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柿子椒  拼音:shì zi jiāo
一種辣椒。形狀類似柿子,球形而略扁,味甜而不辛辣。
《漢語大詞典》:肉桃子
方言。指皮厚、不出漿汁的罌粟果實(shí)。 沙汀 《丁跛公》:“他很便宜地收買了八分地的煙苗,出漿很多,一個‘肉桃子’也沒有碰見?!?/div>
《漢語大詞典》:肉質(zhì)果
主要由柔軟、多汁的組織構(gòu)成的果實(shí)(如漿果、核果或梨果)
《漢語大詞典》:山查糕
用山楂果實(shí)為主要原料熬制成的糕,紅色,味甜酸。《官場現(xiàn)形記》第十一回:“ 鄒太爺 藏好當(dāng)票,用手巾包好錢,一走走到稻香村,想買一斤蜜棗、一盒子山查榚,好去送禮?!?/div>
《國語辭典》:山里紅(山裡紅)  拼音:shān lǐ hóng
植物名。薔薇科山楂屬。落葉喬木,小枝光滑,羽狀葉似山楂而形大質(zhì)厚,上葉面暗綠色,下葉面鮮綠色,中肋和脈腋有毛。五、六月開花,果實(shí)長圓形,深紅色,可生食,又可糖漬和制糕餅。
《國語辭典》:山楂  拼音:shān zhā
植物名。薔薇科蘋果屬,落葉喬木。產(chǎn)于臺灣全島及南部海拔七百至二千三百公尺的林中。嫩枝具刺,有軟毛。冬芽茶褐色,無毛。葉互生,長橢圓形。傘房花序,果實(shí)球形,熟時黃紅色,多浸漬而后食用。也稱為「檕梅」、「查梨」。
《漢語大詞典》:沙橘
橘樹的一種。其果實(shí)小而甜。也指這種橘樹的果實(shí)。說郛卷七五引 宋 韓彥直 橘錄·沙橘:“沙橘,取細(xì)而甘美之稱。或曰種之沙洲之上,地虛而宜于橘,故其味特珍。然邦人稱物之小而甘美者必曰沙,如沙瓜、沙蜜、沙糖之類,特方言耳?!?/div>
《漢語大詞典》:沙柑
柑的一種。果實(shí)小而甜。說郛卷七五引 宋 韓彥直 橘錄:“ 按開寶 中 陳藏器 《補(bǔ)神農(nóng)本草》書:‘柑類則有朱柑、乳柑、黃柑、石柑、沙柑。’”參見“ 沙橘 ”。
分類:果實(shí)
《漢語大詞典》:沙橘
橘樹的一種。其果實(shí)小而甜。也指這種橘樹的果實(shí)。說郛卷七五引 宋 韓彥直 橘錄·沙橘:“沙橘,取細(xì)而甘美之稱。或曰種之沙洲之上,地虛而宜于橘,故其味特珍。然邦人稱物之小而甘美者必曰沙,如沙瓜、沙蜜、沙糖之類,特方言耳?!?/div>
《國語辭典》:癩瓜(癩瓜)  拼音:lài guā
苦瓜果實(shí)的別名。參見「苦瓜」條。
《漢語大詞典》:括樓(括樓)
亦作“ 括蔞 ”。 即栝樓。葫蘆科植物。夏開花,秋結(jié)黃色果實(shí)。果實(shí)入藥,有鎮(zhèn)咳祛痰功效。詩·豳風(fēng)·東山“果臝之實(shí),亦施于宇” 毛 傳:“果臝,括樓也?!?陳奐 傳疏:“果括、臝樓皆一聲之轉(zhuǎn)?!?晉 陸機(jī) 《瓜賦》:“夫其種族類數(shù),則有括樓、定桃……”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xù)集·支植下:“王母桃, 洛陽 華林園 內(nèi)有之,十有始熟,形如括蔞?!?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冬月以括蔞涂面,謂之佛妝。但加傅而不洗,至春煖方滌去,久不為風(fēng)日所侵,故潔白如玉也?!眳㈤?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栝樓。
《漢語大詞典》:撿荒(撿荒)
拾荒。謂撿取別人漏收的種子、果實(shí)等。 沈從文 《貴生》:“ 貴生 只知道今年多得了三擔(dān)桐子,撿荒還可得兩三擔(dān)?!?/div>
《國語辭典》:靜物畫(靜物畫)  拼音:jìng wù huà
以室內(nèi)靜態(tài)物,如果實(shí)、花草、花瓶、器物等為描繪對象的繪畫。
《國語辭典》:裸子植物  拼音:luǒ zǐ zhí wù
種子植物的一個類群,胚珠裸露生長于孢子葉上,不具花被。包括松柏類、蘇鐵類、銀杏類及麻黃類等四大群,均為木本植物。
《漢語大詞典》:木鹽(木鹽)
(1).果實(shí)名。鹽麩子的別名。通志·昆蟲草木二:“鹽麩子曰叛奴鹽……其實(shí)秋熟為穗,著粒如小豆,其上有鹽如雪,可以調(diào)羹。戎人亦用此,謂之木鹽。”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果四·鹽麩子﹝集解﹞引 陳藏器 曰:“ 吳 人謂之鹽麩,戎人謂之木鹽?!?br />(2).干燥時泌鹽植物樹葉上出現(xiàn)一層鹽霜,可以刮取下來食用,謂之木鹽。也叫樹葉鹽?;蛑^其地水氣咸,凝鹽生樹上。 明 李時珍本草綱目·石三·食鹽:“木鹽生於樹?!眳㈤?span id="3z1u5fm" class="book">《魏書·勿吉傳》。
《漢語大詞典》:木本油料林
以采收樹木的果實(shí)或種子為原料榨取或提取油脂為主要目的的林木。如油茶、油桐、椰子、烏桕、核桃、油棕等。
《國語辭典》:棉桃  拼音:mián táo
錦葵科棉屬植物的果實(shí),也稱為「棉鈴」。參見「棉花」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