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種種三昧,破梵王有
【三藏法數(shù)】
梵王亦色界初禪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種種三昧。以此天主,領(lǐng)大千世界,種類既多,果報不等,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種種果報,亦得證此也。
雙三昧,破二禪有
【三藏法數(shù)】
二禪亦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雙三昧。以此天獨有內(nèi)凈支、喜支二種定相,即果報雙,而未見雙空、雙假、雙中之理,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凈喜,而證雙空等也。(雙空者,謂見、思二惑俱空也。雙假者,謂見假、思假,即見、思惑,以此惑體虛假不實故也。雙中者,謂破見、思惑,同入中道也。)
雷音三昧,破三禪有
【三藏法數(shù)】
三禪亦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雷音三昧。以此天禪樂最深,如冰魚蟄蟲,著于果報之樂。故以此三昧而驚駭之,令其舍離諸樂,亦證于此也。
注雨三昧,破四禪有
【三藏法數(shù)】
四禪亦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注雨三昧。以此天如大地具諸種子,若不得雨,善芽不生,故以此三昧之雨,令其發(fā)生三諦之種,亦得證此也。(三諦者,真諦、俗諦、中諦也。)
如虛空三昧,破無想天有
【三藏法數(shù)】
無想亦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如虛空三昧。以此天一期,心想不行,妄計果報非空,而為涅槃。故以此三昧,破彼非空,令其起修空凈之行,亦得證此也。(梵語涅槃,華言滅度。一期者,從生至死也。)
照鏡三昧,破阿那含天有
【三藏法數(shù)】
梵語阿那含,華言不還。即第三果,生于色界之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照鏡三昧。以此天雖得無漏凈色,但是果報之凈,未獲究盡色空,故以此三昧,令其破彼報凈之色,究竟真空之理,亦得證此也。
無礙三昧,破空處有
【三藏法數(shù)】
空處即無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于無礙三昧。以此天得出色籠,果報無礙,未是空假中無礙,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果報,亦得證此也。(色籠者,謂色界色質(zhì)籠罩也??占僦屑慈^也。離性離相之謂空,無法不備之謂假,非空非假之謂中也。)
常三昧,破識處有
【三藏法數(shù)】
識處,亦無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常三昧。以此天以識相續(xù)不斷為常,此乃定報,即非無為等常,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定報之常,亦得證此也。
樂三昧,破不用處有
【三藏法數(shù)】
不用處,又名無所有處,亦無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樂三昧。以此天厭識處無邊,入無所有處,以此處如癡,癡故是苦,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于癡,亦得證此也。
我三昧,破非想非非想處有
【三藏法數(shù)】
非想非非想處,亦無色界天也。謂菩薩修戒定慧,證我三昧。以此天居無色界頂,謂是涅槃果報,猶有細(xì)煩惱等惑,而不自在,故以此三昧,令其舍離煩惱,亦得證此也。
心所有法四十六
【三藏法數(shù)】
心所有法者,以對意識心王而言之也。此四十六合為六位,遍大地有十:一、受,(領(lǐng)納前境也。)二、想,(于境取像也。)三、思,(起心造作諸業(yè)也。)四、觸,(對境也。)五、欲,(希望樂境也。)六、慧,(揀擇善惡法也。)七、念,(記憶不忘也。)八、作意,(能警覺者為性。心未起,能警令起;心已起,能引趣境也。)九、勝解,(于理明了無礙也。)十、三摩地,(梵語三摩地,華言等持。離沉掉曰等,令心專注不散曰持。)此之十法,通善通惡,遍一切心,故云遍大地也。大善地有十:一、信,(于善法深樂不疑也。)二、勤,(于諸善法精進(jìn)修習(xí)也。)三、舍,(遠(yuǎn)離掉舉也。)四、慚,(恥己無德也。)五、愧,(羞為惡行也。)六、無貪,(于五欲境心生厭離也。)七、無瞋,(于違情之境,不起忿怒也。)八、不害,(于諸有情,不加損惱也。)九、輕安,(遠(yuǎn)離昏亂也。)十、不放逸,(于不善法,心不染著也。)此之十法,不通于惡,唯是善業(yè),能通至無漏圣道。故云大善地也。(無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大煩惱有六:一、癡,(于事理迷惑不了也。)二、放逸,(縱恣欲境也。)三、懈怠,(身心不勤也。)四、不信,(邪見多疑也。)五、昏沉,(心神迷惑也。)六、掉舉,(內(nèi)心搖動也。)此之六法,依五識、第六識、第七識而起,不通于善,唯是惡法,故云大煩惱也。大不善有二:一、無慚,(不知羞恥也。)二、無愧,(陰為不善也。)此之二法,謂人無慚愧,則無惡不造。故云大不善也。小煩惱有十:一、忿,(暴怒也。)二、覆,(不令人知己過也。)三、慳,(于一切財不能惠施也。)四、嫉,(心懷妒忌也。)五、惱,(外境違情不自安忍也。)六、害,(損惱有情也。)七、恨,(怨恨也。)八、諂,(媚悅?cè)艘庖?。)九、誑,(詭詐不實也。)十、憍,(矜己傲他也。)此之十法,但依第六識而起,故云小煩惱也。不定法有八:一、悔,(或作惡事,或不作善事,心皆追悔也。)二、睡眠,(謂人睡眠,神識昏昧,夢中見境,或善或惡,或不善不惡也。)三、尋,(尋即尋思,即心中所起之念,或善或惡,或不善不惡也。)四、伺,(伺即伺察,亦心中所起之念也。心粗而浮曰尋,心細(xì)而沉曰伺。二者皆是心念,但分粗細(xì)耳。亦通善惡,不善不惡也。)五、貪,(引取無厭也。)六、瞋,(忿怒不息也。)七、慢,(自恃陵他也。)八、疑,(猶豫不決也。)此之八法,通于善、惡、無記三性,故云不定法也。(無記者,謂不善不惡,無所記錄故也。)
心所有法五十一
【三藏法數(shù)】
心所有法者,以對八識心王而言之也。此五十一合為六位。遍行法有五:一、作意,(能警覺者為性,心未起,能警令起;心已起,能引趣境也。)二、觸,(對境也。)三、受,(領(lǐng)納前境也。)四、想,(于境取像也。)五、思,(起心造諸業(yè)也。)此五種法,起則同起,故云遍行也。別境法有五:一、欲,(希望樂境也。)二、勝解,(于理明了無礙也。)三、念,(于曾習(xí)境,記憶不忘也。)四、等持,(離昏沉掉舉曰等,令心專注不散曰持也。)五、慧,(揀擇善惡法也。)此五種法,起時各起,故云別境也。善法有十一:一、信,(于諸善法,深樂不疑也。)二、慚,(恥己無德也。)三、愧,(羞為惡行也。)四、無貪,(于五欲境,心生厭離也。)五、無瞋,(于違情之境,不起怒心也。)六、無癡,(于事理明,解決了也。)七、精進(jìn),(于諸善法,精勤修習(xí)也。)八、輕安,(遠(yuǎn)離昏亂也。)九、不放逸,(于不善法,心不染著也。)十、舍,(遠(yuǎn)離掉舉也。)十一、不害,(于有情不加損惱也。)此十一種法,皆是善法,故總云善也。煩惱法有六:一、貪,(引取無厭也。)二、瞋,(忿怒不息也。)三、慢,(自恃陵他也。)四、無明,(于事理無所明了也。)五、見,(即邪見也。)六、疑,(猶豫不決也。)此六種法,能惱亂眾生,故總云煩惱也。隨煩惱法有二十:一、忿,(暴怒也。)二、恨,(怨恨也。)三、覆,(不令人知己過也。)四、惱,(如境違情,不自安隱。)五、嫉,(心懷妒忌也。)六、慳,(于一切財不能惠施也。)七、誑,(詭詐不實也。)八、諂,(媚悅?cè)艘庖?。)九、害,(損惱有情也。)十、憍,(矜己傲人也。)十一、無慚,(不知羞恥也。)十二、無愧,(陰為不善也。)十三、掉舉,(內(nèi)心搖動也。)十四、昏沉,(心神迷惑也。)十五、不信,(邪見多疑也。)十六、懈怠,(身心不勤也。)十七、放逸,(縱恣欲境也。)十八、失念,(遺失正念也。)十九、散亂,(心常放逸也。)二十、不正知,(以妄為真也。)此二十法,隨逐前六種煩惱而生,故云隨煩惱也。不定法有四:一、惡作,(或已作惡事,因循;或不作善事,心皆追悔也。)二、睡眠,(謂人睡眠,識神昏昧,夢中見境,或善或惡,或不善不惡也。)三、尋,(尋即尋思,心中所起之念,或善或惡,或不善不惡也。)四、伺,(伺即伺察,心中所起之念也。尋思之心,粗而?。凰挪熘?,沉而細(xì)。二者皆是心念,但分粗細(xì)耳。亦通善惡與不善不惡也。)此四種法,于善、惡、無記三性,不定而起,故云不定也。如是諸法,從阿賴耶藏識種子所生,依心所起,與心俱轉(zhuǎn)相應(yīng),故皆名心所有法。(無記者,謂不善不惡,無所記錄故也。)
無為法有六
【三藏法數(shù)】
一、虛空無為,(真空之理,離諸障礙,猶如虛空,無所作為也。)二、擇滅無為,(擇即揀擇;滅即斷滅。以智滅惑,所顯真理,理無作為也。)三、非擇滅無為,(不假智力斷滅諸惑,性本清凈,無所作為也。)四、不動無為,(即第四禪天得不動地,所修出世之理,無所作為也。)五、受想滅無為,(受想心滅,所顯真理,無所作為也。)六、真如無為,(不妄曰真,不異曰如,真如之理,無所作為也。)蓋前色法、心法、及心所有法、不相應(yīng)行,皆是世間有為之法;此之六法,是出世間之法,故名無為。然百法不出乎色、心,而色則由心造也。若攝末歸本,唯心一法耳。
達(dá)一切有底散三昧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住是三昧,能以無漏智慧,通達(dá)三有,乃至非有想、非無想之底,一切諸有,皆悉令其散壞,是名達(dá)一切有底散三昧,(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也。底者,即非有想、非無想天,以其難到,故名底也。)
攝一切有諍無諍三昧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住是三昧,則能于一切法中,通達(dá)無礙,不見是法如是相,不見是法不如是相;于眾生中亦無好丑諍論,但隨其心行而攝受度脫之,是名攝一切有諍無諍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