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4—1021 【介紹】: 宋汾州人,字希阮,號中陵子。太祖開寶八年進士第一。通判河州。太宗遣武德卒潛察遠方事,嗣宗械送京師,太宗怒削其秩。至道中官至淮南轉(zhuǎn)運使、江浙荊湖發(fā)運使。真宗咸平中,以漕運稱職,就拜太常少卿,復(fù)充三司戶部使,改鹽鐵使,建言裁節(jié)冗食。拜御史中丞。歷事三朝,輕險好進,所至以嚴明御下,尤傲狠,務(wù)以丑言凌挫群類,曾深詆參知政事馮拯、知制誥王曾。任樞密副使,與使寇準不協(xié)。官終靜難軍節(jié)度。卒謚景莊。有《中陵子》。
全宋詩
王嗣宗(九四四~一○二一),字希阮,汾州(今山西汾陽)人。太祖開寶八年(九七五)進士。補秦州司寇參軍。歷諸路轉(zhuǎn)運使,累遷御史中丞。真宗大中祥符六(一○一三),授樞密副使。八年,求罷,知許州(《隆平集》卷一○)。以檢校太尉致仕。天禧五年卒,年七十八。謚景莊。有《中陵子》三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七有傳。
全宋文·卷一○四
王嗣宗(九四四——一○二一),字希阮,汾州(治今山西汾陽)人。開寶八年中進士甲科,補秦州司寇參軍。太宗朝屢司漕運,歷河北、京西、河?xùn)|、淮南等路轉(zhuǎn)運使,江浙、荊湖發(fā)運使。真宗咸平四年,為左諫議大夫,知通進、銀臺司,兼門下封駁事,出知并州,兼并代部署,召拜御史中丞。大中祥符六年,任樞密副使、檢校太保,出知許州,移知河南府。天禧初致仕,五年卒,年七十八。著有《中陵子》三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八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1—1014 【介紹】: 宋開封東明人,字損之,一字宗圣。太宗雍熙二年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知彭州。真宗時累官樞密直學(xué)士。敏于吏事,所至有聲。工詩,多與楊億等人唱和。
全宋詩
劉師道(九六一~一○一四),字損之,又字宗圣,開封東明(今河南蘭考)人。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進士,為和州防禦推官。擢知彭州。真宗咸平初徙知潤州,四年(一○○一)為三司度支副使,俄擢權(quán)三司使。后貶忠武軍行軍司馬。景德二年(一○○五)起知復(fù)州,換秀州。大中祥符二年(一○○九)知潭州。七年卒,年五十四。工詩,多與楊億輩酬唱。《宋史》卷三○四有傳。
全宋文·卷一八三
劉師道(九六一——一○一四),字損之,一字宗圣,開封東明(今河南蘭考北)人。雍熙二年登進士,初命和州防禦推官,歷保寧、鎮(zhèn)海二鎮(zhèn)從事,知彭州,為京東轉(zhuǎn)運使。咸平中,知潤州,改淮南轉(zhuǎn)運副使兼發(fā)運使。擢樞密直學(xué)士,掌三班,權(quán)三司使。坐事貶官。景德中,起知復(fù)州、秀州。大中祥符二年知潭州,遷太常少卿。復(fù)加樞密直學(xué)士,換左司郎中。七年卒,年五十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建安人,字公受。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進士。累官殿中丞,出知遂州,以能稱。真宗稱其儒雅循謹,特擢右諫議大夫。歷權(quán)御史中丞、給事中,知河中府、洪州。遷工部侍郎、知池州,分司南京。喜為詩,與曾致堯、晏殊唱和,精于格律。卒年六十九。有《雅正集》。
全宋詩
李虛己,字公受,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進士(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累遷殿中丞,知遂州。入為龍圖閣待制,歷判大理寺,遷右諫議大夫、出知河中府。召權(quán)御史中丞,后進給事中。真宗天禧五年(一○二一),知洪州(《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四)。又知池州,求分司南京,卒,年六十九。有《雅正集》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有傳。今錄詩八首。
全宋文·卷二六七
李虛己,字公受,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太平興國二年進士,歷沈丘縣尉,知城固縣,知遂州。通判洪州,提點荊湖南路刑獄,徙淮南轉(zhuǎn)運副使。遷兵部郎中,為龍圖閣待制,判大理寺。特遷右諫議大夫,出知河中府,召權(quán)御史中丞。進給事中、知洪州。遷尚書工部侍郎,分司南京卒。喜作詩,精于格律,有《雅正集》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3 【介紹】: 宋潤州丹陽人,字安道。真宗大中祥符五年進士。累官殿中丞,為秘閣校理。出知常州,歷淮南轉(zhuǎn)運副使,兼發(fā)運司事,于真、楚、泰州及高郵軍置斗門以利蓄泄灌溉;又增常平倉儲積備荒。召修起居注。西夏起兵,論恢復(fù)民兵,施行于河?xùn)|路,為諸路效仿。進兵部郎中、權(quán)知開封府,馭吏嚴肅。為呂夷簡所忌,出知宣州。上《御戎要略》、《邊防雜事》。官終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永興軍。
全宋詩
吳遵路(九八八~一○四三),字安道,丹陽(今屬江蘇)人。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進士。仁宗天圣中歷知崇、洪、宣州,徙陜西都轉(zhuǎn)運使,遷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永興軍。慶歷三年卒,年五十六(《東都事略》卷一一五)。事見《京口耆舊傳》卷三《吳淑傳》,《宋史》卷四二六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三二九
吳遵路(九八八——一○四三),字安道,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吳淑子。大中祥符五年進士。累官殿中丞,為秘閣校理。上奏忤章獻太后,出知常州。明道中為司封員外郎、權(quán)開封府推官,改三司鹽鐵判官,加直史館,為淮南轉(zhuǎn)運副使。景祐中遷工部郎中,坐失按降知洪州。康定元年除天章閣待制,進兵部郎中、權(quán)知開封府。慶歷初出知宣州,后徙陜西都轉(zhuǎn)運使,遷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永興軍。慶歷三年卒,年五十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六有傳,又見《隆平集》卷一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一三、一一九、一二六、一三一、一三二、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9—1042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守一。真宗天禧三年進士。歷知新喻縣。累官監(jiān)察御史、侍御史,極為仁宗所稱。為廣西安撫使,召還,除三司鹽鐵判官。官終江淮浙荊湖制置發(fā)運副使。
全宋文·卷三九二
蕭定基(九八九——一○四二),字守一,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以天禧三年進士補岳州軍事推官,徙虔州觀察推官。遷大理寺丞,知新淦縣,移監(jiān)成都府市買務(wù),知黎州。累遷太常博士、兼監(jiān)察御史里行。再遷至侍御史,歷江西、廣西、交州轉(zhuǎn)運使。還,除三司鹽鐵判官,江淮浙荊湖制置發(fā)運副使。慶歷二年卒,年五十四。見王安石《蕭公神道碑》(《臨川先生文集》卷八九)。
張若谷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南劍州沙縣人,字德繇。第進士。為巴州軍事推官。以御寇受知于真宗。主廣寧監(jiān),歲余,所鑄贏三十萬緡。歷轉(zhuǎn)運、發(fā)運使,入為三司度支、鹽鐵副使,累遷右諫議大夫、知并州。奏復(fù)市番部馬,從之。仁宗寶元中為樞密直學(xué)士、工部侍郎。知通進銀臺司、應(yīng)天府,改龍圖閣學(xué)士,徙杭州。累官至尚書左丞致仕。所至有循良跡,不激訐取名。
全宋文·卷二八○
張若谷,字德繇,南劍沙縣(今福建沙縣)人。進士及第,為巴州軍事推官,調(diào)全州軍事推官,改大理寺丞、知濛陽縣,監(jiān)廣寧監(jiān),擢知處州。歷江淮制置發(fā)運使、三司度支、鹽鐵副使,知并州、澶州、成德軍、揚州、江寧府,入知審官院,糾察在京刑獄,知通進銀臺司、應(yīng)天府、杭州、洪州,累官至尚書左丞致仕。《宋史》卷二九九有傳。又《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七九原注,謂知處州者或為別一張若谷,存疑俟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4—1069 【介紹】: 宋揚州人,字次公。以蔭為秘書省校書郎。通判河南府,平定駐軍之叛。知和州,審獄明察。歷任益州等路提點刑獄、鹽鐵判官、轉(zhuǎn)運使等。知慶州,鑿井,修道,方便行旅。神宗熙寧元年,河北地震,繕補崩毀城郭倉庾,有功。長于政事,時稱能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6—1089 【介紹】: 宋濮州鄄城人,字公儀。李迪從子。以蔭為將作監(jiān)主簿。累擢知德州,提點開封府界內(nèi)縣鎮(zhèn)及夔路、湖南刑獄。徙湖北轉(zhuǎn)運使,討平彭仕羲之叛。神宗立,以右諫議大夫知慶州,徙瀛州,會大雨地震,啟廩賑給,嚴儆盜竊。遷天章閣待制、知開封府,仕至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鄆州。
全宋文·卷六三九
李肅之(一○○六——一○八九),字公儀,濮州鄄城(今山東鄄城北)人,迪弟子,以迪推恩補官。通判澶州,知德州,提點夔路、湖南刑獄。歷湖北、江東、兩浙、河北諸路轉(zhuǎn)運使,進度支副使、江淮發(fā)運使。神宗時官右諫議大夫、知慶州,徙瀛州、拜天章閣待制、知開封府,出知定州,還,權(quán)三司使,又出知永興軍。元豐元年,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知鄆州。四年致仕。元祐四年卒,年八十四。見蘇頌《龍圖閣直學(xué)士致仕李公墓志銘》(《蘇魏公文集》卷六一),《宋史》卷三○一《李迪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同州馮翊人,后家河南,字垂訓(xùn)。楊希閔子。第進士。歷大理寺丞,出知襄、廬、鄆三州。累遷太常少卿,以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xué)士知河中府,加樞密直學(xué)士知益州,奏罷不便民之務(wù)。入勾當三班院,遷給事中,以龍圖閣學(xué)士知澶州,終同知審官院。
全宋文·卷三二六
楊日嚴,字垂訓(xùn),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進士及第,試秘書省校書郎,遷大理寺丞。景祐中知襄、盧、鄆三州,歷兩浙、京東、益州轉(zhuǎn)運使,江淮制置發(fā)運使,三司戶部、度支、鹽鐵副使。以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xué)士知河中府。慶歷初加樞密直學(xué)士,知益州。遷給事中,以龍圖閣學(xué)士知澶州。召權(quán)知開封府。終知審官院。《宋史》卷三○一有傳。
《國語辭典》:江浙  拼音:jiāng zhè
江蘇與浙江。
《分類字錦》:江浙青白(江浙青白)
見上注
分類:
《國語辭典》:蘇州評彈(蘇州評彈)  拼音:sū zhōu píng tán
一種流行于江浙一帶的曲藝。有說有唱,由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合并而成,故稱為「蘇州評彈」。簡稱為「評彈」。
《國語辭典》:肚腸閣落里邊(肚腸閣落里邊)  拼音:dù cháng gé luò lǐ biān
江浙一帶的方言。閣落,角落之誤。全句指心里?!冻蹩膛陌阁@奇》卷一一:「攪得他家破人亡,害他一人,便是害他一家了。只做自己的官,毫不管別人的苦,我不知他肚腸閣落里邊,也思想積些陰德與兒孫么?」
《國語辭典》:海鹽腔(海鹽腔)  拼音:hǎi yán qiāng
元、明時流行于江浙一帶的戲曲腔調(diào)。多以文人傳奇為劇目,演出時,以鑼、鼓、拍板伴奏。明嘉靖至萬歷年間,極為盛行,與馀姚腔、弋陽腔、昆山腔并稱為明代四大聲腔。
《國語辭典》:藕披  拼音:ǒu pī
江浙人吃藕往往將其斜切成薄片,稱為「藕披」?!?a target='_blank'>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九:「懶龍腰間摸出竹管一個,兩頭削如藕披?!?/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