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16詞典 2分類詞匯 14
《國語辭典》:激憤(激憤)  拼音:jī fèn
1.激勵奮發(fā)?!犊鬃蛹艺Z。卷五。困誓》:「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庸知其非激憤厲志之始,于是乎在?!埂逗鬂h書。卷七。孝桓帝紀(jì)》:「賴宗廟之靈,及中常侍單超、徐璜、具瑗、左悹、唐衡、尚書令尹勛等激憤建策,內(nèi)外協(xié)同,漏刻之間,桀逆梟夷?!?br />2.形容情緒激動?!度龂?。卷四○。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李嚴(yán)》:「平聞亮卒,發(fā)病死。平常冀亮當(dāng)自補復(fù),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憤也?!?br />3.激動氣憤。如:「抗議民眾群情激憤?!?/div>
《國語辭典》:群情激憤(群情激憤)  拼音:qún qíng jī fèn
形容群眾的情緒激動憤慨。如:「當(dāng)年日本竄改歷史的事情傳開來,海內(nèi)外中國人莫不群情激憤,同聲譴責(zé)。」
《漢語大詞典》:憤厲(憤厲)
激憤。 北齊 劉晝 新論·辨樂:“此皆淫佚悽愴、憤厲哀思之聲?!?南朝 陳 徐陵 《在北齊與楊仆射書》:“ 侯景 兇逆,殲我國家,天下含靈,人懷憤厲?!?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四:“ 太白 謂 子美 詩苦,然卻沉鬱,緣其性褊躁婞直,而多憂愁憤厲之氣?!?清 黃翼圣 《寇警雜詩》:“殘毒既已酷,憤厲勿矯矯?!?/div>
分類:激憤
《國語辭典》:激楚  拼音:jī chǔ
1.形容聲音激昂凄切?!冻o。宋玉。招魂》:「宮庭震驚,發(fā)激楚些?!?br />2.激動悲苦。《明史。卷二一三。張居正傳》:「事聞,時行等與六卿大臣合疏,請少緩之;刑部尚書潘季馴疏尤激楚?!埂读凝S志異。卷六。細(xì)侯》:「既聞細(xì)侯已嫁,心甚激楚?!?/div>
《漢語大詞典》:奮厲(奮厲)
(1).激勵;振奮。后漢書·第五倫傳:“有賊,輒奮厲其眾,引彊持滿以拒之?!?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晉書·茍晞傳》:“自奉明詔,三軍奮厲,卷甲長驅(qū),次于 倉垣 ?!?宋 曾鞏 《都官員外郎胥君墓志銘》:“君少孤,能自奮厲,力學(xué)問,工為文章?!?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奮厲朝氣,內(nèi)量資望,外審時勢?!?br />(2).激憤貌。隋書·房陵王勇傳:“太子奉詔,乃作色奮厲,骨肉飛騰?!?/div>
《漢語大詞典》:奮髯(奮髯)
抖動胡須。激憤或激昂貌。漢書·朱博傳:“ 齊郡 舒緩養(yǎng)名, 博 新視事,右曹掾史皆移病臥…… 博 奮髯抵幾曰:‘觀 齊 兒欲以此為俗邪!’” 唐 王維 《為畫人謝賜表》:“裂眥奮髯,髮衝鶡冠?!?宋 蘇軾 《京師哭任遵圣》詩:“奮髯走猾吏,嚼齒對姦將。” 清 魏源 《陜西按察使贈布政使嚴(yán)公神道碑銘》:“及其馳騁上下,奮髯哆頤,沙聚數(shù)千里,龜灼數(shù)百世?!?/div>
《漢語大詞典》:憤氣(憤氣)
(1).怒氣;激憤不平之氣。 漢 徐干 中論·慎所從:“有一 范增 既不能用,又從而疑之,至令憤氣傷心,疽發(fā)而死?!?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韋莊奏請追贈不及第人近代者》:“但恐憤氣未銷,上衝穹昊,伏乞宣賜中書門下,追贈進(jìn)士及第,各贈補闕、拾遺,見存明代?!?明 陳子龍 《出自薊北門行》:“少年下馬聽,憤氣橫戈矛。會當(dāng)報國恥,豈必懷封侯?!?郭沫若 《水平線下·湖心亭》:“我憤氣沖沖地先跑下樓去了,她在樓上搶著辯駁?!?br />(2).悲愴之情。 晉 趙至 《與嵇茂齊書》:“顧影中原,憤氣云踴;哀物悼世,激情風(fēng)烈?!?br />(3).氣憤。 丁玲 《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二一:“ 殿財 看見他心愛的女人死了,憤氣不過,唆使了那女人娘家和他打官司。”
《國語辭典》:踏地  拼音:tà dì
蹬腳。感情激動時的動作。《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七。燕子賦一》:「言語未定,燕子即回,踏地叫喚,雀兒出來,不問好惡,拔拳即差?!?/div>
《國語辭典》:氣憤(氣憤)  拼音:qì fèn
生氣憤怒。《三國演義》第七九回:「于禁見此畫像,又羞又惱,氣憤成病,不久而死。」《文明小史》第三七回:「為什么要借外兵來殺中國人,氣憤不過,所以要放槍打死了你?!?/div>
《漢語大詞典》:激衷
(1).激憤的情懷。 宋 岳珂 《桯史·吳畏齋謝贄啟》:“敢忘末學(xué)之激衷,試請丈人之靜聽?!?br />(2).內(nèi)心激動。 明 張居正 《論大政》:“意藹情深,讀之使人激衷次骨,感悵無已?!?/div>
《漢語大詞典》:猬張(蝟張)
(1).猬毛豎起。喻因恐懼而毛發(fā)豎起。
(2).猬毛豎起。喻因激憤而須發(fā)豎起。 清 嚴(yán)有禧 《漱華隨筆·吳仲纓》:“鼎革后,每談往事,輒鬚髯蝟張,聲淚俱下。”
《漢語大詞典》:憤爭(憤爭)
激憤相爭。 清 黃六鴻 《?;萑珪ば堂た傉摗?/span>:“然當(dāng)之今日,剽掠攻擊,毆奪憤爭,所在皆是?!?/div>
分類:激憤相爭
《漢語大詞典》:死憤(死憤)
激憤敢死。六韜·練士:“有死將之人子弟,欲為其將報仇者,聚為一卒,名曰死憤之士?!?/div>
分類:激憤敢死
《漢語大詞典》:丹憤(丹憤)
出于忠誠的激憤。 唐 袁高 《茶山詩》:“茫茫滄海間,丹憤何由申?!?/div>
分類:忠誠激憤
《國語辭典》:血債血還(血債血還)  拼音:xiě zhài xiě huán
表示務(wù)必報仇雪恨的激憤語。如:「因為受『血債血還』的觀念所影響,今日中東半島世界仍難獲得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