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30—1518 【介紹】: 明福建莆田人,字梁石,號翠渠。成化五年進士。任廣德知州,以有善政,賜敕旌異。弘治初歷四川參政、右布政使。始與陳獻章友,而不以獻章主靜之說為然,謂學當以居敬為主,敬則心存,然后可以窮理。有《書纂》、《翠渠類稿》。
明詩紀事·丙簽·卷六
瑛字梁石,莆田人。成化己丑進士,授廣德知州。遷禮部郎中,出為撫州知府,改鎮(zhèn)遠,歷四川參政,擢布政使。有《翠渠摘稿》七卷。 《莆陽文獻》:梁石文章渾深雅健,有根底;詩格調(diào)高古;書初學晦翁,變?yōu)槠鎰拧?田按:梁石與陳白沙講學旨趣不合,晚與黃未軒修《興化府志》,持議亦抵牾,自號莆陽拗史。詩擬古音節(jié)極合,律絕亦饒風趣。
維基
周瑛(1430年—1518年),字梁石,自號蒙中子、白賁道人,晚號翠渠。福建莆田人。宣德五年(1430年)出生。早年隨朱煜、葉巒學習,后從吳時耕學習。景泰癸酉(1453年)鄉(xiāng)試,主司聶大年甚重之,置第二,后屢試不中。成化五年(1469年)成進士,成化七年(1471年),知廣德直隸州(今屬安徽),有善政,“為其州多溺女”,作《戒殺女歌》,朝廷賜敕旌異。歷官南京禮部郎中、撫州(今屬江西)知府。弘治初年,吏部王恕起為四川參政,后為四川右布政使。弘治十三年(1500年)致仕。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卒。
石渠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石渠(1438年—?),字翰卿,直隸淮安府清河縣人。同進士出身。成化元年(1465年)舉乙酉科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三十三名。成化二年(1466年)聯(lián)捷丙戌科會試第三百三十五名,殿試登進士第二甲第十一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54—1514 【介紹】: 明福建莆田人,字子居,號三渠。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弘治中官戶部郎中。陜西進古璽,疏斥其偽。正德初劉瑾以贗銀事坐尚書韓文罪,仁并謫鈞州同知,后遷南京兵部員外郎,謹誅,累遷浙江右布政使。
維基
陳仁(1454年—?),字子居,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成化十九年(1483年)癸卯科福建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丁未科二甲三十五名進士。授戶部主事,弘治十五年(1501年)升員外郎,十七年官至戶部郎中。正德年間,因贗銀案而連坐韓文罪,一并被謫。劉瑾罪誅后,正德五年(1510年)十一月起升浙江按察司副使,七年八月升右參政,累官至浙江右布政使。

人物簡介

維基
謝朝宣(1464年—?),字汝為,號我舫,又號龍渠,陜西西安左衛(wèi)籍直隸臨淮縣人。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陜西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弘治六年(1493年)中式癸丑科二甲第二名進士。初授試監(jiān)察御史,七年十二月實授四川道御史,十二年巡按云南,次年丁憂歸。十五年七月服闋,復除山西道御史,十七年巡按山西。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升浙江按察司副使,因得罪權宦謫為黃州府同知,四年冬十月升浙江按察司僉事,五年九月升四川副使,七年七月升本省按察使,九年正月考察,以不謹冠帶閑住。著有《無逸賦》一卷、《龍渠文稿》八卷、《險賦》一卷、《詩話》一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54 【介紹】: 明浙江黃巖人,字存納。弘治十五年進士。授太常博士。正德時選工科給事中,以救彭澤忤王瓊,調(diào)惠州推官。嘉靖中累官南京右都御史。入朝謁內(nèi)閣夏言,言倨甚,大臣多隅坐,爌獨正坐。御史潘壯坐大獄,力白壯罪至忤旨。
維基
王爌(1472年—1554年),字存納,號南渠,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臺州府黃巖縣(今浙江省黃巖市)人。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十九名舉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式壬戌科三甲第一百四十三名進士。除太常寺博士。正德年間,累遷刑科都給事中。武定侯郭勛鎮(zhèn)守兩廣時,行事乖謬。武宗下詔命其自陳,郭勛強辨,王爌等人反駁。都察院覆奏后,不采用王爌之言,王爌一并彈劾都御史彭澤,武宗因此責怪彭澤而不在追問郭勛。御史林有年因直言下獄,浙江僉事韓邦奇忤逆中官而被逮,王爌皆論救他們。武宗抵達大同后久而不返,王爌力請回鑾。又與工科石天柱論救彭澤,而忤逆王瓊,王爌遂被王瓊報復,降為惠州府推官。明世宗即位后,恢復都給事中職位。隨后改為太仆寺少卿,改太常寺少卿。嘉靖三年(1524年),升任應天府府尹。四年后,升南京刑部右侍郎,以母老歸養(yǎng)。家居十年,再起原職,擢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因謝病歸鄉(xiāng)。卒贈工部尚書。
藍渠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福建莆田人,字志張。正德十二年進士。官南京兵部郎中,初知隨州,清刑獄,裁冗費,多有惠政,居七年,調(diào)欽州,當?shù)孛窭L其像而祀之。
維基
藍渠(1477年—?),字志張,號懼齋,福建興化衛(wèi)軍籍。福建鄉(xiāng)試第十七名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式丁丑科會試第二百五十三名,登第二甲第二十九名進士。禮部觀政,授隨州知州,調(diào)欽州,升南京兵部員外郎,遷刑部郎中,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78—1541 【介紹】: 明河南安陽人,字子鐘,一字仲鳧。崔升子。弘治十八年進士。正德時,歷官翰林侍讀,引疾歸。作后渠書屋,讀書講學其中,斥王守仁“良知”說為霸儒。學者稱后渠先生。嘉靖初,擢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官至南京禮部右侍郎。卒謚文敏。有《讀易余言》、《彰德府志》、《洹詞》、《晦庵文鈔》、《文苑春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鐘,安陽人。弘治乙丑進士,累官南禮部侍郎贈尚書有洹詞
明詩紀事·丁簽·卷十三
銑字子鐘,安陽人。弘治乙丑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以忤劉瑾改南吏部主事。瑾誅,復故官,歷侍讀,進南祭酒,以劾張璁、桂萼失帝旨,令致仕。用薦起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擢南禮部侍郎。贈禮部尚書,謚文敏。有《洹詞》十二卷。 (《四庫總目》:銑力排王守仁之學,謂其不當舍良能而談良知,故持論行己,一歸篤實。其爭大禮劾張驄、桂萼,風節(jié)表表,亦不傀共言。所作《政議》十篇,準今酌古,無儒生迂闊之習。他若《漫記》十條,可以補宋史之未備,《誠傅》兩則,可以靖明代之浮言,而岳飛論一篇稱飛之宜奉詔,尤識大體。蓋不以文章著,而文章自可傳也。第十一卷中有嚴嵩《鈐山堂集序》,似涉南園作記之疑,然嵩集載此序,題「嘉靖己亥」,據(jù)明史嵩傳是時方為禮部尚書,未操國柄,尚無由預識其奸,是猶司馬光之于王安石,非陸游之于韓托胄矣。 田按:文敏講學尊朱抑陸,與陽明宗旨不合。其論明以來詩文源流云:「洪武文臣皆元材也,永樂而后乃可得而稱數(shù)。方天臺辭若蘇氏,言必周、孔,大哉志乎!東里入閣司文既專且久,詩法唐,文法歐,依之者效之。弘治中南城羅圯,思振頹靡,獨師韓文,其艱思奇句,偉哉!武功康海好馬遷之史,入對大廷,文制古辯,元老宿儒見而驚服。其時北郡李夢陽,申陽何景明協(xié)表師法,曰漢無騷,唐無斌,宋無詩,二子抗節(jié)遐舉,故能成章,李之雄厚,何之逸爽,學者尊如李、杜焉?!刮┯谖餮脑积X及,凱非不滿其相業(yè)乎?其序羅景鳴集云:「往西涯公處劉瑾、張永之際,不可言臣節(jié)矣?!故炕萜渌?,猶曲貸而與之,幾亡是非之心,而龠州藝苑卮盲乃侈談火城行觴之遇,何哉?)
維基
崔銑(1478年—1541年),字子鐘,又字仲鳧,初號后渠,又號相臺、洹野,改號少石,河南安陽縣(今河南安陽市)人。明朝理學家、政治人物。崔升之子。河南鄉(xiāng)試第九名舉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會試第三名,二甲第一名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參修《孝宗實錄》,與同僚拜見權閹劉瑾,徑自長揖不拜,因而得罪劉瑾,出為南京吏部主事。劉瑾倒臺后,召復原官,充經(jīng)筵講官,晉侍讀。引疾歸里,作后渠書屋,在其中讀書講學。世宗即位,擢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嘉靖三年(1524年),張璁、桂萼等因在“大禮議”中諂附世宗,驟然顯貴。崔銑恥與同列,上疏求去,并上疏彈劾張璁等,觸怒世宗,被免官。后起為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擢南京禮部右侍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卒,朝廷賜祭葬,謚文敏。《明史·儒林》有傳。
胡諧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山西安邑人,號東渠。正德間舉人。授慶都知縣,歷平?jīng)?、溫州同知,官至云南參議。所至不畏強權,清廉有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83—1543 【介紹】: 明蘇州府昆山人,字子才。祖先本姓李。居蘇州葑門莊渠,因自號莊渠。弘治十八年進士。歷南京刑部郎中,治事直行己意,不為守備太監(jiān)劉瑯所屈。改兵部郎中,移疾歸。嘉靖初起為廣東提學副使,官至太常寺卿,尋致仕。卒謚恭簡。私淑胡居仁主敬之學,主張理氣合一,而貫通諸儒之說,別擇尤精。有《大學指歸》、《六書精蘊》等。
維基
魏校(1483年—1543年),本姓李,字子才,一字子材,號莊渠,直隸昆山縣(今江蘇昆山市)人。歸有光之師。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科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聯(lián)捷乙丑科殿會試第七,殿試二甲第九名進士。正德初擔任南京刑部主事,后來升任為員外郎、郎中。為免劉瑾逼害,轉為兵部職方郎,不久就因丁憂返回。嘉靖初起家為廣東提學副使,丁父憂歸。服闋,補江西兵備副使,改督河南學政,三月后轉任大理寺少卿,明年轉國子監(jiān)祭酒,充經(jīng)筵日講。改太常寺少卿添注,八年,擔任太常寺卿、提督四夷館,次年致仕歸鄉(xiāng)。二十二年卒,贈禮部右侍郎,謚曰恭簡。與胡世寧、李承勛、余祐善等人并稱“南都四君子”。

人物簡介

維基
劉渠(1485年—?),字清甫,湖廣安陸衛(wèi)(今湖北省鐘祥市)人,軍籍。湖廣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登辛巳科進士。累官工部虞衡司郎中,嘉靖十六年(1537年)十二月升太仆寺少卿,二十年七月升右僉都御史、巡撫云南,二十三年二月升右副都御史、巡撫貴州,二十四年改應天巡撫,改總督南京糧儲都御史,二十五年二月被南京給事中萬虞愷劾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87—1547 【介紹】: 明山東武城人。正德六年進士。請補學職,得應天府教授。累官為吏部主事。方獻夫薦其學行,歷國子祭酒,甚受諸生擁戴。官終吏部右侍郎。有《易詩書大學億》。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純甫,武城人。正德辛未進士,改庶吉士歷官吏部右侍郎贈禮部尚書謚文定有順渠文錄
維基
王道(1487年—1547年),字純甫,號順渠,山東武城縣人,軍籍,心學家。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科山東鄉(xiāng)試第四十七名,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進士。為王守仁門生。王道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山東盜賊數(shù)起,王道欲攜家人去南方避居,申請調(diào)南方為官,后獲準,改任應天府儒學教授。改南京禮部主事,改吏部驗封司主事,前后在吏部十年。以大學士方獻夫推薦,擢春坊左諭德,堅辭獲準,以病歸。一年后,起為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不久又以病乞歸獲準,家居十三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起為南京太常寺卿,尚未履任,又遷南京戶部侍郎,隨即改禮部侍郎。官至吏部右侍郎,卒于任。贈禮部尚書,謚文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四川漢州人,字以順,號蓼渠。嘉靖五年進士,授行人,遷工科給事中。五個月間,兩以直言得罪,久之謫縣丞,終鞏昌知府。
楊逢春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98—1553 【介紹】: 明福建同安人,字仁甫,號西渠。嘉靖八年進士,授知昆山縣,為政務寬民,手定民受賦輕重,斷獄必張榜示民,使胥吏不能干政。擢南京道御史。歷遷四川按察司僉事,擢湖南參議,升云南按察副使,未之任卒。
維基
楊逢春(1498年—1553年),字仁甫,號西渠,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人,匠籍,明朝官員。嘉靖四年(1525年)福建鄉(xiāng)試第十七名舉人,八年(1529年)己丑科三甲八十三名進士。授直隸昆山縣知縣,擢南京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出為廣東、四川按察司僉事,擢湖廣參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云南副使,未赴任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北直隸大名府人,字文直,號沱村。嘉靖十一年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巡按湖廣。以論守陵太監(jiān)驕橫忤旨。旋與楊繼盛同官,每以國事相勉。倭寇猖獗時,條陳江防六事,建瓜洲城。后倭至,以有城得無患。有《沱村集》。
維基
史褒善(1499年—1562年),字文直,號南渠,直隸大名府開州(今河南省濮陽縣)人,官至大理寺卿。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一百三十一名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巡按湖廣,有平麻陽盜功。以論守陵珰驕橫忤旨,降職為滁州判官。不久,升國子監(jiān)博士。調(diào)南京任吏部主事,升郎中,期間與楊繼盛同官,每日商議國事。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遷江西按察使司副使,歷官浙江參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倭寇猖獗,史褒善以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奏設沿山守備,又條陳江防六事,切中機宜,建瓜州城,倭寇至,生民得以保全。以大理寺卿休致。有《沱村集》。

人物簡介

維基
王用賓(1501年—1579年),字允興,號三渠,陜西西安府咸寧縣人,軍籍,官至禮部尚書。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科陜西鄉(xiāng)試第五十五名舉人,十六年(1521年)中式辛巳科會試第二百二十七名,二甲第一百六名進士。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二十年(1541年)任右春坊右諭德、經(jīng)筵講官、兼修國史、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二十六年八月被勒令致仕。二十八年十一月起復原職,二十九年三月升禮部右侍郎,五月升禮部左侍郎,丁憂歸。三十二年五月服闋,復除吏部左侍郎,三十三年三月升禮部尚書,十一月加太子少保兼翰林院學士。以勘吏部尚書李默被工部尚書趙文華誣奏事忤旨,三十五年四月改任南京吏部尚書,四十五年三月加太子太保,十一月以疾致仕,萬歷七年(1579年)七月卒于家,八年二月賜祭葬,三十六年補謚,三十七年五月贈少保。著有《王三渠集》十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