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5詞典 1分類詞匯 24
《漢語大詞典》:雜樂(雜樂)
不純正的音樂。 北周 庾信 《周車騎大將軍贈小司空宇文顯和墓志銘》:“夫人 高氏 ……豈直不聽雜樂,以變 齊 國之風(fēng);不食鮮禽,以斷 荊王 之獵。”陳書·章昭達(dá)傳:“每飲會,必盛設(shè)女伎雜樂,備盡 羌 胡 之聲。”
《漢語大詞典》:縵樂(縵樂)
雜樂。周禮·春官·磬師:“教縵樂燕樂之鐘磬,凡祭祀,奏縵樂?!?鄭玄 注:“縵,謂雜聲之和樂者也。”《漢書·禮樂志》:“縵樂鼓員十三人?!?顏師古 注:“縵樂,雜樂也?!?/div>
分類:雜樂
《漢語大詞典》:雜戲(雜戲)
(1).古代娛樂形式之一,包括百戲、雜樂、歌舞戲、傀儡戲等。又稱“雜伎”。魏書·世祖紀(jì):“又禁飲酒、雜戲、棄本沽販者?!?唐 白居易 《立部伎》詩:“立部賤,坐部貴。坐部退為立部伎,擊鼓吹笙和雜戲。” 宋 葉適 《林伯和墓志銘》:“ 奉化 時,有中貴人過境上,令使攝尉,以雜戲迓之百里外?!?周貽白 《中國戲曲發(fā)展史綱要》五:“所謂雜戲,而且把這個‘戲’字作為名詞。其稱為‘戲’者,其間有一部分節(jié)目確為故事表演,但仍摻雜有舞蹈或雜技在內(nèi)。”
(2).指從事雜戲之人。 宋 陳師道 后山談叢卷一:“教坊雜戲亦曰學(xué)於 陸農(nóng)師 ,學(xué)於 龔深之 。”
《國語辭典》:雜技(雜技)  拼音:zá jì
各種表演技藝的總稱。包括口技、武術(shù)、馬戲、魔術(shù)等與各種民間雜耍。
《分類字錦》:廣魯(廣魯)
禮記:納夷蠻之樂于大廟,言廣魯于天下也。
分類:雜樂
《分類字錦》:迎鼓
后漢書東夷傳:夫馀國以臘月祭天,大會連日,飲食歌舞,名曰迎鼓。
分類:雜樂
《漢語大詞典》:雜變(雜變)
(1).雜樂和變樂。《漢書·禮樂志》:“五音六律,依韋饗昭,雜變并會,雅聲遠(yuǎn)姚。”
(2). 唐 宋 在田賦正稅以外的附加稅。宋史·食貨志二:“自 唐 以來,民計田輸賦外,增取他物,復(fù)折為賦,謂之‘雜變’?!?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一節(jié):“ 五代 、 十國 時期,各割據(jù)國巧立名目,敲剝財物,設(shè)置多種苛捐雜稅……統(tǒng)稱之為‘雜變’,又叫‘沿納’。”
《分類字錦》:踏錘(踏錘)
文獻(xiàn)通考:大遼有八部。其渤海俗,每歲時聚會作樂,先命善歌舞者數(shù)輩前行,士女隨之,更相唱和,回旋宛轉(zhuǎn),號曰踏錘焉。
分類:雜樂
《分類字錦》:昧任
禮記:昧,東夷之樂也。任,南蠻之樂也。釋文:任,而林反。
分類:雜樂
《分類字錦》:于闐佛曲(于闐佛曲)
文獻(xiàn)通考:于闐,其俗以十二月一日肆筵設(shè)席,拍手撥胡琴唱歌。故隋代胡部舞曲,亦有于闐佛曲焉。
分類:雜樂
《分類字錦》:轉(zhuǎn)蓬回雪(轉(zhuǎn)蓬回雪)
白居易胡旋女新樂府:胡旋女,胡旋女,心應(yīng)弦,手應(yīng)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飖轉(zhuǎn)蓬舞。題下自注:天寶末,康居國獻(xiàn)之。
分類:雜樂
《分類字錦》:蹋地為節(jié)(蹋地為節(jié))
后漢書東夷傳:馬韓常以五月田竟,祭鬼神,晝夜酒會,群聚歌舞,舞輒數(shù)十人相隨蹋地為節(jié)。十月農(nóng)功畢,亦復(fù)如之。
分類:雜樂
《分類字錦》:唐之遺聲(唐之遺聲)
夢溪筆談:北狄樂聲,比教坊樂下二均,大凡北人衣冠文物多用唐俗,此樂疑亦唐之遺聲也。
分類:雜樂
《分類字錦》:四夷咸賓(四夷咸賓)
劉公輿太常觀四夷樂賦:于以彰四夷之咸賓,于以表五兵之載戢。
分類:雜樂
《分類字錦》:炫轉(zhuǎn)珠纓(炫轉(zhuǎn)珠纓)
白居易 驃國樂新樂府 珠纓炫轉(zhuǎn)星宿搖,花鬘抖擻龍蛇動。
分類: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