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六度果報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一施感富,二戒感具色,三忍感力,四進(jìn)感壽,五禪感安,六智感辯。見善戒經(jīng)。
果報四相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生老病死也。
五戒果報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持五戒則得人趣之果報。文句四下曰:「普曜曰:五道源來,五戒為人,十善生天?!?/div>
果報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新曰異熟。舊曰果報。果報者,吾人今日之境界。為對于過去世業(yè)因(不善不惡也)之結(jié)果,故曰果。又為應(yīng)于其業(yè)因而報者,故曰報。然則曰果,曰報,其體為一,總括一切眾生自生至死之間,自己所感受之吉兇事而謂為果報。但分別果報二字,則法華方便品明十如是中,有因緣果報之四,對于因而言果,對于緣而言報也。正可生果之物曰因,助其因而使取果者曰緣。譬如米麥之種,因也。農(nóng)夫之力或雨露之潤等,緣也。然則當(dāng)年米麥之成熟時,對于昨年之米麥而言,則是果,對于昨年之農(nóng)夫雨露而言。則為報也。如是吾等原具可生夫夫三界之果之種。是曰因。然為惡業(yè)則助地獄界之因,使感地獄之果,為善業(yè),則助人間天上界之因,使招人間天上界之果。蓋善惡之業(yè),對于三界之果,則非為因,而為緣。因而望此緣于三界之果更與以報之名也。但此分因緣果報,而詳論義理,果報之物體,二者非異。果報之狀體,雖有苦樂好丑等差別,而其性質(zhì)則非善性,亦非惡性。無記性(善不可記,惡亦不可記者也)。法華經(jīng)方便品曰:「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篃o量壽經(jīng)上曰:「行業(yè)果報?!?br />【佛學(xué)常見辭匯】
由于過去的業(yè)因造成現(xiàn)在的結(jié)果,叫做果,又因為這果是過去的業(yè)因所召感的酬報,所以又叫做報。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就是果報的意義。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就果之義,若分別之,亦可說為果報二義。果者結(jié)果,報者報得,果有總義,報具別義。于一果體上,有種種之報境也。但在通常,亦通用之。
果報土
【佛學(xué)大辭典】
(界名)天臺四土之一。實報無障礙土之別名。證悟中道之圓別二教菩薩感得勝妙之果報也。(參見:四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天臺四土之一。(參見:四土)
【三藏法數(shù)】
果報土者,亦名實報土。即別教十地,圓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覺諸菩薩所居之土也。觀無量壽佛經(jīng)疏云:行真實法,感得勝報。是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燄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yuǎn)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發(fā)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xiàn)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
四土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臺家所立之四種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聲聞緣覺等圣者,同居之國土也。此有凈穢二種,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穢土,如西方極樂是同居之凈土。二方便有馀土,斷見思煩惱出離三界生死之人之生處也。是為修小乘方便道斷見思惑之人之生處,故名方便,塵沙無明之惑未盡,故曰有馀。又為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藏教聲聞緣覺二人(藏教中菩薩,三十四心斷結(jié)成道,于菩薩之位,似未斷惑,隨而不生彼土,故除之),通教聲緣菩三人,別教菩薩一人,圓教菩薩一人之人種類也。又此土稱為變易土。變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變易土。又其后變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實報土之依身,故名變易土。然而生于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須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羅漢(前三果,思惑未盡,不能生方便土,故悉為阿羅漢,但從本位立名,于一阿羅漢之上舉四果之別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謂:「五人斷通惑者同生其土皆為菩薩,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于方便土,如其次第,經(jīng)八,六,四,二萬,十千劫,而發(fā)菩提心,涅槃經(jīng)之說也。又謂有九人生于方便土。藏教聲緣二人,通教聲緣菩三人,別教三人,圓教一人也,別教三人者,至別教之菩薩第六住,斷見思之煩惱,故六住已上者,生于方便土,此一人也,與十行十回向共為三人。圓教一人者,圓教十信位之六根凈,以斷見思煩惱故,報命盡,故生于方便土。觀經(jīng)妙宗鈔上所謂:「九種行人合生彼土」是也。三實報無障礙土。方便土為證空理人之果報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報土,行真實之法,感得勝報,色心不相防,故名實報無障礙土。純?yōu)槠兴_之居,無有凡夫二乘,別教十地已上圓教十住已上之菩薩是也。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體也,寂者解脫,一切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縱不橫,名曰秘密藏,是乃諸佛如來之所依所居,故謂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無相二義:一寂光土,唯理。凈名經(jīng)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為國。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實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法華玄義七曰:「寂光理通,如鏡如器,諸土別異,如像如假,業(yè)力所隔感見不同?!故侨缋碚邽槿缰侵?,故名曰土,非別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別相。此一義也。二依圓教之極意,三千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圓教之實義也。見凈名經(jīng)疏一等。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實報莊嚴(yán)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與為了化度眾生而現(xiàn)身說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國土;方便有馀土是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所住的國土;實報莊嚴(yán)土是佛的報身與地上菩薩所住的國土;常寂光土是從佛的清凈法身所示寂的國土。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前說世間,但明凡夫世間。茲合凡圣,須明凡圣染凈之土。惟諸家說土不同,茲就臺家所立四種凈土:
一、凡圣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與聲聞緣覺之圣者,同居之國土也。
二、方便有馀土 斷見思煩惱,出離三界生死之人之生處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斷見思惑者生處,故謂之方便。塵沙無明惑未盡,故謂之有馀。
三、實報無障礙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報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報土。行真實之法,感得勝報,色心可無相妨,謂之實報無障礙土。此土純?yōu)槠兴_所居,無凡夫二乘。如別教之十地已上,圓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薩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為本在常住之體。寂、解脫也,一切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縱不橫,名秘密藏,是諸佛如來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三藏法數(shù)】
(出觀無量壽佛經(jīng)妙宗鈔)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穢有凈。謂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礫充滿,即同居穢土也。西方安養(yǎng)世界,金寶莊嚴(yán),無四惡趣,即同居凈土也。雖凈穢有異,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語娑婆,華言能忍。四惡趣者,脩羅趣、餓鬼趣、畜生趣、地獄趣也。)
〔二、有馀土〕,有馀土者,謂二乘等已斷三界見、思惑盡,出生彼土,尚馀無明之惑未盡,故名有馀也。(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果報土〕,果報土者,亦名實報土。即別教十地,圓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覺諸菩薩所居之土也。觀無量壽佛經(jīng)疏云:行真實法,感得勝報。是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燄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yuǎn)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發(fā)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也。十行者,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癡亂行、善現(xiàn)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隨順平等善根回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解脫回向、法界無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此以不遷不變名常,離有離無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覺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凈名疏云:修于圓教愿行之因,因極果滿,道成妙覺,居常寂光。是也。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yán)經(jīng)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謂此身土體無差別,俱非色相所攝,譬如虛空,遍一切處,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謂自受用法喜之樂,名自受用身,即自報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實報土也。謂佛以相應(yīng)凈識,所修成就,從初成佛,盡未來際,相續(xù)變?yōu)榧儍舴鹜?,周圓無際,眾寶莊嚴(yán),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樂者,聞法歡喜而快樂也。)
〔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謂因他機感扣,而現(xiàn)此身,即勝應(yīng)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實報土也。謂佛以大慈悲力,隨十地菩薩所宜,變?yōu)閮敉?,或小或大,或劣或勝。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燄慧地、難勝地、現(xiàn)前地、遠(yuǎn)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變化身依變化土〕,變化身者,改轉(zhuǎn)不定,名之為變;無而忽有,名之為化。即劣應(yīng)身也。變化土者,謂佛以大慈悲力,隨諸有緣眾生所宜,化為佛土,或大或小,或凈或穢,佛變化身依之而住,是名變化身依變化土。
慈心十一種果報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一臥安,二覺安,三無惡夢,四天護(hù),五人愛,六毒不侵,七兵不侵,八水不侵,九火不侵,十盜賊不侵,十一得生梵天。見增一阿含經(jīng)四十七。
觀果報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參見:四種觀行)
【三藏法數(shù)】
謂修行懺悔者,當(dāng)觀所有諸惡不善之業(yè),三世輪轉(zhuǎn),苦果無窮,淪溺生死大海,冥然無涯,如抱石沉淵,求出應(yīng)難,是為觀果報。(三世者,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
四人果報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由先后言之,又分為四人果報。
一、先苦后樂 謂或有人,先生卑賤家,衣食不充,受諸困苦。然心無邪見,自念我于宿世,不行布施,不修福德,恒值貧賤。即便懺悔,改往所作,修于善行。后生人中,多饒財寶,無所缺乏,是名先苦后樂。
二、先樂后苦 謂或有人,先生富貴之家,衣食充足,受諸快樂。然心懷邪見,不能布施修福,多造惡業(yè),后生地獄,受種種苦。若生人中,貧窮、丑陋,無有衣食,是名先樂后苦。
三、先苦后苦 謂或有人,先生貧賤之家,衣食不充,受諸逼迫。復(fù)懷邪見,習(xí)諸惡法,后墮地獄,受種種苦。若生人中,又極貧賤,衣食不充,是名先苦后苦。
四、先樂后樂 謂或有人,先生富貴家,多諸財寶,受諸快樂。后能敬重三寶,布施修福,后生人天中,恒受富貴,多饒財寶,稱意自在,是名先樂后樂。
【三藏法數(shù)】
(出法苑珠林)
〔一、先苦后樂〕,謂或有人,先生卑賤家,衣食不充,受諸困苦;然心無邪見,自念我于宿世,不行布施,不修福德,恒值貧賤,即便懺悔,改往所作,修于善行;后生人中,多饒財寶,無所缺乏,是名先苦后樂。
〔二、先樂后苦〕,謂或有人,先生富貴之家,衣食充足,受諸快樂;然心懷邪見,不能布施修福,多造惡業(yè);后生地獄,受種種苦;若生人中,貧窮丑陋,無有衣食,是名先樂后苦。
〔三、先苦后苦〕,謂或有人,先生貧賤家,衣食不充,受諸逼迫,復(fù)懷邪見,習(xí)諸惡法,后墮地獄,受種種苦;若生人中,又極貧賤,衣食不充,是名先苦后苦。
〔四、先樂后樂〕,謂或有人,先生富貴家,多諸財寶,受諸快樂,復(fù)能敬重三寶,布施修福;后生人天中,恒受富貴,多饒財寶,稱意自在,是名先樂后樂。(三寶者,佛寶、法寶、僧寶也。)
三果報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就報上觀之,又有三種果報。三果報者,謂異熟、等流、增上三者。
第一、異熟果 善惡之業(yè),異世而熟,其所受果,云異熟果。
第二、等流果 由善因生善果,惡因生惡果,無記因生無記果也。例如由前念之不善心,起后念之不善心,又生不善業(yè),果性似因性而流出,是曰等流果。
循等流之果略解十惡十善之因果。
一、十惡因果
第一、殺生之因果 地持論曰:「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br />一、何故殺生受地獄苦? 答:殺生使眾生苦故,故身壞命終,地獄之眾苦皆來。
二、何故復(fù)受畜生報? 答:殺生無慈惻心,乖于正理故,故地獄罪畢,受畜生身。
三、何故復(fù)受餓鬼報? 答:以殺生者必緣于慳心及貪著故,故復(fù)為餓鬼。
四、何故后生人中得短壽報? 答:以殺生殘害物命之故,故得短命報。
五、何故兼得多病報? 答:以殺生違逆順適,眾患競集故,故得多病報?! ‘?dāng)知殺生是大苦惱。
第二、偷盜之因果 劫盜之罪,亦使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
一、何故劫盜墮于地獄? 答:以劫盜剝奪人財,偷竊人財,苦于眾生故,即身死入寒冰地獄,備受諸苦。
二、何故復(fù)受畜生報? 答:以其不行人道故,故受畜生報,身常負(fù)重,以肉供人,償其宿債。
三、何故復(fù)墮餓鬼? 答:以行劫盜,必緣慳故,故畜生罪畢,復(fù)為餓鬼。
四、何故后生人中貧窮? 答:以劫奪者,使人之物空乏故,故受貧窮。
五、何故復(fù)共財不得自在? 答:緣劫盜偷奪,出于共為故,故不得自在。
第三、邪淫之因果 邪淫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子不貞潔,二者不得隨意眷屬。
一、何故邪淫墮于地獄? 答:以邪淫干犯非分,侵占苦人故,命終受地獄之苦。
二、何故復(fù)受畜生報? 答:以邪淫不順人理故,故地獄出,受畜生身。
三、何故復(fù)為餓鬼? 答:以淫佚皆因慳愛故,故由慳愛罪,復(fù)為餓鬼。
四、何故復(fù)生人中妻不貞潔? 答:以犯他人妻故,所得之婦,常不貞正。
五、何故復(fù)不得隨意眷屬? 答:以邪淫奪人愛寵故,其眷屬不得隨意,故復(fù)為人所奪。
當(dāng)知淫佚是大苦惱。
第四、妄語之因果 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他所誑。
一、何故妄語墮于地獄? 答:以妄語不實,使人虛爾生苦,以是身死,受地獄苦。
二、何故復(fù)為畜生? 答:以妄語欺妄,乖于誠信,故出地獄,復(fù)受畜生身。
三、何故復(fù)為餓鬼? 答:以妄語皆緣于貪欺,慳欺罪故,復(fù)為餓鬼。
四、何故妄語生于人中多被誹謗? 答:以妄語不誠實故。
五、何故妄語為人所誑? 答:以其欺誑人之故。
當(dāng)知妄語是大苦惱。
第五、綺語之因果 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嗌酥?,得二種果報:一者言無人信,二者語不明瞭。
一、何故綺語即墮地獄? 答:所語非義,事能損人,是故命終,受地獄苦。
二、何故復(fù)為畜生? 答:以語無義,乖背正理,故出地獄,復(fù)受畜生身。
三、何故復(fù)為餓鬼? 答:以語無義故,被慳惑障,因慳惑故,復(fù)為餓鬼。
四、何故后生人中言無人信? 答:以語無義,不可承受故。
五、何故復(fù)語不明瞭? 答:以語無義,皆緣暗昧,暗昧報故,故不明瞭。
當(dāng)知綺語是大苦惱。
第六、惡口之因果 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諍訟。
一、何故惡口能墮地獄? 答:以惡口皆欲害人,使人聞之生苦故,故命終受地獄之苦。
二、何故復(fù)為畜生? 答:以惡口罵人故,故為畜生。
三、何故復(fù)為餓鬼? 答:緣慳吝故,干觸則罵,以是畜生苦畢,復(fù)為餓鬼。
四、何故生于人中常聞惡聲? 答:以其發(fā)言粗鄙故,所聞常為惡聲也。
五、何故生于人中言多諍訟? 答:以惡口違逆眾德故,所言常致諍訟也。
當(dāng)知惡口是大苦惱。
第七、兩舌之因果 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
一、何故兩舌墮于地獄? 答:以兩舌離人親愛,使人受愛離苦故,故命終受地獄苦。
二、何故兩舌復(fù)為畜生? 答:緣兩舌斗亂,事同野干,故復(fù)受于畜生身。
三、何故兩舌復(fù)為餓鬼? 答:以兩舌亦緣慳嫉,慳嫉罪故,復(fù)為餓鬼。
四、何故生于人中眷屬乖離? 答:緣兩舌使人良儔,皆生惡故。
五、何故復(fù)親族弊惡? 答:以兩舌離人親好,使人不和合故。
當(dāng)知兩舌是大苦惱。
第八、貪欲之因果 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
一、 何故貪欲墮于地獄? 答:緣其貪欲,作動身口,使人受苦,以是身死,受地獄苦。
二、何故復(fù)墮畜生? 答:緣貪欲行動,乖背正理,故出地獄,還受畜生。
三、何故復(fù)為餓鬼? 答:緣此貪欲,必成貪惜,役于貪惜之罪,故為餓鬼。
四、何故后生人中心不知足? 答:以緣于貪欲故,所欲彌多。
五、何故復(fù)致多欲無厭? 答:以緣于貪欲故,貪求無厭。
當(dāng)知貪欲是大苦惱。
第九、瞋恚之因果 恚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常被于他之所惱害。
一、何故瞋恚墮于地獄? 答:緣瞋惱恚害,能使人苦故,受地獄之苦。
二、何故復(fù)為畜生? 答:緣此瞋惱,不能仁恕。故出地獄,復(fù)作畜生。
三、何故復(fù)為餓鬼? 答:緣此瞋惱,由慳心起。慳心之罪,故為餓鬼。
四、何故后生人中常為他人求其長短? 答:緣此瞋惱,不能含容。故后生人中,為人求其長短。
五、何故常被于他之所惱害? 答:以瞋惱惱害于人,故亦為人惱害。
當(dāng)知瞋恚,是大苦惱。
第十、邪見之因果 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諂曲。
一、何故邪見墮于地獄? 答:以邪見唯向邪道及神屬。謗佛法僧,不崇三寶,既不崇信,則能斷人正路,致令遭苦,命終即入阿鼻地獄。
二、何故復(fù)為畜生? 答:緣邪見不識正理,故出地獄,受畜生報。
三、何故邪見復(fù)為餓鬼? 答:邪見令慳心堅著,復(fù)令乖僻,使堅著不舍,故為餓鬼。
四、何故后生人中復(fù)生邪見之家? 答:緣此邪見,纏僻習(xí)心,以是為人,復(fù)生邪見之家。
五、何故其心諂曲? 答:緣此邪見,不入中正,所以為人,心常諂曲。
當(dāng)知邪見是大苦惱,如是十惡,悉是大苦。
二、十善因果
第一、不殺生之因果 十善業(yè)道經(jīng)曰:「佛曰:『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弧?br />一者、于諸眾生,普施無畏?!  ×摺⒑銥榉侨酥刈o(hù)。
二者、常于眾生,起大慈心?!  ∑哒?、常無惡夢,寢覺快樂。
三者、永斷一切,瞋恚習(xí)氣。   八者、滅除怨結(jié),眾怨自解。
四者、身常無病?!       【耪?、無惡道怖。
五者、壽命長遠(yuǎn)?!       ∈摺⒚K生天。
第二、不偷盜之因果 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
一者、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
二者、多人愛念。
三者、人不欺負(fù)。
四者、十方贊美。
五者、不憂損害。
六者、善名流布。
七者、處眾無畏。
八者、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
九者、常懷施意。
十者、命終生天。
第三、不邪淫之因果 若離邪淫,即得四種智所贊法:
一者、諸根調(diào)順?!   ∪?、為世稱嘆。
二者、永離喧掉?!   ∷恼?、妻莫能侵。
第四、不妄語之因果 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贊法:
一者、口常清凈,如優(yōu)缽華香?! ∥逭?、得勝意樂,三業(yè)清凈。
二者、為諸世間之所信服。    六者、言無誤失,心常歡喜。
三者、發(fā)言成證,人天敬愛?!  ∑哒摺l(fā)言尊重,人天奉行。
四者、常以愛語,安慰眾生?!  “苏摺⒅腔凼鈩?,無能制伏。
第五、不綺語之因果 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
一者、定為智人所愛。
二者、定能以智,如實答問。
三者、定于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
第六、不惡口之因果 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凈業(yè):
一者、言不乖度?!   ∥逭摺⒀钥沙蓄I(lǐng)。
二者、言皆利益?!   ×?、言則信用。
三者、言必契理?!   ∑哒?、言無可譏。
四者、言詞美妙。    八者、言盡愛樂。
第七、不兩舌之因果 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
一者、得不壞身,無能害故?!  ∷恼?、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
二者、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 ∥逭?、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
三者、得不壞信,順本業(yè)故。
第八、不貪欲之因果 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
一者、三業(yè)自在,諸根具足故。
二者、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
三者、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
四者、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xiàn)故。
五者、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于昔時,不慳嫉故。
第九、不瞋恚之因果 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
一者、無損害心?!   ∥逭?、得圣者慈心。
二者、無瞋恚心?!   ×摺⒊W骼?,安眾生心。
三者、無諍訟心。    七者、身相端嚴(yán),眾共尊敬。
四者、柔和質(zhì)直心?!  “苏摺⒁院腿坦?,速生梵世。
第十、不邪見之因果 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
一者、得真善意樂,及真善等侶。
二者、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
三者、唯歸依佛,非馀天等。
四者、直心正見,永離一切之吉兇疑網(wǎng)。
五者、常生人天,更不在于惡道。
六者、無量?;?,轉(zhuǎn)更增勝。
七者、永離邪道,行于正道。
八者、不起身見,舍諸惡業(yè)。
九者、住無礙見。
十者、不墮諸難。
第三、增上果 總稱勢力之強者曰增上,令果報益加增上者,曰增上果。天地世界,皆為一切有情之業(yè)力所感。異熟果、等流果、為一切有情直接所感受身心之內(nèi)界,而有情生息所居之器世界,亦能顯其果報于外,所謂依正二報也。各界有情,依報各異,即是增上不同。就論人界相應(yīng)之依報,當(dāng)十善之世,則現(xiàn)十善相應(yīng)之果報;十惡之世,則現(xiàn)十惡相應(yīng)之果報。其十善十惡之因果,顯于人之外相。例如有福力者,庭園家宅,皆是壯麗,此即名為增上之果。按諸經(jīng)論旨趣,略言其義。
一、略說十惡十善之增上果。
一、殺生業(yè)之增上果 能令田林生殖,皆失其力,谷果欠收,貴物不現(xiàn)。反之不殺者,一切資產(chǎn),得好結(jié)果。
二、偷盜業(yè)之增上果 能使草樹谷果生惡害蟲,霜雹為害,饑饉現(xiàn)災(zāi)。同類之眾,或在一家,或在一郡?;蛟谝粐?,無不被害。反之不偷盜者,一家一村,一郡一國,俱由其福力,感招利潤。
三、邪淫業(yè)之增上果 能使國土招暴風(fēng)雨之害,塵埃穢惡之毒。反之不邪淫者,不致感招天變。
四、妄語業(yè)之增上果 因其以卑劣之意,欺于他人故。此業(yè)種增上,能使外物感招污穢不凈,所有目的,恒致失望。言語失其信用,命令違背不行。反之不妄語者,萬事能通,無諸絕望。
五、綺語業(yè)之增上果 由此雜穢語業(yè)增上力,能致官失其位,商失其利,一切草木叢林,滿生荊棘毒草。反之不綺語者,官商恒榮,山河宜適。
六、惡口業(yè)之增上果 能致居住世界,瓦石沙礫,塵芥荊棘之惡物,充滿觸近,諸不自由。反之若不惡口者,諸得自由。
七、兩舌業(yè)之增上果 由此離間語之增上力,能致大地高下不平,山陵丘墟突兀,道路崄岨,谷果不茂。反之不兩舌者,處處平坦。
八、貪欲業(yè)之增上果 能使五谷欠減,財富短虧。
九、瞋恚業(yè)之增上果 能使戰(zhàn)爭劇烈,兵甲不息,荊棘遍地,果木苦澀。
十、邪見業(yè)之增上果 由斷常二見,不信善惡報應(yīng),因果道理。由此邪見及邪教,令人間失其善心。此增上力,能致器世界,上妙色香美味皆失,五谷欠收。
二、小三災(zāi)為增上果 總此末法之世,饑、刀、疾之三災(zāi),即為眾生心中貪、瞋、癡之三毒。
一、饑饉 即為貪欲之增上果。
二、刀兵 即為瞋恚之增上果。
三、疾疫 即為愚癡之增上果。
三、大三災(zāi)為增上果 即在水、火、風(fēng)之大三災(zāi)。亦不外貪、瞋、癡三毒之增上。
一、水災(zāi)緣貪?!  《⒒馂?zāi)緣瞋。   三、風(fēng)災(zāi)緣癡。
四、五濁為增上果 復(fù)次五濁惡世,亦復(fù)增上果之所致。
一、眾生濁 人弊惡多,不識義理。
二、見濁 六十二疑,邪見強盛,不受正教。
三、煩惱濁 人愛欲多,塵勞隆興,不知去就。
四、命濁 人壽愈趨愈短,且夭折不齊。
五、劫濁 三災(zāi)皆起,無不為害。
有漏果報四相及不凈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種種生滅,盡是一漏落之相,故曰有漏。而有漏分晰之,有四種相,謂有漏果報四相。即苦、空、無常、無我,有漏之果報。有三苦八苦之性,謂之苦。男女一異等諸相無實,謂之空。有漏果報中,無我之實體,謂之無我。生滅遷流,剎那不住,謂之無常。于下再分述之:
十惡果報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yán)經(jīng))
謂眾生前世造十惡業(yè),感餓鬼、畜生、地獄三惡道報。受是苦盡,若生人中,馀業(yè)未盡,每一惡中,復(fù)受二種果報,故名十惡果報也。
〔一、殺生果報〕,謂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是名殺生果報。
〔二、偷盜果報〕,謂偷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是名偷盜果報。
〔三、邪淫果報〕,謂邪淫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是名邪淫果報。
〔四、妄語果報〕,謂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他所誑,是名妄語果報。
〔五、兩舌果報〕,謂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是名兩舌果報。
〔六、惡口果報〕,謂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諍訟,是名惡口果報。
〔七、綺語果報〕,謂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言無人信,二者語不明了,是名綺語果報。
〔八、貪欲果報〕,謂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是名貪欲果報。
〔九、瞋恚果報〕,謂瞋恚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常被于他之所惱害,是名瞋恚果報。
〔十、邪見果報〕,謂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諂曲,是名邪見果報。
觀生死惡果報
【三藏法數(shù)】
謂修禪觀,即能破諸昏暗,觀察分別因緣生滅之相,故于善惡果報,悉皆明了,不起惑業(yè)也。
眾具果報自在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因行深廣,果報殊勝,于一切所須之具,不假營為,自然周足,心無染礙,是為眾具果報自在。
殺生果報
【三藏法數(shù)】
謂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是名殺生果報。
偷盜果報
【三藏法數(shù)】
謂偷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是名偷盜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