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八義證有本識
【三藏法數(shù)】
(出瑜伽師地論)
謂第八識是出生一切善惡諸法之根本,故名本識。今論以此八義,證第八識之相也。
〔一、依止執(zhí)受〕,謂此識能為染凈諸法之所依止,執(zhí)持不失,是名依止執(zhí)受。
〔二、最初生起〕,謂此識最初于母腹托胎之時,如磁石吸鐵,是名最初生起。(磁石喻識,鐵喻父精母血。)
〔三、有明了性〕,謂此識于一切善惡無記三性諸法,皆悉明了分別,無有暗昧,是名有明了性。(無記性者,謂不善不惡之性也。)
〔四、有種子性〕,謂此識能任持世間、出世間諸法種子,令不散失,是名有種子性。
〔五、業(yè)用差別〕,謂此識隨染緣,而造惡業(yè)。隨凈緣,而造善業(yè)。差別不同,是名業(yè)用差別。
〔六、身受差別〕,身以積聚為義,謂此能含藏一切諸法,故名為身,由能領受第七末那識染凈之緣所熏,而于善惡諸法不相混濫,是名身受差別。(梵語末那,華言意。)
〔七、處無心定〕,謂入無想定或滅盡定,雖受想心滅,出入息斷,而此識不滅,是名處無心定。(無心定者,即無想天定也。滅盡定者,謂受想心滅,身證此定,即阿羅漢所證之定也。)
〔八、命終時識〕,謂命將終時,冷觸漸起,唯有此識,能執(zhí)持身。此識若舍,四大分散,是名命終時識。(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也。)
十義──水喻真心有十義
【三藏法數(shù)】
(出宗鏡錄)
〔一、水體澄清〕,謂眾生真如之心,自性清凈,圓湛明徹,本來無染,猶水之澄清也。
〔二、得泥成濁〕,謂眾生真如之心,性雖清凈,而為無明之所染污,覺成不覺,猶水本清凈,得泥成濁也。(無明者,無所明了也。)
〔三、雖濁不失凈性〕,謂眾生真如之心,雖為無明所染,而清凈本然之性,初不變異。猶水雖濁,而其凈性,則不失也。
〔四、泥澄凈現(xiàn)〕,謂眾生真如之心,為無明所覆,其體昏昧。若能除去無明之惑,則本然清凈之性,自然澄現(xiàn)。猶水之濁,澄去其泥,則凈體現(xiàn)矣。
〔五、遇冷成冰,而有硬用〕,謂眾生真如之心,與無明合,則能隨諸染緣,變造九界之法,而成本識之用。猶水之遇冷成冰,而有堅硬用也。(九界者,菩薩界、緣覺界、聲聞界、天界、人界、脩羅界、餓鬼界、畜生界、地獄界也。本識,即第八識也。)
〔六、雖成硬用,不失濡性〕,謂眾生真如之心,雖隨無明之緣,起諸染用,然即事恒真,其不變之性,未始不存。猶水雖成堅硬之用,而其濡性,未嘗有失也。
〔七、煖融成濡〕,謂眾生真如之心,雖隨無明之緣,而起染用;然無明若盡,則本識還凈。猶水之成冰,遇煖而融,濡性自成也。
〔八、隨風波動,不改靜性〕,謂眾生真如之心,隨無明風,而波浪起滅,然其不生不滅之性,則自然不變,猶水之隨風波動,而靜性不改也。
〔九、高下流注,不動自性〕,謂眾生真如之心,隨緣流注,而性常湛然不動。猶水隨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動自性也。
〔十、隨器方圓,不失自性〕,謂眾生真如之心,普遍諸有為法,而自性不失。猶水之隨器方圓,而不失自性也。
十義──海印三昧有十義
【三藏法數(shù)】
(出宗鏡錄)
海印是喻。梵語三昧,華言正定。從喻立稱,故名海印三昧。謂大海澄渟,湛然不動,萬象皆現(xiàn),如印印物。如來智海,清凈湛然,一切眾生心念根欲,悉在如來三昧智中,猶?,F(xiàn)像也。
〔一、無心能現(xiàn)〕,謂如來三昧法性平等,離諸名相,不加功用,而能顯現(xiàn)一切諸相,是名無心能現(xiàn)。
〔二、現(xiàn)無所現(xiàn)〕,謂如來三昧,隨眾生心,現(xiàn)種種相,如光如影,了不可得,是名現(xiàn)無所現(xiàn)。
〔三、能現(xiàn)所現(xiàn)非一〕,謂如來三昧能現(xiàn)之智,與所現(xiàn)之境,一念圓融,十方普應,是名能現(xiàn)所現(xiàn)非一。
〔四、能現(xiàn)所現(xiàn)非異〕,謂如來三昧能現(xiàn)之智,所現(xiàn)之境,雖十方普應不同,莫不本乎一念,是名能現(xiàn)所現(xiàn)非異。
〔五、無去來〕,謂如來三昧,萬法現(xiàn)于自心,彼亦不來;身相遍于法界,我亦不去,是名無去來。
〔六、廣大〕,謂如來三昧普遍包容,無法不備,眾生世界,不離一心,是名廣大。
〔七、普現(xiàn)〕,謂如來三昧,一切世界于一心中,不簡巨細,皆悉能現(xiàn),是名普現(xiàn)。
〔八、頓現(xiàn)〕,謂如來三昧,一切世界當念即現(xiàn),無前無后,色相宛然,是名頓現(xiàn)。
〔九、?,F(xiàn)〕,謂如來三昧,于諸法相,無有不現(xiàn)之時。非如明鏡,像對則現(xiàn),不對則不能現(xiàn),是名?,F(xiàn)。
〔十、非現(xiàn)現(xiàn)〕,謂如來三昧,寂然不動,為眾生故,于非應中隨感而應。猶如明鏡,無心現(xiàn)物,而像對即現(xiàn),是名非現(xiàn)現(xiàn)。
十利──粥有十利
【三藏法數(shù)】
(出摩訶僧祇律)
律云:佛住舍衛(wèi)城時,難陀母作食,先飯比丘,然后自食;復作釜飯,逼上飯汁自飲,即覺身內(nèi)風除,宿食頓消。由是多水少米合煎,復用胡椒蓽茇調(diào)和,以奉世尊。由是佛聽比丘,從今日后,許食粥,有十種利。時世尊即說偈曰:持戒清凈人所奉,恭敬隨時以粥施,十利饒益于行者,色力壽樂辭清辯,宿食風除饑渴消,是名為藥佛所說,欲生人天常受樂,應當以粥施眾僧。(梵語難陀,華言善歡喜。)
〔一、資色〕,謂資益身軀,顏容豐盛,故云資色。
〔二、增力〕,謂補益尪羸,增長氣力,故云增力。
〔三、益壽〕,謂補養(yǎng)元氣,壽算增益,故云益壽。
〔四、安樂〕,謂清凈柔軟,食則安樂,故云安樂。
〔五、辯說〕,謂滋潤喉吻,論議無礙,故云辯說。
〔六、除風〕,謂調(diào)和通利,風氣消除,故云除風。
〔七、消宿食〕,謂溫煖脾胃,宿食消化,故云消宿食。
〔八、辭清〕,謂氣無凝滯,辭辯清揚,故云辭清。
〔九、除饑〕,謂適充口腹,饑餒頓除,故云除饑。
〔十、消渴〕,謂喉吻沾潤,渴想隨消,故云消渴。
十一事──月有十一事喻如來
【三藏法數(shù)】
(出大涅槃經(jīng))
〔一、能破暗〕,謂月盛滿之時,清光普照,能使一切大地,悉皆明朗。猶如來種種說法,能破一切眾生無明大闇也。
〔二、令見道非道〕,謂月盛滿之時,普照大地,凡是路非路,令諸眾生,悉皆明見。猶如來說法開示,正道邪道,人悉分別而知其可行不可行也。
〔三、令見道邪正〕,謂月盛滿之時,普照大地,凡路之邪正險夷,令諸眾生皆悉明見。猶如來開示生死邪險之途,令趨涅槃平正之道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四、除郁蒸得清涼〕,謂月盛滿之時,雖遇炎暑,郁結蒸熱,其或?qū)χ?,自覺清涼之氣襲人。猶如來說法,令人悉能遠離貪欲瞋恚愚癡生死之苦,而獲涅槃清涼之樂也。
〔五、破壞螢火高心〕,謂月盛滿之時,一切山河大地,無不普照,而螢火之光,悉皆不現(xiàn)。猶如來出世,正法昭著,一切外道邪見光明,悉皆破壞也。
〔六、息盜賊想〕,謂月盛滿之時,一切幽暗,無不朗耀,盜賊竊取之想,自然屏息。猶如來說法,令諸眾生,破無明暗,一切煩惱皆不復生也。
〔七、除畏惡獸心〕,謂月盛滿之時,一切幽暗,無不照燭,令諸曠野夜行之人,惡獸出沒,悉能明見,而無怖畏之心。猶如來說法,開示眾生正見,煩惱蓋障,悉皆除滅也。
〔八、開敷優(yōu)缽羅華〕,梵語優(yōu)缽羅,華言青蓮。謂月盛滿之時,其光照故,華乃開敷。猶如來說法開示明了,一切眾生所有心華,悉皆敷榮也。
〔九、合蓮華〕,謂月盛滿之時,其光照故,蓮華開而復合。猶如來說法開示明了,眾生五欲覆蓋之心,不令發(fā)起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十、發(fā)行人進路心〕,謂月盛滿之時,一切道路邪正夷險,悉皆明白;行者之心,歡喜前進。猶如來說法開示明了,令諸眾生勇猛進修,趣向大涅槃之道也。
〔十一、令眾生受樂〕,謂月盛滿之時,令人賞玩,生娛樂心。猶如來說法開示明了,令諸眾生修習禪定,破諸煩惱,而得解脫之樂也。
十七種名──大乘修多羅有十七種名
【三藏法數(shù)】
(出妙法蓮華經(jīng)論)
大乘即佛乘也。梵語修多羅,華言契經(jīng)。法華文句云:論列十七種者,皆法華之異名,所以顯示此經(jīng),甚深微妙之理,不可思議也。
〔一、無量義經(jīng)〕,謂佛欲說法華一實相理故,先說此無量義處,蓋將以無量之義,會歸于一實相之理。實相之中,妙義無窮,故名無量義經(jīng)。
〔二、最勝修多羅〕,謂法華經(jīng)唯談一乘實相之理,于三藏中,最勝極妙,更無有比,故名最勝修多羅。(三藏者,經(jīng)藏、律藏、論藏也。)
〔三、大方廣〕,無外曰大,正理曰方,包富曰廣,謂法華經(jīng)唯談一乘實相之理,具此三義,故名大方廣。
〔四、教菩薩法〕,謂法華經(jīng)唯談一乘實相之理,如來以此教化一切善根成熟菩薩,隨順法器,令其得證佛果,故名教菩薩法。(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五、佛所護念〕,謂法華經(jīng)唯談一乘實相之理,是佛自所證得;雖欲開示,但為眾生根鈍,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故名佛所護念。
〔六、諸佛秘密法〕,謂法華經(jīng)唯談一乘實相之理,此法甚深,唯佛能知,故名諸佛秘密法。
〔七、一切佛藏〕,謂法華經(jīng)唯談一乘實相之理,一切如來功德三昧,無不含攝,故名一切佛藏。(梵語三昧,華言正定。)
〔八、諸佛秘密處〕,謂法華經(jīng)唯談一乘實相之理,佛以善根未熟眾生,非是受法之器,不即為其演說,故名諸佛秘密處。
〔九、能生一切諸佛經(jīng)〕,謂法華經(jīng)唯談一乘實相之理,三世諸佛,莫不由此而得成就大菩提果,故名能生一切諸佛經(jīng)。(三世者,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十、一切諸佛之道場〕,謂法華經(jīng)唯談一乘實相之理,聞此法者,則能成就佛果菩提,故名一切諸佛之道場。
〔十一、諸佛所轉法輪〕,謂法華經(jīng)唯談一乘實相之理,諸佛出世,無不以此法門,摧破一切眾生煩惱障礙,令得解脫,故名諸佛所轉法輪。
〔十二、諸佛堅固舍利經(jīng)〕,謂法華經(jīng)唯談一乘實相之理,乃是諸佛真如法身舍利,亙古亙今,不遷不變,無有敗壞,故名諸佛堅固舍利經(jīng)。(梵語舍利,華言骨身,謂生身舍利;此云舍利,乃法身舍利也。)
〔十三、諸佛大巧方便經(jīng)〕,謂法華經(jīng)唯談一乘實相之理,諸佛由此法門,既成大菩提果已,復以廣大善巧方便,為諸眾生演說天人聲聞緣覺諸菩薩法,令其悟入佛之境界,故名諸佛大巧方便經(jīng)。
〔十四、說一乘經(jīng)〕,謂法華經(jīng)唯談一乘實相之理,顯示諸佛菩提究竟之體,非彼聲聞、緣覺之所能證,故名說一乘經(jīng)。
〔十五、第一義住〕,謂法華經(jīng)唯談一乘實相之理,即是如來法身究竟所住之處,故名第一義住。
〔十六、妙法蓮華〕,謂法華經(jīng)唯談一乘實相之理,此之妙法,而獨以蓮華為喻者,蓋妙法則權、實一體,蓮華乃華、果同時,故名妙法蓮華。(權、實者,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為權;一佛乘即實也。華、果同時者,世間之華,先華后果;唯蓮華,華果同時,果即蓮實也。)
〔十七、最上法門〕,謂法華經(jīng)唯談一乘實相之理,一切無量名句所詮法義,無不含攝,于諸經(jīng)中,最勝最上,故名最上法門。
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
【三藏法數(shù)】
(出法華玄義)
梵語三昧,華言正定。二十五三昧破前二十五有者,約理對治,隨義以立名也。蓋欲、色、無色三界,雖苦樂不同,然實有生死執(zhí)著,故以此無垢等三昧之法,一一破之,令諸眾生,出于諸有也。
〔一、無垢三昧,破地獄有〕,謂菩薩由凈諸業(yè)惑,證于無垢三昧。憫彼眾生,受于地獄之苦,故以此三昧,令其修行,出離重垢所報之處也。(重垢即惡業(yè),報處即地獄也。)
〔二、不退三昧,破畜生有〕,謂菩薩修于持戒禪定,破諸惡業(yè),自獲不退,證于不退三昧。憫彼眾生,受畜生苦,故以此三昧,令其遠舍諸惡,永不退失善道也。
〔三、心樂三昧,破餓鬼有〕,謂菩薩修戒定慧,破諸惡業(yè),證于心樂三昧。憫彼眾生,受餓鬼苦,故以此三昧,令其遠離諸惡而生喜樂也。
〔四、歡喜三昧,破阿修羅有〕,梵語阿修羅,華言無端正。謂菩薩修戒定慧,破于惡業(yè)等怖,證于歡喜三昧。憫彼眾生,受阿修羅苦,故以此三昧,令其離諸猜疑怖畏也。
〔五、日光三昧,破弗婆提有〕,梵語弗婆提,華言勝,即東洲也。謂菩薩修戒定慧,獲一切智光,破諸惡業(yè)無明等闇,證于日光三昧。憫彼東洲眾生,受諸生死,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諸惡業(yè)等闇,而得出離也。
〔六、月光三昧,破瞿耶尼有〕,梵語瞿耶尼,華言牛貨,即西洲也。謂菩薩修戒定慧,獲一切智光,破諸惡業(yè)無明等闇,證于月光三昧。憫彼西洲眾生,受諸生死,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諸惡業(yè)等闇也。
〔七、熱焰三昧,破郁單越有〕,梵語郁單越,華言勝處,即北洲也。謂菩薩修戒定慧,破諸我執(zhí),證于熱焰三昧。憫彼北洲眾生,計著于我,永執(zhí)難化,故以此三昧,令其遠離妄我,計執(zhí)不生,而得出離也。
〔八、如幻三昧,破閻浮提有〕,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洲,即南洲也。謂菩薩修戒定慧,破諸虛幻惑業(yè),證于如幻三昧。憫此南洲眾生,果報雜雜,壽命不定,猶如幻化。故以此三昧,令其破于諸幻而得出離也。
〔九、不動三昧,破四天王有〕,四天王者,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也。謂菩薩修戒定慧,破諸煩惱散亂,證于不動三昧。以此天游行世間,則有果報惑業(yè)等動故,以此三昧,令其悉破諸動惑業(yè),亦得證此也。
〔十、難伏三昧,破三十三天有〕,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破一切惑業(yè),證于難伏三昧。以此天是地居之頂,果報惑業(yè),難以折伏,故以此三昧,令其破諸難伏,亦得證此也。(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
〔十一、悅意三昧,破焰摩天有〕,焰摩,梵語具云須焰摩,華言善時分。謂菩薩修戒定慧,破諸煩惱,證于悅意三昧。以此天處空為悅,而未有上界不動等悅,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空處之悅,而證不動等悅也。
〔十二、青色三昧,破兜率陀天有〕,梵語兜率陀,華言知足。謂菩薩修戒定慧,破諸煩惱,證于青色三昧。以此天果報,宮殿服玩一切皆青,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一切煩惱,亦得證此也。
〔十三、黃色三昧,破化樂天有〕,謂菩薩修戒定慧,破諸煩惱,證于黃色三昧。以此天果報,宮殿服玩一切皆黃,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一切煩惱,亦得證此也。
〔十四、赤色三昧,破他化自在天有〕,謂菩薩修戒定慧,破諸煩惱,證于赤色三昧。以此天果報,宮殿服玩一切皆赤,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一切煩惱,亦得證此也。
〔十五、白色三昧,破初禪有〕,初禪即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白色三昧。以此天果報,一切皆白,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一切煩惱,亦得證此也。
〔十六、種種三昧,破梵王有〕,梵王亦色界初禪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種種三昧。以此天主,領大千世界,種類既多,果報不等,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種種果報,亦得證此也。
〔十七、雙三昧,破二禪有〕,二禪亦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雙三昧。以此天獨有內(nèi)凈支、喜支二種定相,即果報雙,而未見雙空、雙假、雙中之理,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凈喜,而證雙空等也。(雙空者,謂見、思二惑俱空也。雙假者,謂見假、思假,即見、思惑,以此惑體虛假不實故也。雙中者,謂破見、思惑,同入中道也。)
〔十八、雷音三昧,破三禪有〕,三禪亦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雷音三昧。以此天禪樂最深,如冰魚蟄蟲,著于果報之樂。故以此三昧而驚駭之,令其舍離諸樂,亦證于此也。
〔十九、注雨三昧,破四禪有〕,四禪亦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注雨三昧。以此天如大地具諸種子,若不得雨,善芽不生,故以此三昧之雨,令其發(fā)生三諦之種,亦得證此也。(三諦者,真諦、俗諦、中諦也。)
〔二十、如虛空三昧,破無想天有〕,無想亦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如虛空三昧。以此天一期,心想不行,妄計果報非空,而為涅槃。故以此三昧,破彼非空,令其起修空凈之行,亦得證此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一期者,從生至死也。)
〔二十一、照鏡三昧,破阿那含天有〕,梵語阿那含,華言不還。即第三果,生于色界之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照鏡三昧。以此天雖得無漏凈色,但是果報之凈,未獲究盡色空,故以此三昧,令其破彼報凈之色,究竟真空之理,亦得證此也。
〔二十二、無礙三昧,破空處有〕,空處即無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無礙三昧。以此天得出色籠,果報無礙,未是空假中無礙,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果報,亦得證此也。(色籠者,謂色界色質(zhì)籠罩也??占僦屑慈^也。離性離相之謂空,無法不備之謂假,非空非假之謂中也。)
〔二十三、常三昧,破識處有〕,識處,亦無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常三昧。以此天以識相續(xù)不斷為常,此乃定報,即非無為等常,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定報之常,亦得證此也。
〔二十四、樂三昧,破不用處有〕,不用處,又名無所有處,亦無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樂三昧。以此天厭識處無邊,入無所有處,以此處如癡,癡故是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于癡,亦得證此也。
〔二十五、我三昧,破非想非非想處有〕,非想非非想處,亦無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我三昧。以此天居無色界頂,謂是涅槃果報,猶有細煩惱等惑,而不自在,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煩惱,亦得證此也。
幻有二義
【三藏法數(shù)】
一謂幻有必覆真空,幻有若現(xiàn),真空則隱;二謂幻有不礙真空,真空若顯,幻有自滅,是名幻有二義。
理有情無
【三藏法數(shù)】
理有情無者,即有觀對遣空執(zhí)也。謂觀依他圓成之法,于理則有,于情則無,理本是實,有體有用,正應存留也。
有用成事義
【三藏法數(shù)】
謂無明雖無自體,而能成辦世間、出世間一切事業(yè);故云有用成事義。
實物有
【三藏法數(shù)】
謂五蘊等法成身,即是實有之物,故名實物有。(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施設有
【三藏法數(shù)】
謂世間之人,各各隨業(yè)受報,因假父母遺體,便即施設,而有男女之名,故名施設有。
內(nèi)有正念
【三藏法數(shù)】
謂眾生雖聞正法,發(fā)起正見,實由內(nèi)心正念本具。譬如洪鐘,雖待人扣,聲非外有,是故若欲正見開發(fā),必須內(nèi)有正念。
有作福田
【三藏法數(shù)】
謂于諸佛菩薩父母師長之所,生恭敬心,修諸供養(yǎng),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有冀望福報之心,乃是有為而作,故名有作福田。
恒有諍訟
【三藏法數(shù)】
恒有諍訟者,謂因前世恃力怙勢,好諍健訟,惡逆無德,故感今生常致諍訟而不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