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558—1603 【介紹】: 明山東臨朐人,字用韞,一字琢庵。萬歷五年進士。授編修。累官禮部尚書。疏請停礦稅,征還各地稅監(jiān),不果。又極陳士子崇佛教之弊,請約禁。卒謚文敏。有《經濟類編》、《宗伯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用韞,臨朐人。萬歷丁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少詹事升吏部侍郎贈禮部尚書謚文敏有北海集維基
馮琦(1558年11月23日—1603年),字用韞,號琢庵,山東青州府臨朐縣人。出臨朐馮氏,馮裕曾孫。生于嘉靖戊午十一月二十三日。自幼穎慧絕人,授書日記千言,萬歷五年(1577年)沈懋學榜二甲第二十二名進士。改庶吉士,歷任翰林院編修,纂修《大明會典》,書成,升侍讀,充講筵。歷官禮部右侍郎,二十九年改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典會試,改左侍郎,尋升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張居正稱其“此幼而碩者,國器也”。萬歷二十八年余繼登去世,馮琦繼任禮部尚書,對于思想界的“異端邪說”極其不滿,并將矛頭指向李贄,指其“背棄孔孟,誹毀程朱”。 萬歷三十年五月,禮部侍郎馮琦上言礦稅之害:“滇以張安民故,火廠房矣;粵以李鳳釀禍,欲刃其腹矣;陜以委官迫死縣令,民洶洶不安矣;兩淮以激變地方,劫毀官舍錢糧矣;遼左以余東翥故,碎尸抄家矣。土崩瓦解,亂在旦夕,皇上能無動心乎?”但無下文。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赴福王喜宴時昏倒,回家后一病不起,贈太子少保,謚文敏。
人物簡介
【介紹】: 明福建莆田人,字咨伯。萬歷十七年進士。由庶吉士累官禮部尚書,以屢忤魏忠賢等,黨禍起,引疾歸。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咨伯,莆田人。萬歷己丑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累官太子太保禮部尚書謚文簡有溪堂集維基
林堯俞(1558年—1626年),字咨伯,號兼宇,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進士出身。萬歷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進士,授庶吉士,歷南都祭酒,連疏乞歸。憙宗改元,起禮部侍郎,旋拜尚書。會光宗實錄成,擬進,御制序,有金縢無圭璧之文,靈藥寡瞑眩之劾等語,不為權貴所喜。又奉旨選閹,上疏力爭,引祖制訓詞,有愿垂履霜之戒,毋啟旁落之端,語尤諄切。逆珰魏忠賢敬慕堯俞,嘗治第求書扁,弗應,遂請旨命書。堯俞承旨,不得己書「畏天堂」三字,忠賢不樂,恚云:宗伯豈無意綸扉耶,何屢張拳相向。堯俞笑謝曰:予知祖制,不計其他。及奉旨會同選閹,忠賢欲沿故事上坐,堯俞曰:公等原由本部選進,安可一旦輒相躋躐。忠賢氣沮,均席罷去。懷沖太子之誕,忠賢與客氏謀詭秘,幾危母后。堯俞呼中涓,曉以古今順逆報應,中宮始安。他如抑選侍李氏封號,責朝鮮李琿大義,俱有定識。既而黨禍漸起,屢疏乞休,逾年卒,贈少保,謚文簡。
人物簡介
桂有根,字徵實,河南汝寧府汝陽縣人。進士出身。萬歷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士,授山東金鄉(xiāng)縣知縣,愛重文士。巡撫都御史周永春微時為有根所賞拔,三年奏最,擢工科給事中,督修乾清宮。值神宗張樂別苑,聞有根驟從,聲顧左右曰:桂髯來也!次日以荒淫疏上,帝為改容。由六科左右給事中遷吏科都,轉南太常少卿,遷左通政,尋轉太常寺卿。怡情山水十馀年,無復求進意。升工部右侍郎,致仕歸,卒諭賜祭葬,崇祀鄉(xiāng)賢。
人物簡介
張泮(1560年—?),字有源,號文溪,山西太原府忻州人,民籍。壬午鄉(xiāng)試十八名,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三百二十二名,登第三甲第三十名進士。吏部觀政,任陜西三原縣知縣。二十六年四月調用。歷官南京吏部稽勛司郎中,三十九年十月改為尚寶司少卿添注,轉通政使司左參議,四十七年二月升太仆寺少卿,升光祿寺卿。
人物簡介
邢有忭(1560年—?),字惟慎,號怡亭,山東萊州府昌邑縣人,民籍。萬歷十年(1582年)壬午科十四名舉人。萬歷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會試二百二十六名,三甲第二百二十五名進士。戶部觀政,歷官直隸河間縣知縣、國子監(jiān)博士、南京工部虞衡司主事、江西九江府知府、平涼府知府,三十五年七月升四川按察司副使。
人物簡介
王有道(16世紀—1597年),字太和,北直隸順天府霸州人。王有道是萬歷十三年(1585年)甲子科舉人,十七年(1589年)成進士,先在吏部觀政,十八年(1590年)獲授泌陽知縣,二十一年(1593年)調汲縣知縣,二十三年(1595年)升為刑部主事,二十五年(1597年)去世。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大名府長垣人。萬歷二十年進士。天啟初官至戶部尚書,居官廉潔,為人強悍陰鷙,不喜東林人,為御史李應升所論,自引歸。魏忠賢竊權,盡逐東林人士,起永光為南京兵部尚書,日以排斥東林為能事。后以其黨納賄事發(fā),被詰責罷官。有《冰玉堂集》。維基
王永光(1561年—1638年),字有孚,號射斗,北直隸大名府長垣縣人。萬歷二十年(1592年)進士,授中書舍人。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升任吏部主事,又升文選司郎中,累官南京大理卿。天啟年間,官至兵部尚書。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發(fā)起寧遠之戰(zhàn),王永光“集廷臣議戰(zhàn)守”,遂命守將袁崇煥以紅夷大炮擊敗之。是年四月,努爾哈赤又征蒙古喀爾喀,“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五月,王永光令明將毛文龍進攻鞍山,努爾哈赤再度敗退。七月,努爾哈赤患疽身亡。崇禎元年(1628年),起復為戶部尚書,同年任命吏部尚書。崇禎四年(1631年),以吏部尚書退休歸里。崇禎十一年(1638年),去世家中,享年七十七歲。賜葬長垣王氏祖墳,追封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傅。王永光本人“雅不喜東林”,遂被歸類為魏忠賢之閹黨。文震孟就因彈劾王永光“假竊威柄,年例變亂祖制,考選擯斥清才”,被永光斥為“任情牽詆”。
人物簡介
【介紹】: 明福建同安人,字應萃,號同凡。天啟五年進士。為吳縣知縣。蘇州義民反對逮捕周順昌,以激憤捽旗尉。文瑞曲為解諭,護順昌出境,復捐俸倡助,為輸誣贓。又為被殺之顏佩韋等五義士營葬,立石名五丈夫墓。旋致仕去。維基
陳文瑞(1563年—1646年),字應萃,號同凡,福建同安人,祖籍淮南固始(今河南),明朝、南明政治人物。陳文瑞是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成進士,同年授吳縣知縣,五年間在勤政愛民,包括疏通學宮前的河道、提拔解元沈幾與楊廷樞、勸阻朝廷在當?shù)啬急6赐ギ數(shù)赜蟹Q「天罡」的人聯(lián)群作惡,他秘密緝捕歸案,黨羽散去;周順昌得罪宦官惹禍,義民顏佩韋等數(shù)萬人為其怨憤毆打錦衣衛(wèi)校尉,陳文瑞就護送周順昌出境,再捐出俸祿幫助對方。不久顏佩韋等為首五人被誅殺,他負責葬事并立石為記,號稱「五丈夫墓」,吳縣人稱贊他有金剛手、菩提心之謠。因不愿意逢迎上級致仕;到隆武年間升任考功郎中,八十四歲時去世。
人物簡介
邊有猷,字克壯,號南亭,河南開封府封丘縣人,民籍。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一百名,萬歷二年(1574年)甲戌科會試第一百七十五名,登三甲第一百八十九名進士。授長垣縣知縣,九年任常州府海防同知,十三年升戶部員外郎,歷郎中,二十三年升常州府知府。二十七年正月升山東副使,二十九年正月升為右參政,整飭密云兵備,三十一年加按察使。三十四年正月為山東右布政,照舊管事。三十五年十二月,加太仆寺少卿致仕。
人物簡介
吳弘業(yè)(1565年—1652年10月31日),字富有,別號玉麓,云南澄江府河陽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吳弘業(yè)是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舉人,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進士,獲授銅梁知縣。天啟元年(1621年)奢崇明反叛明朝,他守住銅梁城;之后遷任工科給事中,又轉為吏科,上疏貴州叛亂雖然已經整頓,剿滅或招撫需要周密謹慎決定。吳弘業(yè)歷任戶科右給事中、兵科左給事中,上陳建昌屯田措施,推薦胡平表鎮(zhèn)守建昌;升為禮科都給事中。崔呈秀、魏忠賢專政,吳弘業(yè)上書《權奸去國疏》彈劾,又議論周應秋、潘汝楨和崔呈秀兒子崔鐸的貪污行徑;崇禎元年八月,累升為太仆寺卿管太常寺少卿事,因病歸鄉(xiāng)。永歷四年(1650年),他晉官刑部尚書,兩年后(1652年)去世,虛齡八十八。
人物簡介
字正子,錦衣衛(wèi)籍,慈溪人。萬歷己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庶子,追贈禮部侍郎。維基
馮有經(1566年—1615年),字正子,號源明,錦衣衛(wèi)匠籍,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人。進士出身。五歲而孤,年二十,中萬歷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舉人,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士,選庶吉士,二十二年甲午(1594年)除編修。二十六年戊戌(1598年),升右春坊右中允。二十八年庚子(1600年),充東宮講讀官。一日進拜,皇太子偶不為起,有經奏曰:臣承乏春宮,輔導無狀,致殿下失起立之禮。光宗改容謝之。歷官左諭德、右庶子、左庶子,卒后追贈禮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