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有色
【佛學大辭典】
(術語)欲界與色界之有情有色身者。金剛經(jīng)曰:「若有色,若無色?!固炫_之疏曰:「有色即欲色二界,無色即空處。」長水之刊定記四曰:「有色即以色為身,無色即以四蘊為身。」
【佛學常見辭匯】
指欲界與色界中具有色身的眾生。
【三藏法數(shù)】
有色者,有形礙明顯之色也。謂此類有情,因顛倒障礙之惑,起精耀亂想之業(yè),惑業(yè)顯著,故感此生之報,即休咎精明之類是也。(休咎精明者,如星辰,吉者為休,兇者為咎;爝火蚌珠,皆精明之類,爝火即螢火也。)
有色天
【佛學大辭典】
(界名)色界之諸天也。
【佛學常見辭匯】
色界的諸天。
有見
【佛學大辭典】
(術語)執(zhí)著于有之邪見。又云常見。智度論七曰:「有二種見:有見無見?!狗ㄈA經(jīng)方便品曰:「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空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狗ㄈA經(jīng)義疏四曰:「智度論云:愛多者著有故起有見,見多者著無故起無見。又云:四見多者著有,邪見多者著無也?!狗ㄈA玄贊四曰:「若有者執(zhí)我后身為有,常見也。若無者執(zhí)我后身為無,斷見也?!埂居帧烤褪私缍謩e有見無見。唯色界之一為有見,他皆無見也。顯色形色二者,由在彼在此之差別不同,而能示現(xiàn)彼此之言說,言說名見,有彼之言說,故名有見。又見者眼觀照根色,故名為見,色眼有見,故名有見。見俱舍論二。梵Sanidars%anam%。
【佛學常見辭匯】
執(zhí)著實有的邪見。
【三藏法數(shù)】
謂眾生妄計一切諸法,實從因緣和合而生,執(zhí)之為有,是名有見。(因緣者,眼等六根為因,色等六塵為緣也。)
有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有六根之身相者。臨濟錄曰:「有身非覺體,無相乃真形?!?/div>
有作
【佛學大辭典】
(術語)對無作之語。與有相同。傳通記雜鈔五曰:「舊譯經(jīng)論云有作無作,新譯經(jīng)論云安立非安立。安立者有作義也,非安立者無作義也?!埂居帧坑凶髡擢q言有為,謂因緣所生之法也。
【佛學常見辭匯】
有作者的意思,與有為同義,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
有法
【佛學大辭典】
(術語)對無法之語。如龜毛兔角體性都無者,謂之無法,如他之事物體用非無者,謂之有法。涅槃經(jīng)十曰:「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埂居帧坑谝蛎髯谥熬?,名為有法,后句名為法。即前句有后句之法之義。例如聲(是有法),無常(是法)合二者而名為宗。因明大疏上本曰:「初所陳唯具一義能持自體,義不殊勝,不得法名。后之所陳具足兩義能持復軌,義殊勝故,獨得法名。前之所陳,能有后法,復名有法?!?br />【佛學常見辭匯】
有作為之法,如體用俱全的一切事物是,若龜毛兔角等體性全無者,則叫做無法。
有法自相相違因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相違之第三。有法者,宗之前名辭,自相者,于其前名辭發(fā)表之事件,相違者,反對之意。即謂立者所設之因,望其宗之前名辭時,缺因之后二相,故不為成立其前名辭發(fā)表之事件之因,而反為可打消之之理由,遂至敵者即用其因,成立反對之宗者。見因明入正理論等。
有法差別相違因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相違之第四。有法者,宗之前名辭,差別者,其前名辭里面所含之別件,相違者,反對之意。凡狡黠之論法,于宗之前名辭,懷抱二種之意許,立者成立其一,希敵者不成立。今立者所陳之因,于宜關系之同品不關系,反關系于不應關系之異品,缺因之后二相,敵者因之卻為無過之因,是即有法差別相違因也。亦見因明入正理論等。
有法空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參見:空)
【三藏法數(shù)】
謂諸法從因緣和合,故有法生,是法體本不實,名有法空。又謂現(xiàn)在一切法及無為法名為有法,如是有法皆空,亦名有法空。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因緣所生之法,究竟而無實體曰空。又謂理體之空寂。維摩經(jīng)弟子品曰:「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雇ⅰ刚卦唬盒〕擞^法緣起,內(nèi)無真主為空義。雖能觀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無不極,所以究竟空義也?!勾蟪肆x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雇唬骸缚照呃碇畡e目,絕眾相故名為空?!谷f善同歸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無實性故,是不斷滅之無?!硅骃/u%nyata%。
【佛學常見辭匯】
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無實體,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實的意思。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男女一異等諸相無實,因緣所生,究竟無體,故謂之空。
有法意許
【佛學大辭典】
(術語)宗之前名辭所用之語為立敵共許,然以狡黠之手段,秘有別種之意見者。四相違中,有法自相相違因與有法差別相違,敵者看破有法意許,即以立者自身之因喻破立者,立者之過誤也。
有空
【佛學大辭典】
(術語)森羅萬象歷然謂之有。其實體空虛謂之空。
有空中三時
【佛學大辭典】
(術語)法相宗分佛一代之教法為有空中之三教,謂佛,最初為破凡夫外道之我執(zhí),說阿含經(jīng)等,示法有我無之理,次為破彼法執(zhí),說般若經(jīng)等,示諸法皆空之理,終為破有空之二執(zhí),說解深密經(jīng)等,示非空非有中道之理。此為大乘之至誠。依之而言初時之說為有教,第二時為空教,第三時為中道教。見唯識述記一本,了義燈一本。
有所得
【佛學大辭典】
(術語)執(zhí)著之心。分別之心也。智度論六十曰:「有所得者,所謂以我心于諸法中取相故?!雇耸唬骸钢T有二者是有所得,無有二者是無所得。」佛藏經(jīng)一曰:「有所得者,說有我人壽者命者。」探要記十曰:「愛執(zhí)即生,名有所得。若執(zhí)有相,是增益執(zhí),亦名常見。若執(zhí)無相,是損減執(zhí),亦名斷見。」涅槃經(jīng)十七曰:「無所得者則名為慧,(中略)名大涅槃?!谷撔x曰:「有所得者為魔眷屬,非佛弟子?!?br />【佛學常見辭匯】
有法可得的意思。
有所得心
【佛學大辭典】
(術語)唐譯仁王經(jīng)上曰:「法相如是,有所得心無所得心,皆不可得?!沽假S疏中二曰:「有所得者,取相之心也。無所得心者,無分別智也?!?/div>
有所緣
【佛學大辭典】
(術語)心識謂之有所緣,心識以外之物謂之無所緣。所緣者如眼識之于色,耳識之于聲。心識攀緣寄托之境界也??傊?,心識必有此所緣,故名有所緣。俱舍論二曰:「六識意界及法界攝諸心所法,名有所緣,能取境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