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8詞典 3分類詞匯 5
《漢語大詞典》:比類(比類)
整理,按類排比。 清 章學(xué)誠 文史通義·禮教:“然終不免為策括者,以其無心得而但知比類以求備也?!?清 章學(xué)誠 文史通義·禮教:“禮家講求於纂輯比類,大抵於五典六儀之原多未詳析,總緣誤識(shí)以儀為禮耳?!?章炳麟 《〈新方言〉序》:“斯 戴君 轉(zhuǎn)語之所以貴,因以比類,慮得六例?!?謝覺哉 《不惑集·整理材料》:“‘比類’,拿現(xiàn)在話講,是‘調(diào)查研究’,是‘整理材料’?!?br />(1).仿效;效法。禮記·樂記:“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類以成其行?!?孔穎達(dá) 疏:“比謂比擬善類,以成己身之美行?!?span id="0069jrx" class="book">《國語·周語下》:“其后 伯禹 念前之非度,釐改制量,象物天地,比類百則,儀之于民,而度之于羣生?!?韋昭 注:“類,亦象也。”
(2).比照舊例。禮記·月令:“﹝孟秋之月﹞是月也,乃命宰祝循行犧牲,視全具,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類;量大小,視長(zhǎng)短,皆中度。五者備當(dāng),上帝其饗?!?孔穎達(dá) 疏:“已行故事曰比,品物相隨曰類?!?span id="0wjqz5u" class="book">《漢書·文帝紀(jì)》:“它不在此令中者,皆以此令比類從事?!?span id="0akrygl" class="book">《后漢書·范升傳》:“《京氏》既立,《費(fèi)氏》怨望,《左氏春秋》復(fù)以比類,亦希置立?!?br />(3).比方,比喻。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頌贊:“及 三閭 《橘頌》,情采芬芳,比類寓意,又覃及細(xì)物矣。” 唐 蕭穎士 《江有歸舟三章》詩序:“文也者,非云尚形似,牽比類,以局夫儷偶,放於奇靡?!?明 王世貞 《〈何大復(fù)先生集〉序》:“其緣情即象,觸物比類,靡所不遂?!?br />(4).比擬;比較。 唐 方干 《送道人歸舊巖》詩:“若把古今相比類,姓 丁 仙鶴亦如斯?!?宋 王禹偁 《上太保侍中書》:“某因詣上閤,陳所見十事……其五事言內(nèi)修其德,且引 漢文帝 時(shí)事跡以為比類?!?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十年》:“定估比類當(dāng)今時(shí)價(jià),加賤減貴,酌取其中,總計(jì)合稅之錢,折為布帛之?dāng)?shù)?!?br />(5).相類,相似。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號(hào):“繭有絲而繭非絲也,卵有雛而卵非雛也。比類率然,有何疑焉?” 晉 干寶 《〈搜神記〉序》:“ 衛(wèi)朔 失國,二《傳》互其所聞; 呂望 事 周 , 子長(zhǎng) 存其兩説。若此比類,往往有焉?!?/div>
《漢語大詞典》:比類合誼(比類合誼)
連綴、排比同類事物,歸納、綜合其義。 漢 許慎 《〈說文解字〉敘》:“會(huì)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段玉裁 注:“先 鄭 周禮注曰:今人用‘義’,古書用‘誼’。‘誼’者本字,‘義’者叚借字……比合‘人’‘言’之誼,可以見必是‘信’字;比合‘戈’‘止’之誼,可以見必是‘武’字,是會(huì)意也?!币嘧鳌?比類合義 ”。 清 戴震 《原善》卷上:“比類合義,燦然端委畢著矣?!?/div>
《漢語大詞典》:比類合義(比類合義)
見“ 比類合誼 ”。
《漢語大詞典》:比類合誼(比類合誼)
連綴、排比同類事物,歸納、綜合其義。 漢 許慎 《〈說文解字〉敘》:“會(huì)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段玉裁 注:“先 鄭 周禮注曰:今人用‘義’,古書用‘誼’?!x’者本字,‘義’者叚借字……比合‘人’‘言’之誼,可以見必是‘信’字;比合‘戈’‘止’之誼,可以見必是‘武’字,是會(huì)意也?!币嘧鳌?比類合義 ”。 清 戴震 《原善》卷上:“比類合義,燦然端委畢著矣。”
《國語辭典》:丑類(醜類)  拼音:chǒu lèi
1.惡人?!度龂尽>硪?。魏書。武帝志》:「致屆官渡,大殲丑類?!?br />2.以同類的事物相比?!抖Y記。學(xué)記》:「古之學(xué)者,比物丑類?!?/div>
《漢語大詞典》:推類(推類)
猶類推。謂比類而推究。墨子·經(jīng)下:“推類之難,説在﹝名﹞之大小?!?漢 王充 論衡·實(shí)知:“凡圣人見禍福也,亦揆端推類,原始見終。” 宋 蘇軾 《郊祀奏議》:“ 秦 燔詩書,經(jīng)籍散亡,學(xué)者各以意推類而已。”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bǔ)編·呂超墓出土吳郡鄭蔓鏡考》:“唯索縷、采藥、辟兵、卻病之事興作甚多,后世推類,或并以造竟。”
《漢語大詞典》:類見(類見)
(1).古禮名。諸侯死后世子見天子代父受國之禮。禮記·曲禮下:“既葬,見天子,曰類見?!?鄭玄 注:“代父受國。類,猶象也。執(zhí)皮帛,象諸侯之禮見也。其禮亡。” 孔穎達(dá) 疏:“此諸侯世子父死,葬畢而見天子禮也。類,象也,言葬后未執(zhí)玉而執(zhí)皮帛以象諸侯見,故曰類見。”
(2).比類而見。指由一事物由此而推看出類似的其他事物。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聲律:“概舉而推,可以類見?!?/div>
《漢語大詞典》:類敘(類敘)
謂按人或事物的性質(zhì)比類敘事。 清 趙翼 《廿二史札記》卷九:“《貨殖傳》后類敘 樊嘉 、 如氏 、 苴氏 、 王君 、 房豉 、 樊少翁 等。”參見“ 類敘法 ”。
《漢語大詞典》:類敘法(類敘法)
史書比類敘事的方法。即類敘數(shù)人于一傳。始于 班固 漢書,如《鮑宣傳》后歷敘一代清名之士 紀(jì)逡 、 薛方 、 郇城 …… 曹竟 等。其后史書多采用此法敘事。 清 趙翼 《廿二史札記》卷九:“《孝義傳》用類敘法,尤為得法。蓋人各一傳則不勝傳;而不立傳,則竟遺之,故每一傳輒類敘數(shù)人……《齊書》之后,梁書亦有此類敘法?!?/div>
《漢語大詞典》:類敘法(類敘法)
史書比類敘事的方法。即類敘數(shù)人于一傳。始于 班固 漢書,如《鮑宣傳》后歷敘一代清名之士 紀(jì)逡 、 薛方 、 郇城 …… 曹竟 等。其后史書多采用此法敘事。 清 趙翼 《廿二史札記》卷九:“《孝義傳》用類敘法,尤為得法。蓋人各一傳則不勝傳;而不立傳,則竟遺之,故每一傳輒類敘數(shù)人……《齊書》之后,梁書亦有此類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