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遂昌人,字似之。六歲喪母,事繼母盡孝,居喪三年如一日。年十八補弟子員。應鄉(xiāng)試時,主司命題曲意媚魏忠賢,遂投筆而出。棄青衿,放浪山水。博極群書,經史百家、內典丹經無不淹貫。建兌谷書院,會同志講學,刊《綱目發(fā)明》行世。崇禎初頒行義倉,捐谷一百石以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湖廣黃梅人,字曰有。瞿九思子,瞿甲弟。七歲能文,與甲伏闕上書訟父冤,往返徒步,不避饑寒,人稱雙孝。崇禎間辟舉崖州知州。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六六○
謝重華,字嘉有,號恬齋。東莞人。明思宗崇禎間貢生。國亡,杜門不入城市三十馀年。著有《云窩集》。清陳伯陶《勝朝粵東遺民錄》卷二有傳。
和有禮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山東丘縣人,字范六。以明經薦舉,考縣丞,不就。歸,以講學授徒為業(yè)。崇禎十一年清軍南下山東。兵至丘縣,有禮死之。

人物簡介

維基
王重,字有山,號三山,鎮(zhèn)江府金壇縣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科應天府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聯(lián)捷辛未科進士。吏部觀政,七年授中書舍人,十年掌中書科印,十二年升吏部考功司主事,歷文選司郎中。與兵部主事成德相善,明末成德殉國,王重受其生前所托,分割家宅撫養(yǎng)其子。順治十六年,鄭成功從崇明島進入長江,攻陷了鎮(zhèn)江府等地,一些思慕明朝的遺民,因而紛紛暗中接應,企圖恢復明室。清廷為之震動。不久之后,鄭成功敗退。清朝下令徹查私通海外的人,發(fā)起“通海案”,許多人受到株連。金壇知縣任體坤為掩蓋棄城之罪,與鄉(xiāng)紳王重、袁大受串通,上報當?shù)厝迳巳送〝常唤习床焓挂ρ又橹嫦?,任體坤獲罪,余者皆減罪。鄉(xiāng)紳袁大受等人不滿,動用人脈關系,寫信向京城御史馬騰蛟求助,認為“不速殺儒生等人,恐生出其它禍端,引火上身”。不料書信來往中,被人泄密,順治皇帝下令讓戶部、刑部侍郎及江寧巡撫朱國治審理案件,于是提審王重、知縣任體坤等人,并全部拘捕入獄。并將事件擴大化,凡是牽連其中的人,包括被誣告的儒生、書吏、耆生都被判了“通?!敝?,此案牽連數(shù)千人,姚延著、陳于鼎等人都因此案被處死刑。
楊文薦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簡介

維基
楊文薦(1609年—1646年),字又如,號客有,湖廣承天府京山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楊文薦是副榜貢生楊明遇的兒子,崇禎九年(1636年)中舉人,到崇禎十六年(1643年)成進士,獲授南京武選主事。隆武年間,他向朝廷上疏國情與戰(zhàn)況,遷任兵科都給事中、太常少卿。當時南明將軍驕傲、士兵懶惰,國家處于危險境地,楊文薦每天稟告中外事務,規(guī)諫隆武帝,因此被執(zhí)政者戒懼,遭到排擠,擔任僉都御史監(jiān)督湖南的何騰蛟軍隊。經過贛州,他和萬元吉一同守城,將家人托付給郴州知州曹知鑒,之后得擢升為兵部右侍郎、副都御史、南贛巡撫,以五百名民兵守西門。楊文薦日夜守城,穿上盔甲睡覺,用忠誠節(jié)義激勵士兵,多次用奇招打勝仗;贛州失陷,他率領精兵打巷戰(zhàn),到天明時部下勸他從西門突圍,他卻解散隊伍,投池自殺,但被清兵救回,送到南昌。清朝將領解開綁住楊文薦的繩子禮待他,他回應要求殺死他,把其頭部掛在西門。其后他堅持絕食,每天嘔血數(shù)升,很快就消瘦到極點,次年知道自己即將無法生存,就強行下床,向南拜首,整冠而死。
楊宗岱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維基
楊宗岱(1610年—?),字震生,號有懷,山西省平陽府安邑縣人,進士出身。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孫若,宿松人。崇禎庚辰進士,除兵部主事歷官浙江按察司副使
史惇 朝代:明末

人物簡介

維基
史惇,字子有,南直隸金壇縣人。明末政治人物。崇禎十五年(1642年)科舉特科狀元,由于皇帝求才心切,特加試一次(正常應于1643年會試)。史惇以舉人身份進考,一舉得魁。授戶部山東司主事,調員外郎中,不久,任江西九江府知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錢塘人,字有樸。崇禎十三年進士。授南海知縣,有政聲。入為兵部主事,改監(jiān)察御史,巡按廣東,未及赴任,清兵圍贛州,即與郭維經募兵入城固守,城破死。有《草玄堂詩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有仆,錢塘人。中崇禎庚辰會試癸未廷試除知南海縣有草玄堂詩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1—1671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桐城人,字密之,號鹿起。入清為僧,名大智,字無可,別號有藥枕、弘智、愚者大師等。少為復社名士。明崇禎十三年進士,官檢討。弘光時為馬士英、阮大鋮中傷,逃往南海,以賣藥自給。永歷時任左中允,遭誣劾。清兵入粵后,在梧州出家。學問廣博,于禮樂律數(shù)聲音文字書畫藥卜,無不析其旨趣,尤精于科學和哲學,重視“質測”,意即實驗。與利瑪竇交往甚密,通曉當時西方科學知識,對神學多所批評。所著有《通雅》、《物理小識》、《藥地炮莊》、《東西均》、《浮山集》等。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五
弘智,字無可,別字藥地,桐城人,本姓方,名以智,字密之。明崇禎庚辰進士,官檢討。初為報恩寺僧,后開法于青原山。有《浮山集》。
詞學圖錄
方以智(1611-1671) 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浮山愚者,逃禪以后名行通、無可、五老、弦智、愚者、墨歷、木立、藥地、極丸、浮廬等。安慶人。崇禎十三年進士,任翰林院檢討。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著述百余種,最著者《通雅》、《物理小識》,又有《藥地炮莊》、《東西均》哲學著作,又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余》、《一貫問答》、《切韻源流》、《流寓草》、《周易圖象幾表》、《性故》、《學易綱宗》、《諸子燔痏》、《四韻定本》、《內經經絡》、《醫(yī)學會通》等。
維基
方以智(1611年—1671年11月9日),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別號龍眠愚者,出家后改名大智,字無可,別號弘智,人稱藥地和尚,直隸桐城縣(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末清初學者、思想家、科學家。祖父方大鎮(zhèn),曾任萬歷朝大理寺少卿,治《易經》、《禮記》,著述宏富。父親方孔炤,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崇禎朝官至湖廣巡撫。方以智幼稟異慧,六歲知文史,博覽群書。早年隨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寧、直隸、燕京等地,見名山大川,與西洋傳教士畢方濟與湯若望交往,并閱西洋之書。與冒襄、侯方域、陳貞慧,合稱明季四公子。崇禎七年(1634)桐城民變,方孔炤留守,方以智隨家人避居南京。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己卯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聯(lián)捷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李自成入北京后,受到了嚴刑拷打。不久李自成兵敗山海關,方以智趁亂逃往南方。入南明永歷朝,除經筵講官,因偽書案被免職。自行參加抗清活動,兵敗后出家為僧,改名換姓,人稱“藥地和尚”。因“粵案”被清廷押解北上,赴南昌省獄,又押往廣東對案,十月初七日行至江西萬安惶恐灘頭,想起宋朝末年文天祥事跡,自沉于江殉國。一說坐化。據(jù)說,以智浮沉江湖抗清時,在社會底層,推動了秘密結社天地會的發(fā)展。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密之,桐城人。崇禎庚辰進士,授翰林檢討,有《浮山全集》。

人物簡介

簡介
杜有韋,字仲容,無錫人,咸豐辛巳恩科順天舉人,署廣東陽江知縣,有惠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52 【介紹】: 明末清初遼東人。初為明總兵毛文龍部將,后任登州參將。崇禎四年據(jù)登州叛明,自稱都元帥。六年,兵敗投后金(清)。清崇德初封恭順王,隸漢軍正紅旗。順治元年從入關,轉戰(zhàn)江南、西南各省。六年封定南王,駐廣西桂林。后為明將李定國擊敗,自縊死。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二十二
江有溶,字匯伯,一字谷尚,長沙人。明崇禎壬午副榜貢生。入國朝,官湘鄉(xiāng)教諭。有《勿躁集》。
田有年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簡介

維基
田有年(?—17世紀),字孫若,號孺俊,晚號迂叟,南直隸安慶府宿松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田有年是崇禎十三年(1640年)的進士,在殿試時召對稱旨,獲授兵部職方主事,監(jiān)督河工有政跡。遷任員外郎,為兵荒籌劃,多次上奏崇禎帝;其后擔任御史巡按貴州,改任浙江參議,處理郵驛和刑獄,馀暇時召集生童教學,刊刻《大觀集》造就人才。弘光年間田有年調任貴州驛傳副使,入朝受賞時自陳歸養(yǎng)母親劉氏,于是回鄉(xiāng)建筑清胎館,與弟弟歲貢方逢年以詩文自娛,不夠六十歲就去世,有《制義毛詩箋疏》、《十三經纂注》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