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有緣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有緣于佛道者。觀無量壽經(jīng)曰:「有緣眾生,皆悉得見?!箞蠖鹘?jīng)七曰:「佛世尊應(yīng)現(xiàn)世間,引接有緣,有緣既盡。遷神涅槃。」
【俗語佛源】
指事物互相作用、依仗的關(guān)系。佛教認(rèn)為,任何事物都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只有在一定的條件關(guān)系中才能產(chǎn)生、變化,稱為「緣起」。如樹,便是由陽光、空氣、水份、枝干、花葉等各種緣和合而生成的。《報恩經(jīng)》卷七說:「佛世尊應(yīng)現(xiàn)世間,引接有緣;有緣既盡,遷神涅槃。」在佛經(jīng)中,有緣多指信入佛法而得度的有善根的人。此外,遇法寶出現(xiàn),與高僧往來等,也稱有緣.如南朝梁·簡文帝《奉阿育王寺錢啟》:「牙床白,無因不;金瓶寶函,有緣斯出?!褂秩缣啤に究請D《贈岑上人》詩:「巡禮諸方遍,湘南頻有緣?!挂喾褐赣袡C(jī)緣和條件。如《三國志·魏志·董昭傳》:「曹今雖弱,然實天下之英雄也,況今有緣,宜通其上事并表薦之?!褂痔刂赣幸鼍?,亦作「緣會」。如唐·元稹《遣悲懷》詩:「同穴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顾渍Z中又有「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這句話的含義偏于上半句,意思是人與人相逢結(jié)交都是彼此間有緣。如《水滸傳》第三五回:「宋江聽了大喜,向前拖住道:『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只我便是黑三郎宋江。」又多專指男女間結(jié)為良緣。如明·朱鼎《玉鏡臺記》第四出:「孔雀屏開燭影紅,會看佳婿近乘龍。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李明權(quán))
有馀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就一切之事理而詮未究竟至極之詞。對于無馀而言。
有馀說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尚存馀義而非究竟至極之說也。勝鬘經(jīng)曰:「亦是如來方便有馀不了義說?!箤毧咧心┰唬骸赣锈耪?,明義不盡,對盡理之說?!狗ü慕?jīng)曰:「一切空經(jīng),是有馀說。唯有此經(jīng)是無上說,非有馀說?!?/div>
有馀師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正統(tǒng)以外之論師,又不列大家之學(xué)匠,皆稱有馀師。略云有馀,或馀師。又曰:有諸師或有人。又有稱有馀之說為有說,他之部宗為有馀部者。見毗婆沙論。俱舍論等。
有馀師說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正義之外,更為馀義之人之說也。如五百阿羅漢結(jié)集大毗婆沙就一法而列種種之說。其中除正說外皆云有馀師說。
有馀涅槃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有馀涅槃?wù)?,對無馀涅槃而言。有馀無馀其解有三種:一、唯就小乘說。斷一切之煩惱而絕未來生死之因者,尚馀今生之果報身體,謂之有馀涅槃,其人今生之果報盡而歸于寂滅,謂之無馀涅槃。即證得阿羅漢其身存生之間,為有馀涅槃,其身死時,乃無馀涅槃也。故有馀涅槃?wù)邿o生死之因,唯有生死之果(此前生所招之果報),無馀涅槃?wù)?,無生死之因,亦無果也。又云有馀依涅槃Sopa%dhis%es!anirva%n!a,無馀依涅槃Nirupadhis/es!anirva%na,依者依身,身為人之所依,故名依身。法華經(jīng)信解品曰:「我等長夜,修習(xí)空法,得脫三界苦惱之患,住最后身有馀涅槃?!箤毧呦卤驹唬骸敢蛲雒锈?,果盡名無馀?!刮ㄗR述記十末曰:「其因盡苦依未盡,異熟猶在,名有馀依。依者身也,(中略)此中有馀,約二乘說,以言唯有微苦依故,依謂依身?!苟⑽ň痛蟪苏f。變易生死之因盡,謂之有馀涅槃,變易生死之果盡,而得佛之常身,謂之無馀涅槃(凡夫之生死謂之分段,菩薩之生死謂之變易)。寶窟下本曰:「金剛心斷變易因盡,而變易果猶存,有馀累故曰有馀。佛果為解脫道起,則無復(fù)因累,變易生死果亦亡,則無復(fù)果累,故名無馀也。」三、就大小相對說。小乘之無馀涅槃,尚有惑業(yè)苦三道之殘馀,故云有馀,大乘之無馀涅槃,究竟而無殘馀,故云無馀。勝鬘經(jīng)曰:「有有為生死,有無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馀及無馀?!褂衷唬骸敢猿删陀锈沤饷撚锈徘鍍粲锈殴Φ鹿剩锈趴?,斷有馀集,證有馀滅,修有馀道,是名得少分涅槃。」法華經(jīng)譬喻品曰:「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我悉除邪見,于空法得證。爾時心自謂,得至于滅度。而今乃自覺,非是實滅度。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馀。」寶窟下本曰:「小乘中因果盡名有馀,大乘因果盡名無馀。佛性論云:二乘有三種馀:一煩惱馀,謂無明住地。二業(yè)馀,謂無漏業(yè)。三果報馀,謂意生身陰?!?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依小乘的說法,阿羅漢惑業(yè)已盡,生死已了,而身體尚在,名有馀涅槃,或有馀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雖盡,但還馀有漏的依身在,待到依身亦亡,則名無馀涅槃,或無馀依涅槃。2。依大乘的說法,菩薩變易生死之因盡,叫做有馀涅槃,要到變易生死之果盡,獲得佛之常身后,才叫做無馀涅槃。3。就大小相對說,小乘的無馀涅槃,因尚有惑業(yè)苦之殘馀,故叫做有馀;至于大乘的無馀涅槃,因究竟而無殘馀,故叫做無馀。
【三藏法數(shù)】
謂見、思煩惱已斷,尚馀現(xiàn)受色身未滅,是名有馀涅槃。(見、思煩惱,即見、思惑,于意識起諸分別,曰見惑;于塵境起諸貪愛,曰思惑。)
有馀土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具云方便有馀土。四土之一。如阿羅漢斷三界煩惱之圣者死后所生之處。故有馀土者在三界之外。然小乘之宗義,謂阿羅漢得無馀涅槃。則畢竟不生,無復(fù)生所,大乘之宗義則謂阿羅漢非畢竟不生。三界之生盡,則直生界外之有馀土。故彼之所謂無馀涅槃,尚為有馀涅槃。是大小乘之差別也。為無明未盡之人所生之土,故名有馀土。天臺之觀經(jīng)疏曰:「方便有馀者,修方便道,斷四住惑,故曰方便。無明未盡,故言有馀?!?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方便有馀土的簡稱,四土之一,為無明未盡的人所生的國土,亦即斷除了世界之煩惱的圣者(阿羅漢)死后所生的地方,在三界之外。依小乘的說法,阿羅漢得了無馀涅槃之后,即畢竟不生,不會再有生處,但是大乘卻認(rèn)為阿羅漢不是畢竟不生,當(dāng)他們把三界的生死斷盡了,便生到界外的有馀土去,因此小乘所說的無馀涅槃,其實還是有馀涅槃。
【三藏法數(shù)】
有馀土者,謂二乘等已斷三界見、思惑盡,出生彼土,尚馀無明之惑未盡,故名有馀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有馀依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二種涅槃之一。(參見:有馀)附錄有馀涅槃項。
有馀依涅槃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即有馀涅槃。
【佛學(xué)常見辭匯】
簡稱有馀涅槃。(參見:有馀涅槃)
【三藏法數(shù)】
謂煩惱之障雖滅,尚馀欲界五陰之身,而為所依,故名有馀依涅槃。(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有邊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有之邊際。論有無之理時之語也。世間一切之事物,必假眾緣之和合而生,和合之力,能呈一個之作用,是名有邊。既假眾緣之和合而生,原無自性,既無自性,則不得謂法體為有,是名無邊。見三藏法數(shù)八。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偏于有的一邊。
【三藏法數(shù)】
邊即邊際。謂世間一切事物,必假眾緣具足和合而生,皆無自性;雖無自性,不得言無,故名有邊。
有覆無記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無記)附錄。
【佛學(xué)常見辭匯】
非善非惡,謂之無記,第八識是無覆無記,第七識是有覆無記,有覆即有染污之義,因為它有四煩惱相應(yīng)而起,所以有染污。
有識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有識者,如云有情,歸敬儀中曰:「有識凡夫?!褂^經(jīng)散善義曰:「含靈聞之生信,有識睹者西歸?!?/div>
有識根身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有根身)
有根身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謂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以身根總有他根故也。唯識述記三本曰:「身者總名,身中有根,名有根身?!?/div>
有嚴(yán)
【佛學(xué)大辭典】
(人名)臺州赤城崇善寺法師,名有嚴(yán),退庵于櫨木下,號曰櫨庵。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歸寂。著有大部備檢,箋難,助覽,或?qū)?。見稽古略四?/div>
有覺有觀三昧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三三昧之一。初心在禪,曰覺。細(xì)心分別禪昧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三昧之一。(參見:三三昧)
【三藏法數(shù)】
謂初心在禪曰覺,細(xì)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空、無相、無作,即三解脫門也。)
三三昧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是為舊稱,新稱云三三摩地,譯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經(jīng)謂之三空,此就所觀之理而名之。十地論謂之三治,此就所斷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無漏二種:有漏定謂之三三昧,無漏定謂之三解脫門。解脫即涅槃,無漏為能入涅槃之門也。猶如有漏曰八背舍,無漏曰八解脫也。三三昧之義:一、空三昧與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相應(yīng)之三昧也。觀諸法為因緣生,無我無我所有??沾宋椅宜?,故名為空三昧。二、無相三昧,是與滅諦之滅,靜,妙,離,四行相相應(yīng)之三昧也。涅槃離色聲香味觸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為無相。以無相為緣,故名為無相三昧。三、無愿三昧,舊云無作三昧,又云無起三昧。是與苦諦之苦,無常,二行相,集諦之因,集,生,緣,四行相相應(yīng)之三昧也??嘀B之苦,無常及集諦可厭惡,又道諦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總不愿樂之,故以之為緣,謂之無愿三昧。又于諸法無所愿樂,則無所造作,故謂為無,名為無起。但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與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厭舍,故無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華經(jīng)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篃o量壽經(jīng)上曰:「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愿三昧。」同下曰:「住空無相無愿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怪嵌日撌旁唬骸赣谌缰兄腔鄄恢磺腥甾D(zhuǎn)為空無相無作,解脫門?!雇唬骸改鶚劤怯腥T,所謂空無相無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脫,到無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脫門?!咕闵嵴摱嗽唬骸缚罩^非我,無相謂滅四,無愿謂馀十,諸行相相應(yīng),此通凈無漏無漏三脫門。」大乘義章二曰:「言無愿者,經(jīng)中或復(fù)名為無作,亦名無起。(中略)此三經(jīng)論名解脫門,亦名三治,亦名三空義,或復(fù)說為三三昧門。三脫三昧經(jīng)論同說,三治一門如地論說。言三空者,如仁王經(jīng),言三脫者就果名也。三障對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三種的三昧、即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杖潦怯^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無相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無愿三昧又名無作三昧,即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愿求。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 謂初心在禪曰見,細(xì)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
二、無覺有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昧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 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亦云正心行處。謂眾生之心,從無始已來,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覺有觀三昧〕,謂初心在禪曰覺,細(xì)心分別禪味曰觀。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初禪,則一切覺、觀皆悉正直,故名有覺有觀三昧。(空、無相、無作,即三解脫門也。)
〔二、無覺有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將入二禪之時,覺知之心已亡,分別禪味之念猶在。一切定觀皆悉正直,故名無覺有觀三昧。
〔三、無覺無觀三昧〕,謂以空、無相、無作相應(yīng)心入于三禪乃至滅受想定時,覺知之心、分別禪味之念俱亡,故名無覺無觀三昧。
【三藏法數(shù)】
(出成實論)
〔一、分修三昧〕,謂定、慧二分,隨修一分也?;蛐薅ú恍藁?,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語三昧,華言調(diào)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謂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須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為圣正。謂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煩惱;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煩惱。定慧一時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語須陀洹,華言預(yù)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