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無文有義,智人用之
【三藏法數(shù)】
謂凡立言立論,雖無文字可證據(jù),而有義理可依憑,此唯智者能用,故云智人用之。
有文無義,暗者用之
【三藏法數(shù)】
謂凡立言立論,雖有文字可證據(jù),而無義理可依憑,此暗昧之人,不明義理,而強自用,故云暗者用之。
處經(jīng)諸有難
【三藏法數(shù)】
謂修菩薩行者,其心但為利益眾生,諸有苦處,無不經(jīng)歷,示現(xiàn)出生,代受其苦,是為處經(jīng)諸有難。
不受后有
【三藏法數(shù)】
謂阿羅漢生死惑業(yè)既盡,更不受后世之身,故云不受后有。
有情增盛
【三藏法數(shù)】
有情即眾生也。謂劫末時,此贍部洲,惟馀萬人;后復漸增,展轉無數(shù)。于劫增時,其地廣博嚴凈,人民淳善福德,以其人民加眾,是名有情增盛。
化諸有情
【三藏法數(shù)】
謂修菩薩行者,常以利他為心,廣化一切有情,令發(fā)菩提之心,修習妙行,成就佛果。是以無量福德由此而生也。(梵語言菩提,華言道。)
有苦者
【三藏法數(shù)】
謂貧窮乞丐盲聾殘疾無依倚者,如是等類,名為有苦,故宜施之。
有恩者
【三藏法數(shù)】
謂凡于我有恩德者,故宜施之。此施非是菩薩之行。菩薩行施,豈分有恩無恩也。(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執(zhí)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一
【三藏法數(shù)】
執(zhí)有法者,謂外道于五陰等法,執(zhí)為實有也。有等性者,謂執(zhí)五陰等法,皆有自性也。其體定一者,謂法之與性其體各無差別,故云定一。(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
執(zhí)有法與有等性其體定異
【三藏法數(shù)】
謂外道執(zhí)法與性其體各自不同,故云定異。
執(zhí)有法與有等性亦一亦異
【三藏法數(shù)】
謂外道執(zhí)法與性其體亦同亦不同,故云亦一亦異。
執(zhí)有法與有等性非一非異
【三藏法數(shù)】
謂外道執(zhí)法與性其體非同非不同,故云非一非異。
定有是增益謗
【三藏法數(shù)】
定有者,謂不知真如之理,離相寂滅,性本不有,而言真如決定是有者,則成增益謗也。
亦有亦無是相違謗
【三藏法數(shù)】
亦有亦無者,謂不知真如之理,是即有之空,即空之有;而言真如亦有,是不知即空;又言真如亦無,是不知即有。二邊共執(zhí),則成有無相違謗也。
非有非無是戲論謗
【三藏法數(shù)】
非有非無者,謂不知真如之理,具有無之德,而言真如非有,又言真如非無,二邊不定,則成戲論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