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涌升流(涌升流)  拼音:yǒng shēng liú
海水由深處向表面流動,該處海面水溫較四周為低。
《國語辭典》:持蠡測海(持蠡測海)  拼音:chí lí cè hǎi
蠡,古代舀水用具。持蠡測海指用瓢來測量海水。比喻見識淺陋?!稘h書。卷六五。東方朔傳》:「語曰:『以筦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fā)其音聲哉!」
《國語辭典》:鋁鎂齊(鋁鎂齊)  拼音:lǚ měi jì
一種由鋁和鎂所合成的鋁合金。對于海水的耐蝕性高于其他合金,但鑄造比較困難。
《國語辭典》:金黃藻(金黃藻)  拼音:jīn huáng zǎo
植物名。海水、淡水及濕泥中常見的一群藻類,為構成海洋中浮游生物的重要部分。單細胞或呈疏松排列的群體。細胞內有明顯的核、液泡及色素體,含大量葉綠素及胡蘿卜素,呈深金黃色或黃褐色,大部分具有矽質的壁,體呈輻射對稱或兩側對稱,細胞壁狀如由上、下二殼嵌合而成,含有多量矽化物,并呈現(xiàn)各種微細花紋。
《國語辭典》:金目鱸(金目鱸)  拼音:jīn mù lú
一種食用魚??稍诘蚝K叙B(yǎng)殖,以海水養(yǎng)殖者肉質較佳。一般以吳郭魚或雜魚為餌料喂食之。臺灣地區(qū)金目鱸養(yǎng)殖業(yè)以臺中、嘉義、屏東及花蓮最為發(fā)達。
《國語辭典》:咸水魚(咸水魚)  拼音:xián shuǐ yú
棲于海水中的魚類。
《國語辭典》:淺海波(淺海波)  拼音:qiǎn hǎi bō
指波長大于或等于海水深度一半的波。此時水粒子的運動會受海底影響,運動軌跡呈橢圓形。也稱為「淺水波」。
《國語辭典》:太陰潮(太陰潮)  拼音:tài yīn cháo
海水受月球引力所產生的潮汐現(xiàn)象。
《漢語大詞典》:高潮線
漲潮至高潮時,海水水面與海岸陸地相接的界線。不同時間的高潮線并不完全一致,通過測定和計算,可得出平均高潮線。
《漢語大詞典》:防銹漆
可保護金屬表面免受大氣、海水等的化學或電化學腐蝕的涂料??煞譃槲锢硇院突瘜W性防銹漆兩大類。前者靠顏料和漆料的適當配合,形成致密的漆膜以阻止腐蝕性物質的侵入,如鐵紅、鋁粉、石墨防銹漆等;后者靠防銹顏料的化學抑銹作用,如紅丹、鋅黃防銹漆等。用于橋梁、船舶、管道等金屬的防銹。
《漢語大詞典》:海岸帶
海水對陸地作用的地帶。包括海岸、潮間帶(平均低潮線和平均高潮線之間)、水下岸坡(平均低潮線以外的淺海地帶)等三個部分。
《國語辭典》:海枯石爛(??菔癄€)  拼音:hǎi kū shí làn
海水枯乾,石頭風化粉碎。形容經歷時間長久。后多用以表示意志堅定,永久不變的盟誓之詞?!度龂萘x》第四七回:「汝要說我降,除非??菔癄€!」也作「石爛海枯」。
《漢語大詞典》:海況
①指海區(qū)的溫度、海水成分、浮游生物組成等情況。②指海面在風的作用下波動的情況,根據波浪的大小有無,分為0—9共10級。見‘海況表’。
《漢語大詞典》:海水聲道
海洋中易于聲傳播的水層。由于海水中溫度、鹽度的分布不均,再加上壓力作用,造成聲速分布不均而形成。人們以此建立海洋水聲系統(tǒng),進行水下通信,接收遇險船舶求救信號,記錄海底地震和火山爆發(fā)的時間和地點,軍事上用以建立海上警戒、反潛、防潛作戰(zhàn)系統(tǒng)等。
《漢語大詞典》:海水聲速
聲波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其大小與海水的溫度、鹽度和海水所受壓力(或深度)等有關。約為1500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