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510,分34頁顯示  上一頁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頁
佛類詞典(續(xù)上)
有界
有后生死
有情
有情數(shù)
有情居
有情世間
有情緣慈
有財
有財餓鬼
有財釋
有流
有海
有記法
有根身
有部
有界
【佛學大辭典】
(術語)有世界之略??傆?,色界,無色界之三界而名為有之世界。
【佛學常見辭匯】
有世界的簡稱,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三界,名為有世界。
有后生死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七種生死之一。(參見:生死)附錄。
【三藏法數(shù)】
謂第十法云地菩薩,因有最后一品無明未斷,尚有一番變易生死,是為有后生死。(最后一品者,謂無明惑有四十二品,今是最后之一品也。)
生死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一切眾生惑業(yè)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嚴經(jīng)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姑夭貙氳€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終。」僧伽吒經(jīng)四曰:「佛言:善男子!識滅名死,福德因緣識起名生?!钩蓪嵳撈咴唬骸脯F(xiàn)在世中初得諸陰名生,亦說五陰退沒名生。」
【佛學常見辭匯】
謂一切眾生因惑業(yè)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的分別。(參見:二種生死)
有情
【佛學大辭典】
(術語)Sattva,梵語曰薩埵。舊譯曰眾生。新譯曰有情。有情識者,有愛情者。總名動物。唯識述記一本曰:「梵言薩埵,此言有情,有情識故。(中略)又情者愛也,能有愛生故。(中略)言眾生者,不善理也,草木眾生?!勾笕战?jīng)疏十七曰:「有情者梵音索哆,是著義。又名薩埵,是有情義。」
【佛學常見辭匯】
又名眾生,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
【俗語佛源】
梵語Sattva的意譯。舊譯作眾生,即生存者的意思。《唯識述記》中說:「梵言薩,此言有情,有情識故?!智檎邜垡?,能有愛生故。……言眾生者,不善理也,草木眾生?!龟P于「有情」與「眾生」兩語的關系,說法不一,或謂有情指人類、諸生物。依此則草木金石、山河大地等為非情、無情。而眾生則包括有情及非情二者。然另一說法認為「有情」即是「眾生」的異名,皆包括有情的生物和無情的草木山川等。后常指有感情;有交情。如《世說新語·賞譽》:「王恭始與王建武甚有情,后遇袁悅之間,遂致疑隙?!挂嘀改信g互相有愛戀之情。如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挂卜褐杆斜娚H缭S地山《愿》中:「我愿你作無邊寶華蓋,能普蔭世間諸有情;愿你為如意凈明珠,能普照一切世間諸有情?!梗ㄎ馁t)
有情數(shù)
【佛學大辭典】
(術語)非有情數(shù)之對。謂攝于有情之類者。毗婆沙論十三于有執(zhí)受之有情數(shù)(有感覺之有情數(shù)),無執(zhí)受之有情數(shù)(無感覺之有情如化人),外舉有情數(shù)大種因,非有情數(shù)大種因,婆沙論百三十八,由品類足,識身足之二者,解有執(zhí)受,以有情數(shù)與有根及異熟生之三語為同義。
有情居
【佛學大辭典】
(術語)有情所好居住之處,謂之有情居。有九所,稱為九有情居。俱舍論八曰:「前七識住,及第一有,無想有情,是名為九。諸有情類,唯于此九欣樂住故,立有情居?!?/div>
有情世間
【佛學大辭典】
(界名)二世間之一。(參見:世間)
【佛學常見辭匯】
二世間之一。(參見:二世間)
有情緣慈
【佛學大辭典】
(術語)見苦有情而起慈悲也。三種緣慈之一。
【佛學常見辭匯】
見有情受苦即生起慈悲。
【三藏法數(shù)】
有情緣慈,亦名眾生緣慈。謂菩薩以平等智,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運大慈心而弘濟之,令其皆得安樂,是名有情緣慈。
有財
【佛學大辭典】
(雜語)Sa%mis!a%,有財物也。
有財餓鬼
【佛學大辭典】
(異類)餓鬼有三種:一無財餓鬼,畢竟不能食者。二小財餓鬼,食膿血等者。三多財餓鬼,能得人遺落之食及祭饗之食者。三界義說之。指后二者為有財餓鬼。
有財釋
【佛學大辭典】
(術語)又曰多財釋。六離合釋之一Rahuvri^hisama%sa,(參見:六離合釋)
【三藏法數(shù)】
謂從他所有以得其名,如言金剛,金剛本是護法之神,因執(zhí)金剛寶杵,得金剛名,又如梵語俱舍,華言藏,藏有含藏之義。以其含藏文義,猶如世之庫藏,能積聚財物,故名藏。將他名以顯己,是為有財釋。
有流
【佛學大辭典】
(術語)有者三界之果報。流者四種之惑。三界之果報實有,故云有,四種之惑使人漂沒三界之生死海,故云流。四流者:一見流,二欲流,三有流(與今之有流異),四無明流也。止觀一下曰:「橫截死海,超度有流。」輔行一之四曰:「有謂三有,流謂四流。于此三處,因果不亡,故名為有。為此四法,漂溺不息,故名為流。見流,三界欲也。欲流,欲界一切諸惑,除見及癡。有流,上二界一切諸惑,除見及癡。無明流,三界癡也?!埂居帧克牧髦兄?參見:流。見四流)
【佛學常見辭匯】
有是指三界的果報,流是指四種之惑。三界的果報實有,故云有,四種之惑使人漂流于三界之生死海,故云流。四流者,即見流、欲流、有流、無明流。
【三藏法數(shù)】
有即因果不亡為有。謂色界、無色界思惑,即貪慢也。因此思惑,流轉(zhuǎn)色、無色界,不能出離,故名有流。
有海
【佛學大辭典】
(術語)指三界之生死而言。有者果報之事(果報實有,故云有),海者譬生死之無邊。寶積經(jīng)曰:「生死有海,苦哉痛哉?!咕闵嵴撘辉唬骸赣苫笫篱g漂有海。」頌疏界品一曰:「由煩惱惑,令有情世間漂在三有死海中?!?/div>
有記法
【佛學大辭典】
(術語)善惡二法,其相顯了,得記別當來之果相,故云有記法。即有可引異熟果表象之法也。見毗婆沙論五十一。
有根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謂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以身根總有他根故也。唯識述記三本曰:「身者總名,身中有根,名有根身?!?/div>
有部
【佛學大辭典】
(流派)宗名。說一切有部之略,小乘宗之一,梵名薩婆多。有為無為之一切法,盡立為實有,故云說一切有部。佛滅后三百年之初,于上座部中分立。見宗輪論述記。巴Sabbatthiva%da,梵Sarva%stiv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