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20,分2頁顯示  上一頁  1
分類詞匯(續(xù)上)
楞伽經(jīng)
玉華宗
九緣
佛類詞典
法相宗四重出體
法相宗
《國語辭典》:楞伽經(jīng)(楞伽經(jīng))  拼音:léng qié jīng
佛教典籍。法相宗所依的六經(jīng)之一。早期禪宗據(jù)以傳法。共有三種漢譯本:一、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jīng)》,四卷。二、北魏菩提流支譯的《入楞伽經(jīng)》,十卷。三、唐代實(shí)叉難陀譯的《大乘入楞伽經(jīng)》,七卷。是闡述如來藏思想的要籍。
《漢語大詞典》:玉華宗(玉華宗)
佛教法相宗的別名。 唐 玄奘 曾于 玉華宮 譯佛經(jīng),而他又尊宗法相,故稱。參見“ 玉華宮 ”。
《漢語大詞典》:玉華宮(玉華宮)
(1).宮殿名。在 陜西 宜君 之 鳳凰谷 ,建于 唐 貞觀 二十一年, 永徽 二年廢為佛寺。 玄奘法師 曾于此譯經(jīng)。見 宋 王溥 唐會要·玉華宮
(2).指仙境。 宋 蘇舜欽 《中秋松江新橋?qū)υ潞土钪鳌?/span>:“云頭艷艷開金餅,水面沉沉臥綵虹。佛氏解為銀世界,仙家多住玉華宮。”
《漢語大詞典》:九緣(九緣)
佛教法相宗的九種因緣。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名》:“若浮屠所謂九緣:一曰空緣,二曰明緣,三曰根緣,四曰境緣,五曰作意緣,六曰分別依,七曰染凈依,八曰根本依,九曰種子依?!?/div>
法相宗四重出體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護(hù)法,勝子,親光之法相家,凡出諸法之體,有四重,此原為出佛說之教體而分別者,然其他如何之法,亦得通用之。一攝相歸性體,二攝境從識體,三攝假從實(shí)體,四體用別論體。是雖為勝劣之次第。然說明之,則宜逆次而依淺深之次第。一體用別論體。一切之事物,依一往所見。則事體作用各為差別,故即其差別論之而出體,謂為體用別論體。例如舉一管之筆,問筆以何為體,答以筆為毛為竹,即體用別論也。二攝假從實(shí)體。就第一重之出體,更疑其毛與竹為何,即答之為第二重,攝假從實(shí)者,攝假法使歸于實(shí)法,就其實(shí)法而出體也。例如言筆之體為四塵之法,是雖曰毛曰竹,而皆為四塵上所安立之假法,故使其假法歸于四塵之實(shí)體,舉四塵而為其體也。三攝境從識體。又曰攝境從心。于第二重之答更問四塵之體為何,即答之為第三重。攝境從識者,攝一切所緣之境,使歸于能緣之心識,舉其心識而為事物之本所也。何則,以萬法唯識故也。例如言四塵之體是為識。四攝相歸性體。于第三重更疑心是何體,即答之,為第四重。攝相歸性者,攝一切有為之事相,使歸于唯一無為之真性。舉其真性而為實(shí)體也。例如言識之實(shí)性,是為真如。此以真如為一切有為法之所依性故也。此時不宜更問真如以何為體,何則,以真如為真實(shí)之法故也。真實(shí)之法,無所依之法,若更有所依之體,則是假法而非實(shí)法也。故無第五重。見義林章一本,唯識述記一本。
法相宗
【佛學(xué)大辭典】
(流派)八宗之一。為窮明萬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此目取解深密經(jīng)一切法相品之名而立。又依唯識論明萬法唯識之理,故名唯識宗,此目取解深密經(jīng)分別瑜伽品之意。此二者為通稱。更名應(yīng)理圓實(shí)宗,以所詮之理離空有二邊能應(yīng)理,而為圓滿真實(shí)故也。此目取解深密經(jīng)勝義諦相品之意。又名普為乘教宗。以本宗是佛第三時之教,普被五乘之機(jī)故也。此目取解深密經(jīng)無自性相品之意。其中前二名,為約于法相門之稱,次名為約于觀心門之稱,次為約于教相門之稱。我國慈恩寺窺基,大成此宗,故有慈恩宗之名。經(jīng)以解深密經(jīng),論以瑜伽論唯識論等為所依。原在印度,佛滅后一千年中,無著菩薩由阿逾陀國講堂夜夜升兜率天,就彌勒菩薩聽受瑜伽論,晝?nèi)招f之于大眾,瑜伽論百卷是也。其后無著之弟世親,造唯識論,助成其義,彼土名為瑜伽宗。玄奘入西域受之于那蘭陀寺之戒賢,傳于支那弟子慈恩大成之,始有法相宗,慈恩宗之名?!居帧浚ㄐg(shù)語)永明所立三宗之一。(參見:宗)附錄。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大乘八宗之一,因是窮明萬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又因依唯識論,明萬法唯識之理,故又名唯識宗。
【三藏法數(shù)】
謂此宗說一切有漏妄法及無漏凈法,無始時來,各有種子,在阿賴耶識中,遇緣熏習(xí),即各從自性而起,都不關(guān)涉真如。故于色心諸法,而建立種種名相,是名法相宗。(梵語阿賴耶,華言藏識,即第八識也。)
【佛學(xué)大辭典】
(術(shù)語)尊也,主也,要也,自己尊崇主張之要旨也。輔行一之一曰:「宗者,尊也,主也」玄義一上曰:「宗者要也。」此宗有二種,一、成一宗而師資相承者,如印度之小乘二十部及成實(shí)宗之二十一宗,大乘瑜伽中觀之二宗,支那之十三宗,日本之十四宗是也。(參見:宗派)。二、自家以一己之見判諸教之宗旨者。此又有二種,一單于諸教上判定之者,如永明之三宗乃至賢首之十宗是也。一于已成之自他宗而判定之者,如日本弘法之十住心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