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本有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對于修成或修生之稱。謂本來固有之性德也。依性宗之談,則不論有情非情,其本性萬德圓滿,在圣不增,在凡亦不滅,譬如礦中之金,暗中之寶,是為本有。法華玄義七曰:「本有四德,隱名如來藏。修成四德,顯名為法身。」涅槃經(jīng)十曰:「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埂居帧克挠兄?。生后死前,現(xiàn)在之生活,謂之本有。
【三藏法數(shù)】
謂已生之后,未死之前,于其中間,所有五蘊色身,是業(yè)報之本,是名本有。
本有家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法相宗之一派,護月之說也。(參見:本有說)
本有說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說第八識所藏之種子,皆為先天所固有,非新被薰習者,種子本來為第八識之功能作用,故為自無始即具有者,薰習惟增長其功能耳,若種子非先天的本有,則五性各別之義無意味矣。此為護月之說,法相宗之異義也。
本有修生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謂本有與修生也。本有者,謂凡夫圣者,本來法爾,皆具足無缺,真如法性之德也,修生者。謂由觀行之力開發(fā)其本有之德,漸漸修習而次第開顯佛德也。
本有種子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二種種子之一。謂阿賴耶識中本來含藏有漏無漏一切有為法之種子也。更有新熏種子。(參見:種子)
本有今無偈論
【佛學大辭典】
(書名)涅槃經(jīng)本有今無偈論之略名。
生有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四有之一。(參見:有)
【三藏法數(shù)】
謂從中陰來托母胎,一念識心相續(xù),五蘊由此生起,是名生有。(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一)對于無或空而言。此有實有假有妙有等之別。如三世實有者,實有也。因緣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圓成實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緣之一。為造可牽當來果之業(yè)之位,即業(yè)能有當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約于分位之十二因緣,則當于壯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義。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無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執(zhí)之,以為解脫,故遮遣之而特謂之有。有者生死相續(xù)之義,顯非真滅之意也。上二界之貪,謂之有貪,上二界之漏,謂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學常見辭匯】
苦果的別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為有,如稱三界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煩惱的意思。
【三藏法數(shù)】
謂因馳求諸境,起善惡業(yè),積集牽引,當生三有之果,是名為有。(因果不亡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也。)
生空法有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與我空法有同。
死有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四有之一。言本有之后,中有之前,壽命方盡時之色心也。(參見:有)
【佛學常見辭匯】
四有之一。(參見:四有)
【三藏法數(shù)】
謂本有之后,中有之前,五蘊業(yè)果色身一時壞滅,是名死有。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一)對于無或空而言。此有實有假有妙有等之別。如三世實有者,實有也。因緣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圓成實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緣之一。為造可牽當來果之業(yè)之位,即業(yè)能有當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約于分位之十二因緣,則當于壯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義。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無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執(zhí)之,以為解脫,故遮遣之而特謂之有。有者生死相續(xù)之義,顯非真滅之意也。上二界之貪,謂之有貪,上二界之漏,謂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學常見辭匯】
苦果的別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為有,如稱三界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煩惱的意思。
【三藏法數(shù)】
謂因馳求諸境,起善惡業(yè),積集牽引,當生三有之果,是名為有。(因果不亡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也。)
四有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生有,本有,死有,中有也。(參見:有)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生有,于諸趣結(jié)生之一剎那也。二本有,除生有之一剎那,死有一剎那前之馀位也。三死有,為最后之一剎那,而中有之前也。四中有,死有與生有中間生起之身心也。欲界色界之有情皆具四有。見俱舍論九。
【佛學常見辭匯】
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生有是指于諸趣中投生的一剎那;本有是在一生的過程中,除去生時一剎那,死時一剎那之外,中間的壽命;死有是指死時的一剎那,其時間僅限于中有未生之前;中有是指在今世已死,后世未生中間的中陰身。以上四有,是欲界色界的眾生,在一度生死中,所有的四種有。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有情生死,俱有四有,謂生有、本有、死有、中有。有生死之果報曰有。
一、生有 于諸趣中結(jié)生之一剎那也。
二、本有 生有與死有之間也。
三、死有 最后之一剎那,居中有之前者也。
四、中有 死后未至生有中間之所有也。
【三藏法數(shù)】
(出宗鏡錄)
因果不亡曰有。謂眾生作業(yè)感果,果必由因,因果相酬,則有生死,既有生死,必有色身,既有色身,必經(jīng)中陰,輪轉(zhuǎn)不息,則成四有。(中陰者,謂人初死之后,未曾托生,故名中陰。)
〔一、生有〕,謂從中陰來托母胎,一念識心相續(xù),五蘊由此生起,是名生有。(五蘊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
〔二、本有〕,謂已生之后,未死之前,于其中間,所有五蘊色身,是業(yè)報之本,是名本有。
〔三、死有〕,謂本有之后,中有之前,五蘊業(yè)果色身一時壞滅,是名死有。
〔四、中有〕,即中陰也。謂已死之后,未生之前,于其中間識未托胎,是名中有。
亦有亦空門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雙照有空而顯中道之法門也。
【三藏法數(shù)】
謂深密等諸大乘經(jīng),說有談空,互相無礙,是為亦有亦空門。
亦有亦無句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有無四句之一。(參見:有無)
【三藏法數(shù)】
謂外道欲離上二過,故計:我與五蘊亦有、亦無,即墮有無、相違之見。
同品定有性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因之三相之一。凡為宗因喻三支中之因者,必具宗同品喻體上定有之性,例如立無常之宗,以所作性為因,以瓶為同品之喻,決定于此同品之瓶上應(yīng)有因之所作性之義。若無之,則斷因喻之關(guān)系,不能得因體同喻之助力。
因中有果宗
【佛學大辭典】
(流派)外道十六宗之一。又曰因中有果論。計因中常有果性之外道也。譬如禾因谷生而論其谷中既有禾性是也。(參見:外道)附錄十六外論。
外道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于佛教外立道者。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資持記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別行邪法?!固炫_凈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稱外道?!谷撔x上曰:「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箞A覺經(jīng)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網(wǎng)經(jīng)上曰:「天魔外道,相視如父母?!狗ㄈA經(jīng)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箞A覺經(jīng)曰:「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身心?!雇獾乐N類不一。百論有「二天三仙」,四宗論及入大乘論有「四外道」,維摩經(jīng),涅槃經(jīng)等有「六師」,唯識論有「十三外道」,瑜伽論有「十六外論師」,外道小乘涅槃?wù)撚小付N」,大日經(jīng)有「三十種」,涅槃經(jīng),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種」,華嚴經(jīng),智度論等有「九十六種」。以下逐項詳說之。
【佛學常見辭匯】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稱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一)對于無或空而言。此有實有假有妙有等之別。如三世實有者,實有也。因緣依他之法者,假有也。圓成實性者,妙有也。(二)十二因緣之一。為造可牽當來果之業(yè)之位,即業(yè)能有當果之意。是因之名也。又曰有支。若約于分位之十二因緣,則當于壯年以后。(三)果之名。因果不亡之義。如三有,二十五有,及四有等。(四)色界無色界之定及依身也。外道執(zhí)之,以為解脫,故遮遣之而特謂之有。有者生死相續(xù)之義,顯非真滅之意也。上二界之貪,謂之有貪,上二界之漏,謂之有漏(三漏之一)者,即由此意。
【佛學常見辭匯】
苦果的別名,依因而有果,故果名為有,如稱三界為三有、九有等是,是有生死煩惱的意思。
【三藏法數(shù)】
謂因馳求諸境,起善惡業(yè),積集牽引,當生三有之果,是名為有。(因果不亡為有,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也。)
七有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又云七生。人界之七生與欲天之七生,合而云七有。故開之則為十四生,而各有中有生有,故為二十八有。預流果之圣者,欲界九品之修惑祇潤生七有即二十八生,更不受第八有(即二十九有),(參見:潤生)?!居帧恳坏鬲z有。二傍生有。即畜生也。三餓鬼有。四天有。五人有。六業(yè)有。七中有。是數(shù)五趣之果(初分)與其因(第六)及五趣之方便也。見長阿含十報法經(jīng)。
【佛學常見辭匯】
地獄有、畜生有、餓鬼有、天有、人有、業(yè)有、中有。
【三藏法數(shù)】
(出長阿含十報法經(jīng))
因果不亡曰有,謂由身口意所作善惡之因,能招六趣生死之果。因果相續(xù),故名七有。(六趣者,天趣、人趣、修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一、地獄有〕(亦名不可有),地獄者,此獄在地之下也。謂眾生由過去惡逆之因,感現(xiàn)在地獄之果,因果不亡,故名地獄有。
〔二、畜生有〕,畜生者,禽獸之類也。謂眾生由過去愚癡之因,感現(xiàn)在畜生之果,因果不亡,故名畜生有。
〔三、餓鬼有〕,餓鬼者,常受饑餓也。謂眾生由過去慳吝之因,感現(xiàn)在饑餓之果,因果不亡,故名餓鬼有。
〔四、天有〕,天者,天然自然樂勝身勝也。謂眾生由過去戒定之因,感現(xiàn)在快樂之果,因果不亡,故名天有。
〔五、人有〕,人者,忍也。于世違之境能安忍故。謂眾生由過去戒善之因,感現(xiàn)在人倫之果,因果不亡,故名人有。
〔六、業(yè)有〕(亦名行有),業(yè)者,謂身口意所作善惡之業(yè)因,能招未來善惡之業(yè)果,因果不亡,故名業(yè)有。
〔七、中有〕,中有,亦名中陰。謂諸眾生此身死后,識未托胎,現(xiàn)在所作善惡業(yè)因,必取當來善惡諸趣之果,因果不亡,故名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