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又心有,字曇光,亦燕山人,進具于潭柘者也。寂于光緒三十四年六月朔日,年七十。生平戒行芳潔,生死同參,尤以洗除塵垢,為凈修法門,故數(shù)十年,勤持佛號,念茲在茲,無少間墜,直至純熟,圓明自見。今同侶中,多能道其精詣云。
人物簡介
【生卒】:1846—1888 【介紹】: 清廣東南海人,字叔裕。同治十三年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官至云南鹽法道。在京師時,詩名頗著。有《遼史紀事本末》、《希古堂詩文集》等。晚晴簃詩匯·卷一六六
譚宗浚,字叔裕,南海人。同治甲戌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歷官云南鹽法道。有《荔村草堂詩鈔》、《于滇集》。維基
譚宗浚(1846年—1888年),原名懋安,字叔裕,廣東廣州府南??h(今屬廣州市白云區(qū)江高鎮(zhèn)沙龍村)人,清末政府官員,詩人和美食家,譚家菜的創(chuàng)始人。譚宗浚八歲作《人字柳賦》,咸豐十一年,16歲即中舉人,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科舉殿試考中榜眼,成為北京翰林院編修,加侍讀銜。光緒二年(1876年)充四川督學(xué),任滿時選學(xué)生的詩文編成《蜀秀集》。光緒八年(1882年),譚宗浚擔任江南鄉(xiāng)試的副考官,十一年(1885年)離京外任云南糧儲道,十四年(1888年)回鄉(xiāng)途中去世于廣西隆安。他是清末嶺南有名的詩人之一;愛好藏書,最多時自稱有十二萬卷。去世后,其子譚瑑青為了補貼家用,將其家宴菜肴發(fā)展并變相對外營業(yè),稱為譚家菜。
人物簡介
林壬(1848-1887),字二有,福建省詔安縣東關(guān)人。清光緒丁丑科(1877)進士,入翰林院編修,兼國史館協(xié)修,出任乙酉科(1885)山西鄉(xiāng)試正主考。年四十病故。繡佛齋剩稿·序
先世父二有公,每作書恒喜署所居之室,曰“繡佛齋”。今蒐集其幾經(jīng)散佚而得幸存之殘稿,都為一卷,仍以“繡佛齋”冠之,蓋依公意也。先世父之逝世,距今五十八年矣。公沒三年,而余始落地,以是對于公之聲音、笑貌,一無所知。即其生平事跡,亦得之于先大母,與先君子所面命,知公童年天資穎悟。未弱冠,即補弟子員,由廩膳生,選清同治癸酉科拔貢。是秋,領(lǐng)鄉(xiāng)薦。清光緒丁丑科,聯(lián)捷成進士,入詞垣館選,后授編修兼國史館協(xié)修,簡乙酉科山西鄉(xiāng)試正主考。年四十以疾終。所聞只崖略耳,莫能詳也。比就傅與鄉(xiāng)先生游,藉悉公平日對邑中應(yīng)興諸大事,如續(xù)修邑乘,興建考棚、海月(澤在四都)造橋等,靡不深切注意,力加倡議。惜以強仕之年,遽作蓉城之主,祇啟其緒,不獲觀其成。雖才華夐絕,并世無雙。詩若文均卓卓可傳,無愧一代作家。其“題風(fēng)動石”五言截句二首、“重游九侯山”七律四首、“游斗山巖”七絕八首,尤膾炙人口。然不自珍惜,輒隨手拋棄,因而家中遺稿散佚已盡,無一遺存。辛亥革命后,家兄少韋曾銳意搜求。當時,邑中先輩如馬近光、吳夢丹、蒲毓英、沈英諸名宿猶健在,均系公之舊友,就詢甚便,而家兄又詳咨博訪,抄錄甚勤,聞得稿頗多,正擬加以剞劂以壽先人,因事中輟。予旋去國南行,家兄亦遠游緬甸,家人失檢,書簏悉遭蟻蛀。數(shù)年前搜得遺稿復(fù)歸蕩然,滋可痛已。歲辛未冬,倦鳥知還,歸自星島,略事小休,長日多閒,讀書自樂。得念先澤,一再蕩為塵埃野馬,良用惄然。爰再事裒集,復(fù)得諸世好之臂助,展轉(zhuǎn)借抄,得古近體詩六十馀首,藉得嘗鼎一臠,雖未能窺全豹,然數(shù)年來殷勤探索之微勞,不全落空。而此吉光片羽,益覺其可珍矣。爰記其顛末,而弁之簡端。一九四五年六月林仲姚序維基
林壬,福建省漳州府詔安縣人,進士出身。光緒三年(1877年),參加丁丑科殿試,登進士二甲第42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六年四月,散館后,授翰林院編修。
人物簡介
【生卒】:1858—1927 【介紹】: 清廣東南海人,初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更甡,別署西樵山人、天游化人。光緒二十一年進士。十四年,首次上書光緒帝,建議變法。后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xué),倡今文經(jīng)學(xué),借鼓吹孔子托古改制,言變法改良。二十一年《馬關(guān)條約》簽訂,有為聯(lián)合在京會試舉人一千三百余人上書清帝,要求拒簽和約、遷都抗戰(zhàn)、變法圖強。中進士,授工部主事,不就。組織《強學(xué)會》,編印《中外紀聞》等,鼓吹變法維新。二十四年,得光緒帝召見,促成“百日維新”。戊戌政變起,逃亡國外。后持?;柿觯磳γ裰鞲锩?。辛亥革命后,曾與張勛共謀復(fù)辟帝制。有《新學(xué)偽經(jīng)考》、《孔子改制考》等。晚晴簃詩匯·卷一八二
康有為,原名祖詒,字長素,一字廣廈,號更生,南海人。光緒乙未進士,官工部主事。有《萬木草堂叢書》。詞學(xué)圖錄
康有為(1858-1927) 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初名祖詒。廣東南海(今廣州)人。光緒二十一年(1895)進士。會試前發(fā)起"公車上書",要求拒簽《馬關(guān)條約》,變法圖強。授工部主事,未就。在京創(chuàng)辦強學(xué)會。清德宗召見問對,因宣布變法。戊戌政變作,流亡香港、日本及歐美各國,組保皇會,主張君主立憲。入民國,任孔教會會長。治今文經(jīng)公羊?qū)W,借古改制言變法改良。工為政論文。馀事為詩,返虛為渾,積健為雄,有抉天心探地肺之奇。詞僅傳少作一首。有《康南海先生詩集》,詞見《全清詞鈔》。黃鶴樓志·人物篇
康有為(1858—1927) 近代改良派領(lǐng)袖、思想家。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晚年別署天游化人。廣東南海人,人稱“南海先生”。光緒二十一年(1895)進士,授工部主事。1898年與梁啟超等人發(fā)動戊戌變法運動,失敗后逃亡國外,歸國后主張君主立憲。光緒十五年(1889)十月溯江西上,游覽武昌、漢陽,登臨黃鶴樓故址,作七律《登黃鶴樓》詩一首,用“百戰(zhàn)山川扼勢雄”的詩句來概括此地險要形勢,描述黃鶴樓曾見證身經(jīng)百戰(zhàn)、碧血芳草的歷史側(cè)面,表達了對時局的關(guān)注之情。維基
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康有為),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fā)起者,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h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光緒廿一年(1895年)進士,曾與弟子梁啟超合作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變法失敗后,被慈禧太后通緝而出逃。1912年宣統(tǒng)退位后,康有為繼續(xù)反對共和,1917年曾與張勛合作,發(fā)動兵變,擁立宣統(tǒng)帝,是為丁巳復(fù)辟,但四日之內(nèi)就被段祺瑞討平。1927年在一場宴會后病逝。
人物簡介
陳蛻,(1860-1913),本名陳范,原籍湖南省衡山,生于江蘇陽湖(今常州)。原名彝范,晚年更名蛻,字叔柔、蛻庵,號夢坡,退僧退翁,別號有夢通、憶云、錫疇、瑤天等。是一位精通詩文的清末報人。
人物簡介
劉有光,字謙山,云南省臨安府寧州人,清朝地方官員、同進士出身。光緒十二年(1886年),登丙戌進士;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簽,分發(fā)各省以知縣即用。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授浙江青浦縣知縣。歷改江蘇江陰縣和華亭縣知縣。離任后,將兩縣縉紳懷念和贊頌他的詩分別編為《暨陽輿頌》和《峰泖柳去思集》刊刻印行。
人物簡介
【生卒】:1867—1898 【介紹】: 清廣東南海人,名有溥,號幼博??涤袨榈?。不應(yīng)科舉。曾于澳門辦《知新報》,在上海辦大同譯書局,發(fā)起不纏足會,主張改革科舉以出人才。因參與維新被捕就義,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康幼博茂才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