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閤門(閤門)
1.古代宮殿的側門。 唐 韓愈 《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李十一拾遺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士》詩:“拜疏移閤門,為忠寧自謀?” 沈欽韓 注:“《六典》:‘ 宣政殿 之左曰 東上閤 ,右曰 西上閤 ?!?span id="7izjg2s" class="book">《事文類聚》:‘《續(xù)通典》:“ 天祐 二年勅: 東上 西上 閤門,制置各別。至于常事,則以 東上 居先?;虼蠹蛇M名,遂用 西閤 為便?!敝H照伦囔?東閤 門進也?!?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恚恨:“ 會昌 中, 回 為刑部侍郎, 謩 為御史中丞,嘗與次對,官三數(shù)人候對於閤門?!?宋 沈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今學士初拜,自 東華門 入,至 左承天門 下馬;待詔、院吏自 左承天門 雙引至閤門。此亦用 唐 故事也。” 清 唐孫華 《戲詠古事》:“閤門驅出后房空,一事無情事事同。”
2. 宋 代負責官員朝參、宴飲、禮儀等事宜的機關。 宋 吳自牧 夢粱錄·閤職:“閤門,在和 寧門外 ,掌朝參、朝賀、上殿、到班、上官等儀范。有知閤、簿書、宣贊及閤門祗候、寄班等官。”一本作“閣門”。 宋 陳亮 《與徐彥才大諫書》:“伏見朝廷繇一閤門之官而遷一執(zhí)政,公論沸騰。” 清 吳偉業(yè) 《吾谷行》:“便殿含毫題詔溼,閤門走馬報花開。”
3.指閤門使。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四:“百官入殿門,閤門輒促之曰:‘那行。’” 清 獨逸窩退士 笑笑錄·劉貢父謔王汾:“ 王 使人詢之閤門,乃是有旨?!眳⒁姟?閤門使 ”。
《國語辭典》:早朝  拼音:zǎo cháo
1.早晨。《書經。召誥》漢??装矅?。傳:「三月五日召公早朝至于洛邑,相卜所居?!埂段倪x。任昉。奏彈曹景宗》:「早朝永嘆,載懷矜惻,致茲虧喪,何所逃罪?!?br />2.朝廷中的晨間朝會?!段倪x。任昉。天監(jiān)三年策秀才文三首之二》:「雖一日萬機,早朝晏罷,聽覽之暇,三馀靡失?!固?。李商隱 為有詩:「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div>
《國語辭典》:朝見(朝見)  拼音:cháo jiàn
臣子上朝覲見君主?!妒酚洝>砹?。秦始皇本紀》:「高恐二世怒,誅及其身,乃謝病不朝見?!埂度辶滞馐贰返谌寤兀骸盖f尚志著于十一日便殿朝見,特賜禁中乘馬?!挂沧鳌赋P」。
《漢語大詞典》:朝參(朝參)
佛教語。謂寺院中的早課、晨參。《百丈清規(guī)》卷八引 宋 楊億 《〈古清規(guī)〉序》:“闔院大眾,朝參夕聚?!?br />古代百官上朝參拜君主。 唐 杜甫 《重過何氏》詩之四:“頗怪朝參懶,應耽野趣長?!?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二:“先君言,舊制,朝參,拜舞而已, 政和 以后,增以喏?!?明 薛蕙 《送周子賢按貴州》詩:“安危廷諍地,遲子促朝參?!?清 王韜 《淞濱瑣話·煨芋夢》:“朝參倒持手版, 蕙香 顧之一笑, 王母 謂其情動於中,故罰至此,俾執(zhí)賤役?!?/div>
《漢語大詞典》:外朝
(1). 周 制天子、諸侯處理朝政之所。對內朝而言。《周禮·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禮記·文王世子:“其在外朝,則以官,司士為之?!?鄭玄 注:“外朝,路寢門之外庭。” 孫希旦 集解:“愚謂外朝,治朝也?!?span id="bsgothk" class="book">《國語·魯語下》:“天子及諸侯合民事於外朝,合神事於內朝;自卿以下,合官職於外朝,合家事於內朝?!?韋昭 注:“言與百官考合民事於外朝也?!眳⒁姟?內朝 ”。
(2).指在外朝參政諸官。后泛指朝臣。列子·仲尼:“﹝ 堯 ﹞不知億兆之愿戴己歟?不愿戴己歟?顧問左右,左右不知。問外朝,外朝不知。問在野,在野不知?!?span id="cf6hlak" class="book">《漢書·劉輔傳》“於是中朝左將軍 辛慶忌 ……俱上書” 顏師古 注引 三國 魏 孟康 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南朝 梁 沈約 《立內職詔》:“在 宋 太始 ,位置繁冗,遂設九品,且擬外朝。”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其后九卿用事,丞相取充位,給事謁者為左右私人,而丞相為外朝?!?/div>
《國語辭典》:內朝(內朝)  拼音:nèi cháo
1.周代天子、諸侯朝見臣子分內外朝,內朝有二:一在路寢之庭?!抖Y記。文王世子》:「公族朝于內朝,內親也?!挂卜Q為「燕朝」。一在路門外?!抖Y記。玉藻》:「朝服以日視朝于內朝?!?br />2.中宮,皇后的住處?!逗鬂h書。卷一○?;屎蠹o上。和熹鄧皇后紀》:「正位內朝,流化四海。」
《漢語大詞典》:晨趨(晨趨)
清早趨行。謂朝參。 唐 杜甫 《八哀詩·故秘書少監(jiān)武功蘇公源明》:“晨趨閶闔內,足踏宿昔趼?!?唐 劉禹錫 《奉和吏部楊尚書太常李卿二相公策免后即事述懷贈答》:“九天開內殿,百辟看晨趨?!?span id="ew4mz9f" class="book">《宋史·世家傳三·吳越錢氏》:“ 俶 小心謹恪,每晨趨行闕,人未有至者, 俶 必先至?!?/div>
分類:清早朝參
《漢語大詞典》:放朝
(1).凡盛暑、雨雪、泥潦,酌免群臣朝參,謂之“放朝”。本 唐 制,后朝因之。 唐 白居易 《雨雪放朝因懷微之》詩:“歸騎紛紛下九衢,放朝三日為泥涂?!?span id="4o1h11s" class="book">《舊唐書·文宗紀論》:“朕欲與卿等每日相見,其輟朝、放朝,用雙日可也?!?明 李東陽 《早朝遇雨途中即事》詩:“縱道君恩屢放朝,端居未敢忘巾櫛?!眳㈤?宋 王溥 唐會要·朔望朝參
(2).謂群臣朝參畢退朝。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中:“於禮,羣臣無一日不朝者,故正衙雖不坐,常參官猶立班,俟放朝乃退。”
(3).謂讓群臣入朝朝參。續(xù)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臣聞朝廷之儀,進止有度。伏見常參文武官每日趨朝,并早赴待漏院,候開內門齊入,今以辰漏上始放朝,故多后時乃入?!?明 高啟 《早至闕下候朝》詩:“月明立傍御溝橋,半啟宮門未放朝?!?/div>
《國語辭典》:早參(早參)  拼音:zǎo cān
禪宗寺院清早上大殿禪堂念誦修行?!蹲嫱ナ略贰肪戆耍骸付U門詰旦升堂謂之『早參』;日晡念誦謂之『晚參』。」
《漢語大詞典》:兩參(兩參)
封建時代某些官員在初一、十五兩日朝參,稱為“兩參”。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三:“寺監(jiān)丞大理評事已上為為兩參官?!?/div>
《漢語大詞典》:合門(合門,閤門)
全家;全家族。后漢書·陳蕃傳:“﹝ 朱震 ﹞收葬 蕃 尸,匿其子 逸 於 甘陵 界中。事覺繫獄,合門桎梏?!?晉 干寶 搜神記卷九:“后人白 喜 謀叛,合門被誅。”魏書·高祖紀上:“一人為惡,殃及合門?!?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xù)錄三:“俄而其家人見室內坐一翁……合門大擾。”
閤門:1.古代宮殿的側門。 唐 韓愈《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闕李十一拾遺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士》:“拜疏移閤門,為忠寧自謀?” 沈欽韓 注:“《六典》:‘ 宣政殿 之左曰 東上閤 ,右曰 西上閤 。’《事文類聚》:‘《續(xù)通典》:“ 天祐 二年勅: 東上 西上 閤門,制置各別。至于常事,則以 東上 居先?;虼蠹蛇M名,遂用 西閤 為便。”知常日章奏於 東閤 門進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恚恨:“ 會昌 中, 回 為刑部侍郎, 謩 為御史中丞,嘗與次對,官三數(shù)人候對於閤門?!?宋 沈括 夢溪筆談·故事一:“今學士初拜,自 東華門 入,至 左承天門 下馬;待詔、院吏自 左承天門 雙引至閤門。此亦用 唐 故事也?!?清 唐孫華 《戲詠古事》:“閤門驅出后房空,一事無情事事同?!?br />(2). 宋 代負責官員朝參、宴飲、禮儀等事宜的機關。 宋 吳自牧 夢粱錄·閤職:“閤門,在和 寧門外 ,掌朝參、朝賀、上殿、到班、上官等儀范。有知閤、簿書、宣贊及閤門祗候、寄班等官。”一本作“閣門”。 宋 陳亮 《與徐彥才大諫書》:“伏見朝廷繇一閤門之官而遷一執(zhí)政,公論沸騰?!?清 吳偉業(yè) 《吾谷行》:“便殿含毫題詔溼,閤門走馬報花開。”
(3).指閤門使。 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百官入殿門,閤門輒促之曰:‘那行。’” 清 獨逸窩退士 笑笑錄·劉貢父謔王汾:“ 王 使人詢之閤門,乃是有旨?!眳⒁姟?閤門使 ”。
《漢語大詞典》:日參(日參)
每天上朝參拜。新唐書·百官志三:“文官五品以上及兩省供奉官、監(jiān)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日參,號常參官?!?span id="vnugxoa" class="book">《宋史·禮志十九》:“ 元豐 官制,朝參班序有日參、六參、望參、朔參,已著為令?!?/div>
《漢語大詞典》:六參(六參)
謂一月朝參六次。新唐書·百官志三:“﹝武官﹞五品以上及折衝當番者,五日一朝,號六參官?!?唐 張說 《鄭國夫人神道碑》:“每至四時令節(jié),六參嘉會,魚軒照門,龜艾交室?!?宋 吳自牧 夢粱錄·大內:“如六參起居,百官聽麻,改殿牌為 文德 殿?!?宋 時又名“望參”。參閱 宋 趙昇 朝野類要·班朝·六參
分類:朝參初一
《國語辭典》:參朝(參朝)  拼音:cān cháo
入朝覲見帝王?!杜f唐書。卷二。太宗本紀上》:「參朝之日,宜在本品見任之上。」
《漢語大詞典》:散參(散參)
無固定職務而預朝參的散官。隋書·李德林傳:“因出為 湖州 刺史, 德林 拜謝曰:‘臣不敢復望內史令,請預散參?!?/div>
《漢語大詞典》:九參(九參)
(1).一月朝參九次。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中:“文官隔假三日以上,并以橫行參假,其武班每月先配九參六參?!?br />(2).指九參官。 唐 李庾 《西都賦》:“佩印分魚,九參六佐,肅威儀於行蓋,指戒途於前馬?!?/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