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9—1079 【介紹】: 宋趙州平棘人,字次道。宋綬子。仁宗寶元二年賜進士及第。為館閣???,出簽書集慶軍判官。任編修官,預修《新唐書》。英宗治平中,以工部郎中修起居注,并編修《仁宗實錄》,判太常寺。神宗時,歷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龍圖閣直學士,修《兩朝正史》。藏書三萬卷,熟于朝廷典故,著書甚多。有《春明退朝錄》、《長安志》,輯《唐大詔令集》等。
全宋詩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綬子。仁宗時以父蔭召試學士院,賜進士及第。為館閣??保蟪渚幮薰伲A修《唐書》。出知亳州。英宗治平中,累擢知制誥、判太常寺。后出知絳州,尋召還,除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神宗熙寧十年(一○七七),修仁宗、英宗兩朝正史。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一。著作今存《春明退朝錄》三卷、《長安志》二十卷。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范鎮(zhèn)《宋諫議墓志銘》,《宋史》卷二九一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四
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綬子。天圣三年,以父任為秘書省正字。寶元二年,召試學士院,賜進士第。仁宗朝歷官館閣??薄⒓t校理、知太平、亳州,累遷至工部郎中。治平初,同修起居注,知制誥。熙寧中,除史館修撰、集賢院學士,加龍圖閣直學士。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一,贈禮部侍郎。敏求學識博洽,著述甚豐。嘗奉詔修《兩朝正史》,預修《新唐書》,補唐武宗以下六世《實錄》百四十八卷,輯《唐大詔令》百三十卷,另著有《書闈集》十二卷、《后集》六卷、《西垣制集》十卷、《東觀絕筆集》二十卷、《東京記》三卷、《閤門儀制》十三卷、《長安志》二十卷(存)、《河南志》二十卷(今存本不分卷)、《春明退朝錄》二卷(存)等。見范鎮(zhèn)《宋諫議敏求墓志銘》(《名臣碑傳琬琰集》中集卷一六),《蘇魏公集》卷五一《龍圖閣直學士修國史宋公神道碑》,《宋史》卷二九一《宋綬傳》附子敏求傳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2—1144 【介紹】: 宋常州江陰人,徙丹陽,字魯卿。葛書思子。哲宗紹圣四年進士。累遷太常卿兼諭德,采春秋戰(zhàn)國以來歷代太子善惡成敗之跡,日進數(shù)事。除國子祭酒。歷知汝、湖、鄧州,遭朱勔誣告罷歸。高宗建炎中復知湖州,歲大饑,發(fā)官廩賑濟于民。紹興中請祠歸。卒謚文康。有《丹陽集》。
全宋詩
葛勝仲(一○七二~一一四四),字魯卿,常州江陰(今屬江蘇)人(《宋史》作丹陽人,誤。丹陽是其晚年寓居,見本集卷二一《里中無居寓丹陽縣書懷》)。哲宗紹圣四年(一○九七)進士。元符二年(一○九七),官杭州司理參軍?;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為兗州教授。崇寧二年(一一○三),入為太學正。大觀元年(一一○七),充提舉議歷所檢討,兼宗正丞。二年,遷禮部員外郎,以事責知歙州休寧。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召復原職。四年,擢國子司業(yè)。六年,除國子祭酒,以言事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宣和元年(一一一九),起知汝州,因拒宦官李彥括田,徙湖州。六年,移鄧州,以在湖州時忤朱勔,落職食祠祿。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起再知湖州。紹興元年(一一三一),致仕歸。十四年,卒,年七十三,謚文康。有《丹陽集》八十卷、外集二十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二十四卷,其中詩七卷。事見本集卷末附其婿章倧《文康葛公行狀》,《宋史》卷四四五有傳?!「饎僦僭姡杂坝∥臏Y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參校殘本《永樂大典》。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六四
葛勝仲(一○七二——一一四四),字魯卿,常州江陰(今江蘇江陰)人,書思子。登紹圣四年進士第。元符三年中宏詞科,為第一,除兗州教授。差提舉議歷所檢討官兼宗正丞,遷禮部員外郎。以議原廟事得罪,責知休寧縣。復召為禮部員外郎,權(quán)國子司業(yè),遷太常少卿,徙太府少卿,除國子祭酒。尋知汝州,改湖州,徙鄧州,罷。建炎中復知湖州,官至顯謨閣待制,紹興初乞祠歸,十四年卒,年七十三,謚文康。著有《丹陽集》八十卷、外集二十卷、續(xù)編《太常因革禮》?!?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4—1145 【介紹】: 宋壽州人,郡望東萊,字居仁,人稱東萊先生。呂好問子。高宗紹興六年賜進士出身。歷官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兼侍講、權(quán)直學士院。曾上書陳恢復大計。秦檜為相,私有引用,本中封還除目。又與趙鼎深相知,忤檜,被劾罷。工詩,得黃庭堅、陳師道句法。卒謚文清。有《童蒙訓》、《江西詩社宗派圖》、《紫微詩話》、《師友淵源錄》、《東萊先生詩集》等。
全宋詩
呂本中(一○八四~一一四五,據(jù)曾幾《東萊先生詩集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五四),字居仁,學者稱東萊先生,開封(今屬河南)人。幼以蔭授承務郎?;兆谡汀⑿烷g,官濟陰主簿、泰州士曹掾。宣和六年(一一二四),除樞密院編修。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遷職方員外郎。高宗紹興六年(一一三六),召為起居舍人,賜進士出身。八年,擢中書舍人,兼侍讀,權(quán)直學士院。同年十月,因反對和議,罷職,提興太平觀。卒,謚文清。曾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后人亦將其附入江西詩派。有《東萊先生詩集》二十卷、《外集》三卷,及《紫微詩話》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七六有傳?!伪局性?,前二十卷以宋乾道間沈度刻《東萊先生詩集》(《四部叢刊》續(xù)編影印本)為底本;二十一至二十三卷以宋慶地多五年黃汝嘉刻江西詩派本《東萊先生詩外集》(簡稱黃本,殘存第十八至二十卷,外集三卷全,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及清蔣光煜藏鈔本《紫微集》較沈本、黃本多出詩六十二首(其來歷不明,中有顯非呂作之詩,因無所歸屬,姑仍予錄入),合編為第二十四卷。
全宋文·卷三七九七
呂本中(一○八四——一一四五),初名大中,字居仁,壽州(治今安徽壽縣)人,公著曾孫,希哲孫,好問子。以公著遺表恩,授承務郎。元符中,主濟陰簿、泰州士曹掾,辟大名府帥司干官。宣和六年,除樞密院編修官。紹興六年,特賜進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權(quán)中書舍人。八年二月,遷中書舍人,三月兼侍講,六月兼權(quán)直學士院。以忤秦檜,提舉太平觀。紹興十五年卒,年六十二。本中上承家學,復從楊時、尹焞等游,為時名儒,學者稱東萊先生。著有《春秋集解》、《師友雜志》、《官箴》、《童蒙訓》、《紫微雜說》及《東萊先生詩集》等傳世。《宋史》卷三七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約1175 【介紹】: 宋福州長樂人,字仲宗,號蘆川老隱,又號真隱山人。徽宗政和、宣和間,以詞名。欽宗靖康元年李綱任親征行營使,為屬官。南渡后恥與秦檜同朝,棄官歸。高宗紹興中因作送胡銓及寄李綱詞,激怒檜,除名。有《歸來集》、《蘆川居士詞》。
全宋詩
張元干(一○九一~一一六一),字仲宗,號真隱山人、蘆川居士,永福(今福建永泰)人。早歲隨父宦游,嘗從徐俯學詩?;兆谡烷g以上舍釋褐。宣和七年(一一二五)為陳留縣丞。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應東京留守兼親征行營使李綱辟,旋與綱同日遭貶。金兵陷汴,避難吳越間。高宗建炎中起為將作監(jiān),撫諭使,隨高宗避兵明州,因事得罪,紹興元年(一一三一)以右朝奉郎致仕。十二年,胡銓上書乞斬秦檜,貶新州編管,元干在福州作《賀新郎》詞壯其行。二十一年,坐作詞事追赴臨安大理寺,削籍除名。三十一年卒,年七十一。元干為宋代著名愛國詞人,詞風豪壯,其子靖裒刻為《蘆川居士詞》二卷傳世。又有《蘆川歸來集》十五卷、附錄一卷,已殘。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增輯為《蘆川歸來集》十卷。事見今人曹濟平《張元干年譜簡編》、王兆鵬《張元干年譜》?!堅稍姡杂坝∏逦臏Y閣《四庫全書·蘆川歸來集》為底本,校以清抄殘本(存六卷,其卷六、七為詩,簡稱殘本,藏北京圖書館),酌校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簡稱排印本)。新輯集外詩附編卷末。
詞學圖錄
張元干(1091-1170) 字仲宗,自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福州人。辛派詞人先驅(qū)。有《蘆川歸來集》、《蘆川詞》。
全宋文·卷四○○五
張元干(一○九一——一一六一),字仲宗,號蘆川老隱,又號真隱山人,福州永福(今福建永福)人。政和中以太學上舍釋褐。靖康初為李綱行營屬官,抗擊金兵。南渡后官至將作少監(jiān)。恥與奸佞同朝,四十一歲遂致仕。紹興中,坐以詞送胡銓,得罪除名。紹興三十一年卒,年七十一。見王兆鵬《張元干年譜》(南京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元干工詩詞,著有《蘆川歸來集》、《蘆川詞》一卷(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6—1204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子充,又字洪道,號省齋居士,晚號平園老叟。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士。授徽州戶曹,累遷監(jiān)察御史。孝宗即位,除起居郎,應詔上十事,皆切時弊。權(quán)給事中,繳駁不避權(quán)幸。后任樞密使,創(chuàng)諸軍點試法。淳熙十四年,拜右丞相,進左丞相。光宗時,封益國公。遭彈劾,出判潭州。寧宗初,以少傅致仕。卒謚文忠。工文詞,有《玉堂類稿》、《玉堂雜記》、《平園集》、《省齋集》等八十一種,后人匯為《益國周文忠公全集》。(⊙ 《攻愧集》卷九四神道碑》
全宋詩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一字洪道,晚年自號平園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鄭州),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祖詵通判廬陵(今江西吉安),因家焉。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士,調(diào)徽州司戶參軍。二十七年,舉博學宏詞科,差充建康府教授。三十年,召為太學錄,累遷編類圣政所詳定官兼權(quán)中書舍人兼權(quán)給事中。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因繳駁龍大淵、曾覿除知閤門事,奉祠。乾道四年(一一六八),起知南劍州。六年,除秘書少監(jiān)兼直學士院。八年,兼權(quán)中書舍人時以事奉祠。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敷文閣待制、侍講,累遷吏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承旨。七年,除參知政事。九年,除知樞密院事。十六年,由左丞相出判潭州。紹熙四年(一一九三),改判隆興府。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以觀文殿大學士、益國公致仕。未幾,為韓侂胄指為偽學罪首。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開禧三年(一二○七),賜謚文忠。生平著書八十一種,有《平園集》二百卷。事見本集卷首年譜,《宋史》卷三九一有傳。 周必大詩,以清黃丕烈校跋并抄補明抄《周益文忠公集》(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宋開禧二年刊本(簡稱宋本,原藏日本靜嘉堂文庫),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底本校者校補及異文甚夥,部分有判斷,不少僅羅列未定。整理時凡異文與宋本相同,文義且無窒礙者,概從宋本。四庫本錯奪衍倒極多,而編次較底本、宋本合理,從四庫本。編為十四卷。
詞學圖錄
周必大(1126-1204) 字子充,一字洪道,自號平園老叟。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學家。紹興二十一年(1151)進士。二十七年舉博學宏詞科。官至左丞相,封益國公,卒謚文忠。與陸游、范成大、楊萬里等交深誼篤。有《益國周文忠公全集》200卷,其中包括《省齋文稿》、《平園續(xù)稿》、《省齋別稿》、《二老堂詩話》等24種。
全宋文·卷五○一四
周必大(一一二六——一二○四),字子充,初字弘道,自號平園老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紹興二十七年進士及第,授徽州司戶參軍。二十七年中博學宏詞科,授建康府學教授。孝宗即位,除起居郎,遷權(quán)中書舍人。權(quán)給事中,繳駁不避權(quán)幸。淳熙五年,除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七年,除參知政事。九年,除知樞密院事。十四年,拜右丞相。十六年,進左丞相,封益國公。紹熙二年,除觀文殿學士,判潭州。慶元元年,以少傅致仕。嘉泰四年卒,年七十九。贈太師,賜謚文忠。著有《周益國文忠公集》二百卷(存)。見周綸《周益國文忠公年譜》(本集卷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6—1193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高宗紹興二十四年進士。累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孝宗初,知處州,修復通濟堰,民得灌溉之利。乾道六年出使金國,不畏強暴,不辱使命。除中書舍人。淳熙五年,拜參知政事,僅兩月,被劾罷,奉祠。后因病,退居故里石湖。卒贈少師,追封崇國公,謚文穆。素有文名,尤工于詩。有《石湖集》、《攬轡錄》、《吳船錄》、《吳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全宋詩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號石湖居士,吳(今江蘇蘇州)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除徽州司戶參軍。三十二年,入監(jiān)太平惠民和劑局。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為編類高宗圣政所兼敕令所檢討官。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累遷著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員外郎,為言者論罷。三年,起知處州。五年,除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兼國史院編修官。六年,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大學士使金。使歸,遷中書舍人,同修國史及實錄院同修撰。七年,知靜江府兼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年召對,權(quán)禮部尚書。五年,拜參知政事,尋罷。七年,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知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一四)。十年,以疾奉祠。十五年,起知福州,未赴。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加資政殿大學士知太平州。四年卒,年六十八。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藝文志》),已佚。今傳《石湖居士詩集》三十四卷,及《吳郡志》、《攬轡錄》、《驂鸞錄》、《桂海虞衡志》、《吳船錄》等。事見《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范公成大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有傳。 范成大詩,以《四部叢刊》影印清康熙顧氏愛汝堂刊本為底本。校以明弘治金蘭館銅活字本(簡稱明本)、康熙黃昌衢藜照樓刻《范石湖詩集》二十卷(簡稱黃本),并酌采清沈欽韓《范石湖詩集注》(簡稱沈注)。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圖錄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人。南宋四大詩人之一。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江蘇)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累官禮部員外郎、靜江知府、資政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工詩詞,以善寫田園詩著稱,與尤袤、楊萬里、陸游合稱“中興四大詩人”(南宋四大家)。有《石湖居士集》等。孝宗淳熙四年(1177)中秋,由四川卸任東回臨安,經(jīng)過武昌時曾數(shù)次登臨黃鵠山南樓,作《水調(diào)歌頭?中秋飲南樓》并載入其所撰《吳船錄》,抒發(fā)歲月蹉跎、壯志難酬的抑郁之情,開登南樓題黃鶴樓詞之先河。并在南樓題詩七律《鄂州南樓》,描繪武昌中秋之夜的迷人景象,表達出對江城的贊美之情。
全宋文·卷四九七五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至能,一字幼元,早號此山居士,后號石湖居士,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調(diào)徽州司戶參軍。隆興二年除樞密院編修官。乾道元年升校書郎、兼國史院編修官、遷著作佐郎。二年除吏部員外郎,罷,主管臺州崇道觀。三年,起知處州。五年,召除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兼國史院編修官。擢起居舍人兼侍講,仍兼實錄院檢討官。六年五月,遷起居郎。使金還,除中書舍人、同修國史。九年,出為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靜江府。淳熙元年,除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四年,以病丐歸。入對,除權(quán)禮部尚書。五年知貢舉,尋兼直學士院,以中大夫參知政事,兼權(quán)修國史日歷。出知婺州、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改帥江東兼行宮留守、知建康府。十年丐閑。十五年起知福州,力辭。紹熙三年,知太平州,旋丐歸。四年薨,年六十八。見《周文忠公集》卷六一《資政殿大學士贈銀青光祿大夫范公神道碑》,《宋史》卷三八六本傳,于北山《范成大年譜》,孔凡禮《范成大年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6—1188 【介紹】: 宋婺州金華人,字與政,號說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進士,為西安主簿。三十年復中博學宏詞科。歷建康府學教授、秘書省正字。上萬言書論時政,孝宗納之,召除著作佐郎,出知信州、臺州。治政理財頗有建樹,為學多與朱熹相左。后為朱熹劾罷。歸而益肆力于學,著述頗豐。有《六經(jīng)解》、《諸史精義》、《帝王經(jīng)世圖譜》、《九經(jīng)發(fā)題》、《陸宣公奏議解》、《天文詳辨》、《地理詳辨》、《愚書》、《說齋文集》等。
全宋詩
唐仲友(一一三六~一一八八),字與政,金華(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士,調(diào)衢州西安簿。三十一年再中弘詞科,通判建康府(《景定建康志》卷二八)。孝宗時上書論時政,召除秘書省著作郎,出知信州。淳熙七年(一一八○)移知臺州,八年擢江西提刑(《嘉定赤城志》卷九),被劾奉祠。十五年卒,年五十三。有《悅齋文集》四十卷等,大多已佚,今存《悅齋文鈔》十卷、補一卷等?!?a target='_blank'>宋元學案》卷六○、《宋史翼》卷一三有傳?!√浦儆言?,以民國永康胡氏夢選樓刊《續(xù)金華叢書》本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卷一五九《說齋小集》(簡稱名賢集)。新輯集外詩編為第二卷。
全宋文·卷五八五六
唐仲友(一一三六——一一八八),字與政,號悅齋,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堯封子。紹興二十一年登進士第,為衢州西安縣主簿。三十年再中宏詞科,通判建康府。上萬言書論時政,召試,除秘書省著作郎。出知信州,淳熙七年移知臺州。擢江西提刑,為朱熹所劾罷,益致力于經(jīng)史學。十五年卒,年五十三。著有《六經(jīng)解》(殘存)、《諸史精義》、《帝王經(jīng)世圖譜》(存)、《孝經(jīng)解》、《九經(jīng)發(fā)題》(存)、《陸宣公奏議解》、《經(jīng)史難答》、《乾道秘府群書新錄》、《天文詳辯》、《地理詳辯》、《魯軍制九問》(存)、《愚書》(存)、《悅齋文集》等。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三六、選舉一一之三二、選舉一二之一四、選舉二○之二一、選舉三一之二二,《宋元學案》卷六○及周學武《唐仲友年譜》(《臺大研究生》第一期)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8—1239 【介紹】: 宋廣州增城人,字正子。光宗紹熙四年進士。歷潯州司法參軍、淮西提刑司檢法官、知新城、通判邕州,俱有治績。擢廣西提點刑獄,獎廉劾貪,罷行利病,風采凜然。寧宗嘉定中,權(quán)發(fā)遣揚州事、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浚濠創(chuàng)砦,選將練兵,金人深入無功。知成都府,為本路安撫使,拊循將士,人心悅服。理宗端平初,授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廣州。二年召除參知政事,三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累上疏言政事之當罷行與人才之當用舍。嘉熙三年以觀文殿大學士奉祠。卒謚清獻。有《崔清獻公集》。
全宋詩
崔與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號菊坡,增城(今屬廣東)人。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進士,授潯州司法參軍。歷淮西提刑司檢法官,知建昌縣,通判邕州,知賓州,提點廣西刑獄。寧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為金部員外郎。七年,知揚州兼淮東安撫使。十二年,召除秘書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quán)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撫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為禮部尚書,不拜,便道還廣。理宗即位,提舉宮觀。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廣州兼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尋拜參知政事、右丞相,皆辭。嘉熙二年(一二三八),提舉洞霄宮。三年,以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卒,年八十二,謚清獻。有集傳世,系后人所編,存詩一卷。事見本集詩文、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獻公行狀》、陳子經(jīng)《續(xù)通鑒綱目》、陳璉《崔清獻公祠堂記》(《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卷一○),《宋史》卷四○六有傳?!〈夼c之詩,以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據(jù)明嘉靖十三年刊本之抄本《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為底本,校以《嶺南遺書·崔清獻公集》(簡稱嶺南本)、《兩宋名賢小集·菊坡集》(簡稱菊坡集)。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粵詩·卷二九
崔與之(一一五八 — 一二三九),字正子,號菊坡,增城人。宋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補太學生。四年登進士。初授潯州司法參軍,調(diào)淮西提刑司檢法官,歷知建昌縣,通判邕州,知賓州,提點廣西刑獄。寧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為金部員外郎。七年,知揚州兼淮東安撫使。十二年,召除秘書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quán)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撫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為禮部尚書,不拜,便道還廣。理宗即位,屢次授官皆辭。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廣州兼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尋拜參知政事、右丞相,皆力辭。嘉熙三年(一二三九),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致仕。卒年八十二。贈太師,謚清獻。有《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乃后人所編,存詩一卷。事見集中所附李肖龍《崔清獻公言行錄》、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獻公行狀》,《宋史》卷四○六有傳。
全宋文·卷六六七八
崔與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一字正之,號菊坡,廣州增城(今廣東增城)人。紹熙四年自太學登進士第。歷知新城,通判邕州,提點廣西刑獄。嘉定七年,知揚州、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修浚城壕,創(chuàng)立五寨,組織忠義民兵抗金。擢秘書少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quán)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撫使,進四川安撫制置使。整飭邊防,安撫將士,金人不敢來犯。蜀人以比張詠、趙抃,稱為「三賢」,立祠祀之。移知潭州、隆興府,辭不就,得奉祠。端平初,起為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廣州。除參知政事,又拜右丞相,皆以老病辭。嘉熙三年卒,年八十二。累封至南海郡公,謚清獻?!?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六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78—1237 【介紹】: 宋邛州蒲江人,字華父,號鶴山。寧宗慶元五年進士。累知嘉定府。史彌遠入相,了翁力辭召命,居白鶴山授徒講學。歷知漢州、眉州,在蜀凡十七年。入為兵部郎中,至權(quán)工部侍郎。遭誣劾降三官,靖州居住。后復職,擢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筑城修武備,興學校。曾上章論十弊,召還,權(quán)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以端明殿學士同僉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后除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官終知福州、福建安撫使。卒謚文靖。有《鶴山集》、《九經(jīng)要義》、《師友雅言》等。
全宋詩
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寧宗慶元五年(一一九九)進士,授簽書劍南西川節(jié)度判官。嘉泰二年(一二○二),召為國子正,次年改武學博士。開禧元年(一二○五),召試學士院,以阻開邊之議忤韓侂胄,改秘書省正字。次年出知嘉定府。史彌遠當國,力辭召命。丁父憂,筑室白鶴山下,開門授徒。起知漢州、眉州。嘉定四年(一二一一)擢潼川路提點刑獄,歷知遂寧、瀘州、潼川府。十五年,召為兵部郎中,累遷秘書監(jiān)、起居舍人。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因言事以首倡異論、朋邪謗國黜靖州居住。紹定五年(一二三二),起為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召權(quán)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以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督視江淮京湖軍馬。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謚文靖。遺稿由其子近思、近愚刊行,傳世有《鶴山先生大全文集》一百九卷。事見本集卷首宋淳祐九年吳淵序、清繆荃孫《魏文靖公年譜》,《宋史》卷四三七有傳?!∥毫宋淘姡浴端牟繀部酚坝∷伍_慶元年刻本為底本(此本有殘缺,據(jù)目錄,卷首即奪《游古白鶴山》、《和薛秘書紱聞鴉韻》、《和虞永康剛簡滄江鶴再誕雛》三詩,但實為傳世諸本之祖)。校以明嘉靖吳鳳高翀刻本(簡稱吳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詞學圖錄
魏了翁(1178-1237) 字華甫。蒲江(今屬四川)人。曾筑室白鶴山下。有《鶴山先生大全文集》、《鶴山詞》。
全宋文·卷七○五三
魏了翁(一一七八——一二三七),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今四川蒲江)人。登慶元五年進士第,授簽書劍南西川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召為國子正,改武學博士。開禧元年,召試學士院,改秘書省正字。明年,遷校書郎,以親老乞外,乃知嘉定府。歷知漢州、眉州。嘉定四年,擢潼川路提刑。八年,兼提舉,遷轉(zhuǎn)運判官。十年,知瀘州,主管潼川路安撫司公事,后知潼川府。十五年召對,進兵部郎中,俄改司封郎中兼國史院編修官,遷太常少卿、秘書監(jiān)、起居舍人。理宗即位,遷起居郎。會論濟王事忤時相,為言者所劾,詔降三官,靖州居住。紹定中復職奉祠,進寶章閣待制、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還朝,權(quán)禮部尚書、兼直學士院。六月之間,論奏二十馀上,皆當時急務。忌者合謀擠之,乃以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督視京湖軍馬。未幾兼江淮督府,改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嘉熙元年,改知福州、福建安撫使。是年以疾卒于官,年六十。詔贈太師,謚文靖,累贈秦國公。了翁窮經(jīng)博古,學術(shù)自成一家。著述甚豐,今存者有《周易要義》、《尚書要義》、《毛詩要義》、《古今考》、《經(jīng)外雜抄》、《鶴山先生大全文集》等。事跡見《宋史》卷四三七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87—1269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初名灼,字潛夫,號后村居士。劉夙孫。寧宗嘉定二年以蔭補將仕郎,為真州錄事參軍、潮州通判。以作《落梅》詩獲罪,不仕二十余年。理宗端平初起歷宗正簿、樞密院編修官、江東提刑等。淳祐六年賜同進士出身,除秘書少監(jiān)兼中書舍人。以劾權(quán)相史嵩之,貶知漳州。景定初遷工部尚書兼侍講,以煥章閣學士致仕。嘗受學于真德秀。反對南宋朝廷茍安妥協(xié)。詩學晚唐,為江湖派詩重要代表。詞風雄放沉厚,多感慨時事。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全宋詩
劉克莊(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初名灼,字潛夫,號后村,莆田(今屬福建)人。寧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以蔭補將仕郎,初仕靖安主簿、真州錄事。后游幕于江浙閩廣等地。十二年監(jiān)南岳廟。十七年知建陽縣。以詠《落梅》詩得禍,閑廢十年。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為帥司參議官,二年除樞密院編修官,兼權(quán)侍右郎官,尋罷。淳祐六年(一二四六),以“文名久著,史學尤精”,賜同進士出身,除秘書少監(jiān),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七年出知漳州。八年遷福建提刑。景定三年(一二六二)權(quán)工部尚書、兼侍讀,旋出知建寧府。五年因目疾以煥章閣學士致仕。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除龍圖閣學士。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定。生前曾自編文集,林希逸作序,繼有后、續(xù)、新三集。后由其季子山甫匯編為《大全集》二百卷。事見宋林希逸《后村先生劉公行狀》、洪天錫《后村先生墓志銘》?!⒖饲f詩,一至十六卷以鐵琴銅劍樓舊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為底本,校以《四部叢刊》影印清賜硯齋《后村先生大全集》(簡稱硯本)、楊氏海源閣舊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簡稱后印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十七至四十八卷以賜硯齋本為底本,校以清馮氏蘆經(jīng)閣舊藏抄本(簡稱馮本)、清盧氏抱經(jīng)樓舊藏抄本(簡稱盧本)、翁同書校清秦氏石研齋抄本(簡稱秦本,凡采用翁氏朱筆校字,簡稱翁校)、清張氏愛日精廬抄本(簡稱張本)。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詞學圖錄
劉克莊(1187-1269) 字潛夫,號后村居士。莆田人。詞風散文化、議論化。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別調(diào)》。
全宋文·卷七四八七
劉克莊(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字潛夫,號后村居士,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父彌正,寧宗朝吏部侍郎??饲f本名灼,嘉定二年以蔭補將仕郎,改名。初授靖安縣主簿,俄丁父憂。服除,注福州右理曹,改差真州錄事參軍。嘉定十七年,改宣教郎知建陽縣,歷潮、吉州通判。端平中,除樞密院編修官、兼權(quán)侍右郎官。立朝正直敢言,為人所忌,出主玉局觀。尋知漳州,改袁州,復為言者劾罷。李宗勉當國,擢江西提舉,改廣東,升轉(zhuǎn)運使。淳祐元年,為言者所劾,罷主崇禧觀。四年,起為江東提舉。六年,召除太府少卿。面對言事,頗切時政,理宗嘉之,即賜同進士出身,除秘書少監(jiān),尋兼崇政殿說書。是年末,兼中書舍人,力沮史嵩之除職致仕之命。事雖施行,仍為御史論劾,以秘閣修撰出為福建提刑。淳祐十年,除秘書監(jiān)。次年入京,兼太常少卿、直學士院,兼崇政殿說書、史館同修撰。同年十月,除起居舍人。復為言者論劾,罷提舉明道宮。景定元年,除秘書監(jiān)、起居郎、兼權(quán)中書舍人,復除兵部侍郎兼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三年,除權(quán)工部尚書,兼侍讀。同年八月,以寶章閣學士知建寧府。五年秋,以煥章閣學士致仕。咸淳五年正月卒,年八十三,謚文定??饲f于詩、文、詞皆工,葉水心至評其詩「當建大將旗鼓」。又嘗受學于真西山,頗得為政之要。唯其文名太盛,故政績多為所掩。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見林希逸所撰《行述》、洪天錫所撰《墓志銘》(分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九四、一九五)及《宋史翼》卷二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01—1257 【介紹】: 宋廣州番禺人,字俊明,號文溪。理宗寶慶二年進士。歷秘書郎、著作郎、直秘閣。淳祐初,累擢龍圖閣待制、吏部侍郎。在職不畏強御,史嵩之、賈似道俱為所劾。卒謚忠簡。有《文溪存稿》、《文溪詞》。
全宋詩
李昴英(一二○一~一二五七),字俊明,號文溪,番禺(今廣東廣州)人。理宗寶慶二年(一二二六)進士,授汀州推官。除廣東經(jīng)撫司主管機宜文字。端平三年(一二三六)召為太學博士。嘉熙二年(一二三八)遷秘書郎兼沂王府教授,出為福建建寧憲倉提舉。丁父憂。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召為右正言兼侍講,以劾史嵩之、趙與■等,罷。十二年,起為江西提刑,兼知贛州。寶祐二年(一二五四)除大宗正卿,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兼翰林侍講學士。三年,因論救御史洪天錫斥宦官董宋臣等專權(quán),與俱貶,遂歸隱五羊文溪。五年卒,年五十七。謚忠簡。遺著由門人李春叟于元至元三十一年(一二九四)編為《文溪存稿》。事見本集卷首李春叟序、清康熙李際明刊本卷首裔孫李殿苞《忠簡先公行狀》,《宋史翼》卷一六有傳。 李昴英詩五卷,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文溪集》為底本。校以《兩宋名賢小集》卷二○四《文溪集》(簡稱名賢集)、明崇禎李振鷺重修《李忠簡公文溪存稿》(簡稱崇禎本)。
全粵詩·卷三八
李昴英(一二○一 — 一二五七),字俊明,號文溪,番禺(今廣東廣州)人。宋理宗寶慶二年(一二二六)進士,授汀州推官。除廣東經(jīng)撫司主管機宜文字。端平三年(一二三六)召為太學博士。嘉熙二年(一二三八)遷秘書郎兼沂王府教授,出為福建建寧憲倉提舉。丁父憂。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召為右正言兼侍講,以劾史嵩之、趙與 等,罷。十二年,起為江西提刑,兼知贛州。寶祐二年(一二五四)除大宗正卿,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兼翰林侍講學士。三年,因論救御史洪天錫斥宦官董宋臣等專權(quán),與俱貶,遂歸隱五羊文溪。五年卒,年五十七。謚忠簡。遺著由門人李春叟于元至元三十一年(一二九四)編為《文溪存稿》。事見本集卷首李春叟序、清康熙李際明刊本卷首裔孫李殿苞《忠簡先公行狀》,《宋史翼》卷一六有傳。
全宋文·卷七九三八
李昴英(一二○一——一二五七),字俊明,號文溪,番禺(今廣東廣州)人。寶慶二年廷對第三,調(diào)汀州推官,累遷兵部郎中、福建提舉。淳祐初除吏部郎官,擢右正言,以直聲聞。十二年除江西提刑、兼知贛州。寶祐二年召為大宗正卿,兼國史編修、實錄院檢討。除兼侍講,進太常卿,擢龍圖閣待制、吏部侍郎。三年丐歸,五年卒,年五十七。謚忠簡。有《文溪集》二十卷,為門人李春叟輯。見李殿苞《忠簡先公行狀》,姚虞《文溪先生傳》(粵十三家集本《文溪集》卷首),《宋史翼》卷一六《李昴英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22—1289 【介紹】: 宋饒州樂平人,字翔仲,號碧梧。理宗淳祐七年進士。遷太學錄。召試館職,試策言強君德、重相權(quán)、收直臣、防近習等,忤董宋臣、丁大全,名重一時。景定中遷起居舍人,極言董宋臣不可再用。度宗咸淳元年,簽書樞密院事兼同提舉編修《武經(jīng)要略》。進同知樞密院事。五年,進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被賈似道視為異己而罷政。晚年自號玩芳病叟。有《碧梧玩芳集》等。
全宋詩
馬廷鸞(一二二二~一二八九)(生年據(jù)本集卷一八《老學道院記》“著雍困敦(戊子,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一二八八)之歲,余年六十有七”推算),字翔仲,晚年號玩芳病叟,饒州樂平(今屬江西)人。端臨父。理宗淳祐七年(一二四七)進士,調(diào)池州教授。開慶元年(一二五九)召為校書郎。景定四年(一二六三)進中書舍人。五年,遷禮部侍郎。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進簽書樞密院事。五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八年,因與賈似道不合,九疏乞罷。九年,為浙東安撫使、知紹興府。十年,辭免,奉祠(《宋史》卷四七《瀛國公本紀》)。至元二十六年卒。著有《玩芳集》、《木心集》(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一○),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成《碧梧玩芳集》二十四卷,今人續(xù)輯《碧梧玩芳詩馀》一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四有傳?!●R廷鸞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參?!对フ聟矔繁荆ê喎Q豫章本)以及《永樂大典》、《詩淵》所收詩。另輯得集外詩編為第四卷。
全宋文·卷八一七七
馬廷鸞(一二二二——一二八九),字翔仲,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人。淳祐七年進士,禮部試第一。官池州教授。歷太學錄、史館???、翰林權(quán)直、秘書少監(jiān)、中書舍人、禮部侍郎,進端明殿學士、樞密使。咸淳八年與左相賈似道不合,九疏乞罷政。晚年家居,建碧梧精舍,自號玩芳病叟,著述自娛。入元,屢召不起,至元二十六年卒,年六十八。廷鸞工文辭,理宗末年,久居兩制,朝廷詔誥多出其手。著有《碧梧玩芳集》(殘存)、《六經(jīng)集傳》、《語孟會編》、《楚辭補記》、《洙泗裔編》、《讀莊筆記》、《張氏祝氏皇極觀物外篇》、《讀史旬編》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四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