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佛源】「無明」即癡味,無慧,昧于事理,系從梵語Avldya意譯而來的。隋·慧遠《
大乘義章》卷四:「言無明者,癡暗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無明」居「十二因緣」之首,謂由「無明」不覺,造種種業(yè),結識入胎,是生死輪回的根本?!独銍澜洝肪硭恼f:「貪愛名為母,無明則為父?!苟呦嗪希彤a生出生命。南朝齊·蕭子良《凈住子凈行法門》說:「將恐煩惱熾火,無由而滅;無明重暗,開了未期。」經中對「無明」有各種詳盡的分析。修行佛法的歸宿成佛,也就是要徹底破除無明。無明包括貪欲和嗔怒等。在俗文學中,亦作無明火,無明業(yè)火,一般指怒火。如《
劉知遠諸宮調》第十一:「平白以無明火,不改從前窮性氣。」元·佚名《昊天塔》第四折:「這廝待放蒙掙,早撥起咱無明火不鄧鄧?!埂端疂G傳》第三回:「心頭那一把無明業(yè)火,焰騰騰的按納不住?!挂仓肛澯?,欲火。如元·楊景賢《劉行首》第三折:「怎管的閑花風月自冤業(yè),無明火未斷絕,又生出閑枝節(jié)?!梗ɡ蠲鳈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