi)容爭辯金與宋的正統(tǒng)。至元六年(1340年),謝端去世,享壽六十二歲。
人物簡介
【生卒】:1287—1364 【介紹】: 元湯陰人,字可用。許熙載子。善筆札,工辭章。仁宗延祐二年進士,授同知遼州事,禁胥隸擾民。冤獄雖有成案,皆為平反。至治間,為江南行臺監(jiān)察御史。順帝元統(tǒng)間,為中書參知政事。徹里帖木兒奏罷進士科,廷爭甚苦而不能奪,遂稱病不出。帝強起之,拜侍御史。廷議欲行劓刑,禁漢人、南人學蒙古、畏兀兒文字,皆爭止之。順帝至元間,以忌者太多,辭官。后仍為參知政事,不久,稱病歸。至正十五年,遷集賢大學士,改樞密副使,拜中書左丞。十七年,以老病致仕。有《至正集》、《圭塘小稿》。元詩選
有壬,字可用,彰德路湯陰人。年二十,畼師文薦入翰林,不報。授開寧路學正,登延祐二年進士第,累官參議中書省事。元統(tǒng)二年九月,拜參知政事。至正初,轉(zhuǎn)中書左丞。六年,召為翰林學士承旨,改御史中丞,以病歸。起河南行省左丞。十五年,遷集賢大學士,復拜中書左丞,尋兼太子左諭德。十七年,致仕,給俸賜終其身,越七年卒,年七十八,謚曰文忠??捎脷v事七朝,垂五十年。有元詞人由科舉而登政府者,可用一人而已。當權(quán)臣恣睢,稍忤意則誅竄隨之,可用絕不為巧避計。善筆札,工辭章,歐陽元功序其文,以為雄渾閎雋,涌如層瀾。迫而求之,則淵靚深實。其深許之如此。揭曼碩云:「相下許公文章譽望,矯然為當世名臣。而扈從上京,凡志有所不得施,言有所不得行,憂愁感憤,一寓之于酬倡。」晚年得康氏舊圃,出所賜金買之,名曰圭塘別墅。昆弟翁季賓客,留連觴詠其間,酒酣賦詩,頃刻成什,傳于四方,所著《至正集》百卷。其弟有孚,別輯其詩為《圭塘小稿》。序之曰:《至正集》卷軸浩繁,以猶子楨起遣南行,倉卒不及收拾,有孚為輯小稿,并平生倡酬紀行諸作,為別集以傳于世。維基
許有壬(1287年—1364年),元朝河南湯陰人。字可用。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進士。擔任同知遼州事。延祐六年(1319年)許有壬為山北廉訪司經(jīng)歷。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升吏部主事。至治二年,以江南行臺監(jiān)察御史行部廣東,彈劾治理不法官僚豪紳,拜監(jiān)察御史。元泰定帝即位,許有壬陳時事十條,請勿以大臣兼兵權(quán),減輕民賦、節(jié)制浮費。泰定元年(1324年)擔任中書左司員外郎。京師饑荒,他請求開倉放糧,用糧食四十萬斛救助災民。泰定三年(1326年)擔任右司郎中、左司郎中。元文宗即位,擔任兩淮都轉(zhuǎn)運鹽司使,整頓鹽法。至順二年(1331年),擔任參議中書省事。元順帝元統(tǒng)二年(1334年),擔任治書侍御史。轉(zhuǎn)任中書參知政事、侍御史,反對廢除進士科。當時廷議想要恢復古代劓刑,禁止?jié)h人、南人學習蒙古文和畏兀兒字書。他都上書反對。至元年間被人忌恨,于是歸居彰德府(今河南省安陽市)。至元六年(1340年),起復為中書參知政事。至正元年(1341年),擔任中書左丞。被南臺監(jiān)察御史木八剌沙,至正二年(1342年),稱病歸鄉(xiāng),召為翰林學士承旨,知經(jīng)筵事。至正七年(1347年),為御史中丞,再次稱病歸鄉(xiāng)。至正十三年(1353年),擔任河南行省左丞,負責籌措鎮(zhèn)壓河南反元軍隊的元軍糧餉。至正十五年(1355年),官至集賢殿大學士、中書左丞,建議招撫各地變民軍。歷任自元仁宗至順帝七朝,將近五十年。至正十七年(1357年)致仕。有文集《至正集》《圭塘小稿》人。
人物簡介
【介紹】: 元臨川人,字心道,號六有。性孝友。生五歲,母沒,恒以不逮養(yǎng)為恨。事繼母孝養(yǎng)備至,隱居不仕。文宗天歷中大旱,發(fā)廩賑災,所活甚眾。
人物簡介
【介紹】: 元湯陰人,字可行。許有壬弟。文宗至順元年進士,授湖廣儒學副提舉,改湖廣行省檢校。累除南臺御史,遷同僉太常禮儀院事。與有壬父子唱和,成《圭塘欸乃集》。元詩選
有孚,字可行,有壬之弟也。登進士第,歷官南行臺御史,同僉太常禮儀院事。鄱陽周伯琦《圭塘欸乃序》曰:中丞安陽公謝事歸相州,于其第之西二里得康氏廢園,薙灌莽,刬菑翳,鑿池其中,袤廣以步計者千馀,深八尺,形如桓圭。雙洲右枕,孤島左峙。夷堤繚垣,崇臺在肘。夫蕖、楊柳、棗、栗、桑、榆、梅、榴、桃、杏、蒼松、翠竹之屬,周于池之中外,蓋培植踰年而后成。惟二古檜巋然,乃康氏故物。公時杖屨,攜弟若子,會賓友觴詠其間。以池之占勝居多,故以圭塘名。此倡彼和,宮商遞宣,少長同歡,主賓相忘,遂名其篇曰「欸乃」,若漁歌互答然。公季弟都司君自為之引,裒成巨帙,凡得詩古律五七言總?cè)舾墒?。亦以見安陽一門文物之盛云。(欸乃,棹船相應(yīng)聲也。元次山有《湖南欸乃曲》,舊誤作款乃,并誤音襖靄,今改正。維基
許有孚,字可行,河南湯陰人。詩人。至順元年進士,授湖廣儒學副提舉,改湖廣行省檢校。累官南臺御史,同僉太常禮儀院事。
人物簡介
【生卒】:1314—1385 【介紹】: 元末明初江西豐城人,字備萬,號一齋。壯年以經(jīng)學授徒。元末避兵隱居。洪武初為南昌教授,八年廷試第一,授修撰。以奏對失旨謫遼東,未至,賜還鄉(xiāng)。后再起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嘗上疏,請取消姑舅及兩姨子女通婚之禁。有《詩經(jīng)解頤》、《史輯》及《一齋集》、《遼海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備萬,豐城人。洪武初官至文淵閣大學士謚文恪有一齋集明詩紀事·甲簽·卷十二
善字備萬,豐城人。洪武初為南昌教授。召試授翰林修撰。謫遼東教授,未至放還鄉(xiāng)。召為翰林待詔,擢文淵閣大學士,請告歸卒,正德中謚文恪。有《一齋集》十卷,《遼海集》五卷。 田按:備萬耆年立朝,燕享賜坐殿中,與劉三吾、汪睿稱三老。文章和平漫衍,名雖不及潛溪、華川之盛,在明初亦足名家。
人物簡介
【介紹】: 元燕人,字仲芳,初名立義。累官兩浙運司經(jīng)歷。善畫古木竹石。筆意高遠,為人推服。又工古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