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比利時王國(比利時王國)  拼音:bǐ lì shí wáng guó
Kingdom of Belgium
國名。位于歐洲中部偏西,西臨北海。面積三萬零五百二十八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千一百三十萬,首都為布魯塞爾(Brussels),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語言以法語、荷語、德語為主。于西元一八三○年十月四日獨立,國慶日訂于七月二十一日,幣制為Euro。簡稱為「比利時」。
《國語辭典》:赤道幾內(nèi)亞(赤道幾內(nèi)亞)  拼音:chì dào jī nèi yà
Equatorial Guinea
國名。位于非洲中西部。參見「赤道幾內(nèi)亞共和國」條。
《國語辭典》:查德共和國(查德共和國)  拼音:chá dé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Chad
國名。位于非洲中北部。面積一百二十八萬四千平方公里,人口約五百六十八萬。首都為恩加美納(N'Djamena)。境內(nèi)種族繁多,人民宗教信仰有伊斯蘭教、拜物教、天主教。統(tǒng)一語言為法語。原為法國屬地,西元一九六○年八月十一日獨立,并訂該日為國慶日。經(jīng)濟活動以農(nóng)業(yè)為主,主要農(nóng)產(chǎn)有粟、花生、椰棗等;經(jīng)濟作物以棉花為主,為主要輸出品。幣制為CFA Franc。簡稱為「查德」。
《國語辭典》:加彭共和國(加彭共和國)  拼音:jiā péng gòng hé guó
Gabonese Republic
國名。在非洲中西部,西北界赤道幾內(nèi)亞,北界喀麥隆,東南與剛果為鄰,西瀕大西洋。面積二十六萬七千六百六十七平方公里,人口約一百一十七萬。首都為自由市(Libreville)。人民多信仰拜物教、天主教、基督教,官方用語為法語。原為法國殖民地,西元一九六○年八月十七日獨立,因此訂該日為國慶日。幣制為Central Arican CFA Franc。簡稱為「加彭」。
《國語辭典》:赤道幾內(nèi)亞共和國(赤道幾內(nèi)亞共和國)  拼音:chì dào jī nèi yà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Equatorial Guinea
國名。位于非洲中西部,北界喀麥隆,東與南界加彭,西瀕幾內(nèi)亞灣。面積二萬八千平方公里,人口約四十一萬。首都為馬拉博(Malabo)。人民多信仰天主教,主要語言為西班牙語。原為西班牙殖民地,于西元一九六八年獨立,訂十月十二日為國慶日。幣制為CFA Franc。簡稱為「赤道幾內(nèi)亞」。
《國語辭典》:盧安達共和國(盧安達共和國)  拼音:lú ān dá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Rwanda
國名。位于非洲中部,是一個內(nèi)陸國,面積二萬六千三百八十八平方公里,人口約七百二十二萬。首都為吉佳利(Kigali)。人民多信仰天主教、拜物教、基督教等。主要語言為法語、Kinyarwanda 語。原為比利時托管地,于西元一九六二年七月一日獨立,訂該日為國慶日。幣制為Rwanda Franc。簡稱為「盧安達」。
《國語辭典》:柬埔寨民主國(柬埔寨民主國)  拼音:jiǎn pǔ zhài mín zhǔ guó
Democratic Kampuchea
國名。位于亞洲中南半島東南部,面積十八萬一千平方公里,人口約八百四十萬。首都為金邊(Phnom Penh)。語言以高棉語、法語為主,信仰小乘佛教。柬埔寨古稱為「吉蔑」、「高棉」,自西元一世紀Funan王朝至十三世紀最為昌盛,一九五五年三月脫離法國保護,十一月九日正式獨立。一九七六年一月五日,正式改國名為「柬埔寨民主共和國」。一九七八年十二月越南攻入金邊,成立「柬埔寨人民共和國」,但不為聯(lián)合國所承認。幣制為Riel。
《國語辭典》:蒲隆地共和國(蒲隆地共和國)  拼音:pú lóng dì gòng hé guó
Republic of Burundi
國名。位于非洲中部,是一個內(nèi)陸國,面積二萬七千八百三十平方公里,人口約一千一百七十五萬,首都布松布拉(Bujumbura)。使用Kirundi語和法語,信仰拜物教和天主教。西元一九六二年七月一日獨立為君主立憲國家;一九六六年十一月發(fā)生政變推翻王室,改制共和。國慶日訂在七月一日。幣制為Burundi Franc。
《國語辭典》:西利西亞(西利西亞)  拼音:xī lì xī yà
Silesia
地名。位于歐洲中部,西南至西臺德山,南抵貝斯基山脈。西元一一六三年,分為上(北)西利西亞及下(南)西利西亞兩部分。十九世紀時,由于鉛、鋅、鐵、煤的開采制造,成為歐洲主要工業(yè)區(qū)之一。一次大戰(zhàn)后,波蘭保留上西利西亞,德國獲得下西利西亞。一九三九年,德國征服波蘭,取得上西利西亞。一九四五年,德國盡失其地,僅保留盧薩蒂亞。
《國語辭典》:班圖族(班圖族)  拼音:bān tú zú
分布于非洲中南部熱帶雨林區(qū)的民族。膚色黝黑,卷發(fā),體型略為短小。以農(nóng)耕及狩獵為生,常與鄰族匹美人往來貿(mào)易。
《國語辭典》:基爾特(基爾特)  拼音:jī ěr tè
歐洲中世紀時,工匠或商人依據(jù)行業(yè),為了互相幫助、保護,以及壟斷工藝技術(shù)所形成的一種協(xié)會,后來逐漸成為職業(yè)獨占團體,也就是公會,如商人公會、手工業(yè)公會等,此制度于產(chǎn)業(yè)革命后衰落?;鶢柼亟?jīng)常被視為現(xiàn)代同業(yè)公會的前身,其目的與功能包括調(diào)解同行貿(mào)易利益的沖突、議定共同遵守的規(guī)范,以及建立與維護行業(yè)形象?;鶢柼刈h定行規(guī)的公共聚會場所與聚落,也常成為早期大學與城市的雛形,如牛津、佛羅倫斯、倫敦等。為guild的音譯。
《國語辭典》:二田制  拼音:èr tián zhì
歐洲中古時代,農(nóng)人將耕地分為二區(qū),每區(qū)隔年耕種,以休養(yǎng)地力的農(nóng)耕制度。
《國語辭典》:易北河  拼音:yì běi hé
Elbe River
河川名。位于歐洲中部,發(fā)源于捷克的波希米亞,流經(jīng)德國,注入北海,全長一千一百五十八公里,在德國境內(nèi)的河段有航運之利。
《國語辭典》:盧安達(盧安達)  拼音:lú ān dá
Rwandan
國名。位于非洲中部的內(nèi)陸國。參見「盧安達共和國」條。
《國語辭典》:蒲隆地  拼音:pú lóng dì
Burundi
國名。位于非洲中部。參見「蒲隆地共和國」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