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就義(就義)  拼音:jiù yì
1.歸向正義。《莊子。列禦寇》:「故其就義若渴者,其去義若熱?!?br />2.為義而死?!端问?。卷四五○。忠義傳五。尹谷傳》:「尹務實,男子也,先我就義矣。」
《漢語大詞典》:講德(講德)
(1).討論、講求仁德。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於是文繹復集,乃始講德?!?唐 張說 《為人作祭弟文》:“每思與爾歸印 東都 ,懸輿故里,揚名講德,居常待終?!?清 方履篯 《鄧漢中〈德政錄〉跋》:“每欲撰講德之論,頌 樊 惠 之渠,自愧小文,莫宣景行。”
(2).講求道德。 宋 劉敞 《右射騶虞賦》:“且夫射也,講德而繹志,序賓而考賢,內可以教士,外可以事天。” 明 趙南星 《明通議大夫兵部右侍郎見泉魏公碑》:“數(shù)公者,多暇相過,登山觀水,講德論文,每聯(lián)鑣出游,望之者若列仙也。”
《漢語大詞典》:耕道
(1).耕作的方法。呂氏春秋·審時:“是以人稼之容足,耨之容耨,據(jù)之容手,此之謂耕道?!?畢沅 校注:“《亢倉子》作‘耨之容耰,耘之容手’?!?br />(2).謂致力于研求道之真諦。 漢 揚雄 《法言·學行》:“耕道而得道,獵德而得德,是穫饗已。”
《國語辭典》:究理  拼音:jiù lǐ
1.探求道理。如:「要探索事情的真相,就必需尋根究理,仔細推敲?!埂度龂尽>砣?。魏書。明帝紀》:「或辭未出而獄以報斷,非所以究理盡情也。」《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二》:「其二十二曰推步盈虛,究理精密,為歷官之最。」
2.真正的道理或原委。如:「凡事說清楚,別讓不明究理的人有所誤會。」
《漢語大詞典》:參求(參求)
(1).參驗尋求。新唐書·歷志三:“經朔雖得其中,而躔離或失其正;若躔離各得其度,而經朔或失其中,則參求累代,必有差矣。”
(2).參禪求道。白蘇齋類集《袁宗道傳》:“而僧 深有 為 龍?zhí)?高足,數(shù)以見性之説啟先生,乃遍閲 大慧 、 中峯 諸録,得參求之訣,久之稍有所豁。”
《漢語大詞典》:化杖
(1).亦作“ 化仗 ”。指古代神話中夸父逐日,其杖化為鄧林的故事。山海經·海外北經:“ 夸父 與日逐走,入日??视蔑嫞嬘?河 、 渭 , 河 、 渭 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明 張煌言 《春暮悵然有作》詩:“記得古人曾化仗,鄧林孤影亦參天。”
(2). 后漢 費長房 遇一仙翁,欲求道?!拔棠藬嘁磺嘀瘢扰c 長房 身齊,使懸之舍后?!奔胰艘娭?,以為 長房 縊死?!按笮◇@號,遂殯葬之。”于是 長房 乃隨仙翁入山修道。辭歸時,仙翁贈一竹杖。“ 長房 乘杖,須臾來歸……家人謂其久死,不信之。 長房 曰:‘往日所葬,但竹杖耳?!税l(fā)冢剖棺,杖猶存焉。”見后漢書·方術傳·費長房。后用 長房 化杖入葬以求仙的故事喻指死亡。 南朝 梁簡文帝 《華陽陶先生墓志銘》:“握留符而惻愴,思化杖而酸辛?!?/div>
《漢語大詞典》:幡剎
寺前所立幡柱。也稱“剎竿”、“剎”。求道的僧侶得一法,每于此建幡昭告遠方。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禍兆:“ 蕭澣 初至 遂州 ,造二幡剎施於寺,設齋慶之。齋畢作樂,忽暴雷霹靂,剎各成數(shù)十片?!?宋 鄭文寶 南唐近事:“ 僎 ( 馮僎 )一夕夢登 崇孝寺 幡剎極高處打‘方響’?!?/div>
《漢語大詞典》:三更棗(三更棗)
“三更早”的隱語。禪宗六祖 惠能 求道于五祖 弘忍 ,一日,五祖潛至碓坊,見 惠能 腰石舂米,乃問:“米熟也未?” 惠能 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蔽遄嬉哉葥繇匀露ァ?惠能 會祖意,三鼓入室,五祖為說《金剛經》,遂傳衣缽,命為六代祖。事見《壇經·行由品》。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原來那詩句兒里包籠著三更棗,簡帖兒里伏著九里山?!?王季思 注引 閔遇五 曰:“六祖 黃梅 園傳法時,五祖與粳米三粒,棗一枚。六祖悟曰:‘師令我三更早來也?!卑矗?黃梅 ,即五祖 弘忍 。 明 汪廷訥 《獅吼記·住錫》:“一從傳得三更棗,何處能容半點塵?!?/div>
《漢語大詞典》:訊道(訊道)
訪道,求道。
分類:訪道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