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有生滅
【三藏法數(shù)】
謂世間一切諸法,皆從因緣和合而生,皆從因緣別離而滅,故名有生滅也。
性有漏
【三藏法數(shù)】
謂世間煩惱等法,其性實;能招集有漏生死之果,故名性有漏也。
無有愛
【三藏法數(shù)】
無有即空也。謂于涅槃?wù)婵罩ǘ鹭潗垡病R蜇潗酃?,推求不已,是名無有愛。(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未有名無
【三藏法數(shù)】
謂梵志妄計涅槃之法,在眾生煩惱心中不可說有。譬如瓶未出泥,名為無瓶。蓋外道不知眾生煩惱心中實具涅槃之德。故佛答言,如是涅槃,非是先無,同泥無瓶。(梵語梵志,華言凈裔。梵語涅槃,華言滅度。)
心所有法位
【三藏法數(shù)】
心所有法五十一種,謂遍行五法:一作意,(能警覺為性。心未起,能警令起;心已起,能引趣于境也。)二觸,(對境也。)三受,(領(lǐng)納前境也。)四想,(于境取像也。)五思,(起心造作諸業(yè)也。)由此五法,起則同起,故遍行也。別境五法:一欲,(希望樂境也。)二勝解,(于理明了無礙也。)三念,(明記不忘也。)四等持,(離昏沉、掉舉曰等,令心專注不散名持。)五慧,(揀擇名慧,能揀擇善惡法也。)由此五法,起時各起,故名別境也。善有十一法:一信,(于善法深樂不疑也。)二慚,(恥己無德也。)三愧,(羞為惡行也。)四無貪,(于五欲境心生厭離也。)五無瞋,(于違情境不起怒心也。)六無癡,(于事于理明解決了也。)七精進(jìn),(于諸善法精勤修習(xí)也。)八輕安,(遠(yuǎn)離昏亂也。)九不放逸,(于不善法心不染著也。)十舍,(遠(yuǎn)離掉舉也。)十一不害,(于有情之所,不加損惱也。)煩惱有六法:一貪,(引取無厭也。)二瞋,(忿怒不息也。)三慢,(自恃陵他也。)四無明,(于事于理,無所明了也。)五見,(即邪見也。)六疑,(猶豫不決也。)由此六者,皆昏煩之法,惱亂心神,故名煩惱也。隨煩惱有二十法:一忿,(暴怒也。)二恨,(怨恨也。)三覆,(令人不知己過也。)四惱,(外境違情不自安隱也。)五嫉,(心懷妒忌也。)六慳,(于一切財,不能慧施也。)七誑,(詭詐不實也。)八諂,(媚悅?cè)艘庖?。)九害,(損惱有情也。)十憍,(矜己傲他也。)十一無慚,(不知羞恥也。)十二無愧,(陰為不善也。)十三掉舉,(內(nèi)心動搖也。)十四昏沉,(心神迷惑也。)十五不信,(邪見多疑也。)十六懈怠,(身心不勤也。)十七放逸,(縱恣欲境也。)十八失念,(遺失正念也。)十九散亂,(心常放逸也。)二十不正知,(以妄為真也。)由此煩惱,隨逐前煩惱六法而起,故名隨煩惱也。不定法有四:一惡作,(或作惡事,心生追悔;或不作善事,心生追悔。故屬不定法。)二睡眠,(識神昏昧也。夢中見境,或善或惡,或不善不惡,故屬不定法。)三尋,(尋即尋思心中所起之念也。所起之念,或善或惡,或不善不惡,故屬不定法。)四伺,(伺即伺察心中所起之念也。尋思之心粗而浮,伺察之心沉而細(xì)。此心亦有善惡,不善不惡,故屬不定法。)如是諸法,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依心而起,與心俱轉(zhuǎn)相應(yīng),是名心所有法位也。
有不能縛
【三藏法數(shù)】
有即一切有為之法,皆所見之相也。菩薩離凡,所見皆空,而無所著,故云有不能縛。
有行般涅槃
【三藏法數(shù)】
有行,即加功用行也。謂此阿那含于欲界得第三果已,從欲界沒,生于色界,不能速疾趣涅槃果,更經(jīng)多時勤修加行,方斷上地馀惑,得阿羅漢,入般涅槃也。
不選有德無德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行慧施時,平等普濟,不擇冤親。于有德人,生愛敬心;于無德人,起憐憫心,是名不選有德無德。
有大威勢
【三藏法數(shù)】
有大威勢者,謂諸眾生,若能孝養(yǎng)敬順父母,則感勢力增勝,威德盛大也。
多有資生
【三藏法數(shù)】
多有資生者,謂諸眾生,若能孝養(yǎng)敬順父母,則感財寶具足,資生豐盛,無諸乏少也。
有慈憫心,不為衣食
【三藏法數(shù)】
謂或有病比丘死,佛令常視病者,受其衣物;時有略曾瞻病者,亦取衣物,佛言:不應(yīng)如是。故看病人,但當(dāng)以慈憫為心,不可為衣食也。
有愛住地惑
【三藏法數(shù)】
有愛者,即無色界思惑也。謂諸眾生不了此惑,住于禪定,不能出離,故名有愛住地惑。
能作有情利益
【三藏法數(shù)】
謂諸如來成就無上功德,方便示現(xiàn)利他之行,度脫有情,令成圣道,故曰能作有情利益。
當(dāng)有因
【三藏法數(shù)】
謂現(xiàn)在六根,對于六塵所作之法為因,此因能招未來當(dāng)有之果,故名當(dāng)有因。(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果俱有義
【三藏法數(shù)】
果即識與根也。謂識與根同時俱起,以成力用也。如眼根照色境時,眼識隨即同緣。耳根照聲境時,耳識隨即同緣,于諸實境分明顯了。鼻舌身意亦復(fù)如是,是為果俱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