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董行父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二七
董行父,天禧中為大理寺丞。見《宋會要輯稿》運歷一之二,《宋史》卷七○《律歷志》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興仁府濟陰人,字儀父。李濤孫。真宗咸平五年進士。歷官監(jiān)察御史、右諫議大夫、翰林侍讀學士,終戶部侍郎。卒年七十。性醇易,好飲酒。言談不及勢力,時稱長者,然吏事非所長。有《冠鳳集》。
全宋文·卷二七八
李仲容,字儀父,濟陰(今山東曹縣西北)人。咸平五年進士,除大理評事、知三原縣。累擢監(jiān)察御史,詔試中書,擢左司諫、直史館。天圣中,以起居郎為知制誥,累遷右諫議大夫、集賢院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兼龍圖閣學士。官至戶部侍郎,卒年七十。自集制草為《冠鳳集》十二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二《李濤傳》有附傳。
林概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福州福清人,字端父。仁宗景祐元年進士。知長興縣,出俸粟勸富人賑饑民。遷知連州,上封事請行唐府兵之法。徙淮安軍,奏罷程琳嘗禁蜀人不得自為渠堰之制。又請罷川峽漕,發(fā)常平粟貸民租,除商旅之禁。官至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有《史論》、《辨國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8—1049 【介紹】: 宋綿州鹽泉人,字子美,號滄浪翁。蘇舜元弟。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少有大志,當天圣中,學者為文多病偶對,獨其與穆修好為古文歌詩,一時豪杰多從之游。初以父蔭補官,累遷大理評事。慶歷中,范仲淹薦其才,為集賢校理,監(jiān)進奏院。岳父杜衍與仲淹主新政,多遭讒陷,舜欽坐售故紙錢召妓樂會賓客除名。流寓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以自適。工詩文,其體豪放,時發(fā)憤于歌詩中。又善草書,每酣酒落筆,為時人所傳。后為湖州長史卒。有《蘇學士集
全宋詩
蘇舜欽(一○○八~一○四九),字子美,原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東南),自曾祖起移家開封(今屬河南)。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進士(《隆平集》卷六),歷任蒙城、長垣縣令,入為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時杜衍、富弼、范仲淹執(zhí)政,主持“慶歷新政”。蘇舜欽為杜衍婿,因進奏院祠神,以出售廢紙公錢宴會,為人所劾,以監(jiān)守自盜罪削職為民,閑居蘇州。后復為湖州長史,慶歷八年(一○四八)十二月卒(《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一《湖州長史蘇君墓志銘》),年四十一。有《蘇學士文集》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二有傳。 蘇舜欽詩,以沈文倬點校《蘇舜欽集》為底本。沈氏點校本以清康熙中宋犖校定徐惇復刊印本為底本,曾參校清黃丕烈過錄何焯校本(簡稱黃本)、陳乃乾過錄何焯校本(簡稱陳本)、清光緒中李星根等重編校刊十卷本(簡稱李本)、黃丕烈過錄顧廣圻校記(簡稱顧校)、陳乃乾過錄錢泰吉校記(簡稱錢校)等。此次據(jù)《全宋詩》體例,對底本校語作若干刪節(jié)、調整,并據(jù)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蘇學士集》(簡稱四庫本)予以補正。輯錄所得集外詩,另編一卷
詞學圖錄
蘇舜欽(1008-1048) 字子美。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人,遷居開封。蘇易簡孫。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jiān)進奏院等職。因支持范仲淹慶歷革新,見嫉于守舊黨,罷職閑居蘇州。后復起為湖州長史,不久病故。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有詞見《花庵詞選》。
全宋文·卷八七四
蘇舜欽(一○○八——一○四八),字子美,綿州鹽泉(今四川綿陽東南)人。舜元弟。少慷慨有大志,以父蔭補太廟齋郎,調滎陽縣尉。景祐元年舉進士中第,改光祿寺主簿,知蒙城縣。丁父憂,居喪于長安。服除,知長垣縣,遷大理評事,監(jiān)在京店宅務。慶歷四年,以范仲淹薦,為集賢校理,監(jiān)進奏院。以岳父杜衍與仲淹、富弼主新政,為人傾陷,坐用鬻故紙公錢召 妓樂會賓客被劾除名。寓居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益讀書,時發(fā)憤懣于詩文。八年,復官為湖州長史,同年十二月卒,年四十一。詩文豪健,善草書。有集十六卷。見《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一《蘇君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二《文苑傳》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6—1090 【介紹】: 宋鄭州管城人,字和父。第進士。調磁州司戶參軍。神宗立,擢知通進銀臺司。歷知澶州、審刑院、判少府監(jiān)等,反對經略西夏,又言王安石不可為相,與安石議事多不合,極論青苗法不便。元豐初,同知樞密院事。哲宗時知河南府。元祐間拜門下侍郎,知樞密院事。官至右光祿大夫。卒謚溫靖。
全宋詩
孫固(一○一六~一○九○),字和父,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人。第進士。神宗時為工部郎中、天章閣待制、知通進銀臺司。出知澶州。復領銀臺司。加龍圖閣直學士、知真定府。熙寧末,以樞密直學士知開封府。元豐初,同知樞密院事,改樞密副使,進知院事。出知河陽、鄭州。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拜門下侍郎。五年,卒,年七十五。謚溫靖?!?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八一、《宋史》卷三四一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
孫固(一○一六——一○九○),字和父,鄭州管城(今河南鄭州)人。擢進士第,調磁州司戶參軍,轉霍邑令,遷秘書丞,為審刑詳議官、編修中書諸房文字,皇太子侍讀。神宗即位,知通進銀臺司,出知澶州。還知審刑院,復領銀臺、封駁兼侍讀,判少府監(jiān);歷知真定府、開封府,元豐初同知樞密院事,改太中大夫、樞密副使,進知院事,以疾避位,出知河陽。哲宗即位,知河南府,徙鄭州。元祐二年,召除侍讀、提舉中太一宮,遂拜門下侍郎,復知樞密院事,累官右光祿大夫。五年卒,年七十五,謚溫靖。后列元祐黨籍,政和中以嘗為神宗宮僚特出籍?!?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9—1068 【介紹】: 宋臨江軍新喻人,字原父,號公是。仁宗慶歷六年進士。歷吏部南曹、知制誥。奉使契丹,熟知其山川地理,契丹人稱服。出知揚州,徙鄆州兼京東西路安撫使,旋召為糾察在京刑獄及修玉牒,諫阻仁宗受群臣所上尊號。以言事與臺諫相忤,出知永興軍,歲余因病召還。復求外,官終判南京御史臺。學問博洽,長于《春秋》學,不拘傳注,開宋人評議漢儒先聲。有《春權權衡》、《七經小傳》、《公是集》等,又與弟劉放、子劉奉世合著《漢書標注》。
全宋詩
劉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或作原甫,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以大理評事通判蔡州。皇祐三年(一○五一),遷太子中允、直集賢院。至和元年(一○五四),遷右正言、知制誥。二年,奉使契丹。三年,出知揚州。歲馀,遷起居舍人徙知鄆州、兼京東西路安撫使。旋召還糾察在京刑獄。嘉祐四年(一○五九),知貢舉。五年,以翰林侍讀學士充永興軍路安撫使、兼知永興軍府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改集賢院學士、恒南京留守司御史臺。神宗熙寧元年卒于官,年五十(《歐陽文忠公集》卷三五《集賢院學士劉公墓志銘》)。有《公是集》七十五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成五十四卷,其中詩二十七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九有傳?!⒊ㄔ姡郧辔溆⒌罹壅浒妗?a target='_blank'>公是集》(福建本)為底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兩宋名賢小集》所收六卷本(簡稱名賢本)、《宋百家詩存》所收一卷本(簡稱詩存本)、不分卷明抄本(簡稱明抄本)、清乾隆十五年劉氏刊四卷本(簡稱劉本)。并酌采清鮑廷博校記(簡稱鮑校)、近人傅增湘校記(簡稱傅校)。清光緒二十五年廣雅書局刻本(簡稱廣雅本),與底本同一系統(tǒng),偶有異文,亦予出校。新輯得的集外詩編為第二八卷。
全宋文·卷一二七六
劉敞(一○一九——一○六八),字原父,號公是,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慶歷六年進士,授大理評事,通判蔡州?;实v三年召試學士院,擢太子中允,直集賢院,明年改判吏部南曹。至和元年遷右正言,知制誥。二年八月奉使契丹,使還,出知揚州,徙知鄆州,兼京東西路安撫使。旋召還糾察在京刑獄。嘉祐五年因言事與臺諫異,自請出知永興軍。八年還朝判三班院。后知汝州。治平三年改集賢院學士、判南京御史臺。熙寧元年卒,年五十。敞學問淵博,為文敏贍。著有《公是集》及《春秋權衡》、《春秋傳》、《春秋意林》、《春秋傳說例》、《七經小傳》、《公是先生弟子記》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洪州分寧人,字亞父。黃湜子。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歷佐一府三州,皆為從事。后攝知康州。工詩。有《伐檀集》。
全宋詩
黃庶(一○一九~一○五八),字亞夫(或作亞父),晚號青社。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庭堅父。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時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后歷一府三州,皆為從事(同上書)。以其詩文及交游事跡考之,初幕長安,慶歷末徙鳳翔,旋隨宋祁幕許州。后隨晏殊重幕長安?;实v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許州,受知于文彥博。五年,文彥博徙知青州,辟庶為通判(清光緒《益都縣圖志·官師志》)。至和中,攝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所,年四十。事見《黃氏金字牒譜》。曾自編《伐檀集》,《宋史·藝文志》著錄《黃庶集》六卷,已佚。今僅存《伐檀集》二卷,卷上為詩?!↑S庶詩,以明嘉靖六年喬遷訂補本《伐檀集》(《山谷全集》附刻)為底本(藏江西省圖書館,有葉德輝親筆跋),校以清乾隆緝香堂本(簡稱緝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同治南城宜秋館據(jù)明滇中李友梅本??荆ê喎Q宜本),清光緒黃菊秋翻刻《山谷全書》附刻本(簡稱黃本)等。
全宋文·卷一一一一
黃庶(一○一八——一○五八),字亞夫,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庭堅父。慶歷二年年二十五登進士乙科,為信州屬吏。后丁父憂歸山中。皇祐中,歷京兆府、許州、青州幕職。官終大理寺丞、攝知康州。嘉祐三年卒于任,年四十。庶工詩文,不蹈陳因,不作駢偶纖濃之詞,「庭堅之學韓愈,實自庶先倡」(《四庫提要》)。其事跡略見本集及《后山居士文集》卷一八《李夫人墓志銘》、《黃氏金字諜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3—1089 【介紹】: 宋臨江軍新喻人,字貢父,一作戇父、贛父,號公非。劉敞弟。仁宗慶歷六年進士。歷州縣官二十年,入為國子監(jiān)直講,遷館閣???。神宗熙寧初同知太常禮院,以反對新法出知曹州。哲宗元祐中召拜中書舍人。博覽群書,精于史學,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鑒》,專治漢史部分。有《彭城集》、《公非集》、《中山詩話》等。
全宋詩
劉攽(一○二三~一○八九),字貢父,號公非,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與兄敞同舉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歷仕州縣二十年始為國子監(jiān)直講。神宗熙寧中判尚書考功、同知太常禮院。因考試開封舉人時與同院官爭執(zhí),為御史所劾,又因致書王安石反對青苗法,貶泰州通判。遷知曹州,為京東轉運使,知兗、亳二州。吳居厚代京東轉運使,奉行新法,追咎攽在職廢弛,貶監(jiān)衡州鹽倉。哲宗即位,起居襄州,入為秘書少監(jiān),以疾求知蔡州。在蔡數(shù)月,召拜中書舍人。元祐四年卒(《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二三),年六十七。劉攽精邃經學、史學,《宋史》本傳稱著書百卷(《宋史·藝文志》、《文獻通考》作六十卷),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所載,輯為《彭城集》四十卷(其中詩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九有傳。 劉攽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版本(簡稱聚珍版,聚珍版原書卷一一、一六有殘缺)等。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十七卷。
全宋文·卷一四八四
劉攽(一○二三——一○八九),字貢父,號公非,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慶歷六年登進士,仕州縣二十年,始為國子監(jiān)直講。熙寧中,判尚書考功、同知太常禮院。以論新法不便為王安石所怒,斥通判泰州,遷知曹州。歷開封府判官、京東轉運使,知兗、亳二州,坐事黜監(jiān)衡州鹽倉。元祐初,起知襄州,入為秘書少監(jiān),以疾求去,加直龍圖閣、知蔡州,復召拜中書舍人。元祐四年卒,年六十七。攽邃于史學,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鑒》,專職漢史。著有《彭城集》四十卷(存)、《東漢書刊誤》四卷(存)、《漢官儀》三卷(存)、《中山詩話》一卷(存)、《孟子外書》注四卷(存)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九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3—1065 【介紹】: 宋福州侯官人,徙居潁州汝陰,字深父。仁宗嘉祐二年進士。補衛(wèi)真主簿,自免歸潁州。英宗治平中令知南頓縣,命下而卒。學宗歐陽修。生平不為小廉曲謹以邀名譽。
全宋詩
王回(一○二三~一○六五),字深父,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遷居汝陰。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淳熙三山志》卷二六),補亳州衛(wèi)真縣主簿,歲馀自免去。英宗治平二年卒,年四十三。有文集二○卷(《隆平集》卷一五本傳),已佚。事見《臨川集》卷九三《王深父墓志銘》?!?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三二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五一五
王回(一○二三——一○六五),字深父,其先福州侯官人,后遷居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遂為汝陰人。嘉祐二年進士,為衛(wèi)真縣主簿。歲馀自免去,退居潁州。治平二年以為忠武軍節(jié)度推官、知南頓縣,命下已卒,時年四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見王安石《王深父墓志銘》(《臨川先生文集》卷九三),《宋史》卷四三二《儒林傳》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3—1088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經父。孔延之子。性狷直,寡言笑。少刻苦問學,號博洽。仁宗嘉祐六年進士。調余杭尉,恬介自守,不事請謁。神宗熙寧初,范鎮(zhèn)以制舉薦,對策力論王安石理財訓兵之法為非,罷歸故官。通判保德軍,陳征西夏三不便。哲宗元祐初,擢左諫議大夫,又論青苗免役諸法之害。改中書舍人。三年同知貢舉,尋以勞卒。與弟孔武仲、孔平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文集及《清江三孔集》。
全宋詩
孔文仲(一○三八~一○八八),字經父,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調馀杭尉,轉臺州推官。神宗熙寧初,以范鎮(zhèn)薦應制舉,對策力言王安石新法不便,罷歸故官。吳充代王安石為相,召為國子直講,以不諳王安石經義,換三班主簿,出通判保德軍。哲宗元祐初,召為秘書省校書郎。三年,同知貢舉,事畢還家而卒,年五十一。官至中書舍人。文仲與弟武仲、平仲,皆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黃庭堅以之比蘇軾、蘇轍,有“二蘇聯(lián)璧,三孔分鼎”之譽。有文集五十卷,已佚。南宋寧宗慶元四年(一一九八),王??編集孔氏兄弟遺文為《清江三孔集》,其中文仲詩文為二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四有傳。 文仲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清江三孔集》本為底本,連同輯得的集外詩,合編一卷。
全宋文·卷一七六○
孔文仲(一○三三——一○八八),字經父,臨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延之子。嘉祐六年登進士第,授試秘書省校書郎、馀杭縣尉,轉臺州推官。熙寧三年應賢良方正科,對策力論王安石所建理財、訓兵之法為非是,罷歸故官。吳充為相,除充國子監(jiān)直講,換三班院主簿,出通判保德軍。遷奉議郎、通判火山軍。元豐八年,轉承議郎。元祐元年,召為秘書省校書郎,進禮部員外郎,遷起居舍人,擢左諫議大夫,改中書舍人。元祐三年春同知貢舉,時已病,及奏榜歸第而卒,年五十六。有文集五十卷。與弟武仲、平仲皆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見蘇頌《中書舍人孔公墓志銘》(《蘇魏公文集》卷五九),《宋史》卷三四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4—1097 【介紹】: 宋杭州臨安人,字穆父。錢彥遠子。以蔭知尉氏縣。神宗召對稱旨,以不附王安石,命權鹽鐵判官。歷提點京西、河北、京東刑獄。奉使吊高麗,凡饋餼非舊例所有者皆不納。歸拜中書舍人。哲宗元祐初,以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為宗室、貴戚所憾,出知越州,徙瀛州。召拜工部、戶部侍郎,進尚書。復知開封府,臨事益精。哲宗蒞政,補翰林學士,為章惇誹詆,罷知池州。藏書甚富,工行草書。
全宋詩
錢協(xié)(一○三四~一○九七),字穆父,行四(《東坡詩集注》卷二《和錢四寄其弟和》題注),吳越王后裔,惟演從孫。以蔭為將作監(jiān)主簿。仁宗皇祐三年(一○五二),監(jiān)陳州糧料院。神宗熙寧三年(一○七○),知尉氏縣,擢流內銓主簿,除三司鹽鐵判官。歷京西、河北、京東提刑。元豐三年(一○八○),除陜西都轉運使。六年,奉使高麗,還,拜中書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遷給事中,除龍圖閣待制、權知開封府。三年,知越州。四年,徙瀛州。七年,權戶部尚書。八年,加龍圖閣直學士再知開封府(《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八四)。紹圣元年(一○九四),除翰林學士、知制誥兼侍讀。罷知池州。四年卒,年六十四。后入元祐黨籍。事見《梁溪集》卷一六七《錢公墓志銘》及《宋史》卷三一七《錢惟演傳》,《東都事略》卷四八有傳。今錄詩二十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九二
錢協(xié)(一○三四——一○九七),字穆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彥遠子。熙寧三年,中秘閣選,廷對已入等,以王安石罷其科,遂不得第。以蔭知尉氏縣,授流內銓主簿。命權鹽鐵判官,歷提點京西、河北、京東刑獄。元祐初,遷給事中,以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三年,知越州;五年,徙瀛州;七年,徙青州。召拜工部、戶部侍郎,進尚書,加龍圖閣直學士,復知開封。罷知池州。紹圣四年卒,年六十四,謚文肅。協(xié)藏書甚富,工行草書,文章得西漢體。《宋史》卷三一七《錢惟演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太平州當涂人,字功父,自號謝公山人,又號漳南浪士。少有詩名,極為梅堯臣所賞嘆。舉進士。神宗熙寧中,知武岡縣,簽書保信軍節(jié)度判官。王安石用事,祥正奏乞天下大計專聽安石處畫,神宗異之,安石恥為小臣所薦,極口陳其無行。時祥正方從章惇辟,以軍功為殿中丞,聞安石語,遂以本官致仕去。后復出通判汀州,元豐七年坐事勒停。知端州,又棄去,隱于縣青山卒。能詩。有《青山集》。
全宋詩
郭祥正(一○三五~一一一三)(生年據(jù)本集卷二○《癸酉除夜呈鄰舍劉秀才》“六十明朝是”推算),字功父(甫),自號醉吟居士,謝公山人、漳南浪士,當涂(今屬安徽)人。據(jù)本集推知,約舉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為德化尉。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權邵州防禦判官。六年,為太子中舍,與江東路家便差遣,為桐城令。后任簽書保信軍節(jié)度判官,未幾棄官隱姑孰青山。元豐四年(一○八一)前后,通判汀州。五年,攝守漳州。七年,因事勒停。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起知端州。四年,致仕。卒年七十九(明嘉靖《太平府志》卷六)。祥正詩格俊逸似李白,同時人梅堯臣譽之為“真太白后身”。有《青山集》三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四有傳?!」檎?,以書目文獻出版社一九九○年影印《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南宋初刊本為底本。校以清道光刊本(簡稱道光本),參校清影印宋抄本(簡稱影宋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傅增湘校道光本(簡稱傅校本)等?!端膸烊珪飞杏小?a target='_blank'>青山續(xù)集》七卷,其中卷一、卷二詩均見《青山集》,卷三至卷七詩均見孔平仲《朝散集》,故不錄。另從道光本及《無為集》等書中輯得集外詩,編為第三十一卷。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郭祥正(一○三五——一一一三),字功父,自號謝公山人,又號漳南浪士,太平州當涂(今安徽當涂)人。少有詩聲,梅堯臣以比李太白。慶歷中舉進士,熙寧中知武岡縣,簽書保信軍節(jié)度判官,以殿中丞致仕。后復出,元豐中通判汀州,元祐三年知端州。棄去,隱于青山縣,政和三年卒,年七十九。有《青山集》三十卷、《續(xù)集》七卷(存),《錢塘西湖百詠》一卷(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四《文苑傳》六有傳,又見本集卷二三《癸酉除夜呈鄰舍劉秀才》,嘉靖《太平府志》卷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衢州常山人,字仲父。仁宗嘉祐六年中制科。累官至秘閣校理。性剛直,與王安石交友甚篤,然未嘗降意相下。
全宋詩
王介(?~一○七六),字中父(一作甫),衢州常山(今屬浙江)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以著作佐郎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遷秘書丞知臨??h(《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四)。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以職方員外郎、秘閣校理權發(fā)遣戶部勾院,出知湖州(同上書卷二三六)。九年,去郡,卒。官止祠部郎中。蘇軾有《同年王中甫挽詞》(《蘇軾詩集》卷一四)。事又見《臨川集》卷五一《王介秘書丞制》及《明道雜志》。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七○三
王介(?——一○七六),字中父,衢州常山(今浙江常山)人,性剛直強記。嘉祐六年,以著作佐郎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試,入第四等,遷秘書丞,知臨??h。后擢知湖州,累官至秘閣校理。熙寧三年,罷判鼓院、同知太常禮院,歸館供職。九年卒。事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五之三四、選舉一一之八、選舉一九之一五,《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四,《宋史》卷一○六、三四七,《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六,《宋元學案補遺》卷九八,《宋詩紀事》卷一六。
譚必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6 【介紹】: 宋韶州樂昌人,字子思,一作思父。七歲通經,仁宗天圣間王益守韶州,必應童子科,日誦萬言,引試稱旨。慶歷六年進士。調邕州推官。交阯破邕,殉職。累贈金紫光祿大夫。景泰中追謚忠憫。

人物簡介

全宋詩
俞純父,烏程(今浙江湖州)人。神宗熙寧三年(一○七○)進士(《嘉泰吳興志》卷一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