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春秋時晉國人,字鳴犢,一作鳴鐸。頃公時大夫,有賢名??鬃訉⑷霑x,聞趙簡子殺犨及舜華,乃臨河而嘆,返。息于陬鄉(xiāng),作《陬操》以哀之。
人物簡介
【介紹】: 一作沐犢、獨沐。戰(zhàn)國時齊國人。處士。齊宣王、湣王時人。年五十無妻,一日,出薪于野,見雉雄雌相隨而飛,意動心悲,乃作《雉朝飛》曲。
人物簡介
【介紹】: 西漢鄴人。相傳在黑山采服松子茯苓而成仙。嘗牽犢過陽都酒家,酒家有女生而連眉,見犢子而悅之,遂隨之而去。后有人于潘山下見其冬賣桃李云。
人物簡介
劉懿(?—125年12月10日),一名犢,東漢第七位皇帝(125年5月18日-12月10日在位)。濟北惠王劉壽的兒子,即位前為北鄉(xiāng)侯,東漢前少帝,漢朝官方?jīng)]有把他算作漢朝皇帝之一。
人物簡介
【生卒】:305—377 【介紹】: 東晉瑯邪臨沂人,字叔武,小字虎犢。年二十而頭須皓白,時稱“王白須”。王導從子。初除左著作郎、東海王文學。歷侍中、廷尉,轉(zhuǎn)會稽內(nèi)史,居郡八年,豪右斂跡,亡戶歸者三萬余。時大司馬桓溫威勢震主,彪之以力阻桓溫奪帝位,免官。后復為仆射。溫將廢海西公,命定儀制。孝武帝寧康元年,桓溫死,遷尚書令。與謝安共掌朝政。官至光祿大夫。精通經(jīng)傳,熟諳故事,常引以定朝廷禮儀。所錄儀規(guī),藏于青箱,家世相傳,時謂“王氏青箱學”。有文集,已佚。全晉文·卷二十一
彪之字叔虎,(見《淳化閣帖》七,《晉書》作「叔武」,唐人避諱改耳。)廙弟彬之次子,為著作佐郎東海王文學。武陵王晞以為鎮(zhèn)軍司馬,累遷尚書左丞、司徒左長史、御史中丞、侍中、廷尉,轉(zhuǎn)吏部尚書,又轉(zhuǎn)領軍將軍,遷尚書仆射,不拜;徙太常,領崇德衛(wèi)尉,復轉(zhuǎn)尚書仆射,出為鎮(zhèn)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加散騎常侍。以忤桓溫,檻車收下吏。會赦免,左遷尚書,尋復為仆射,遷尚書令,轉(zhuǎn)護軍將軍。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贈光祿大夫儀同三司,謚曰簡,有集二十卷。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754—1823 【介紹】: 清江蘇金匱人,字懷西,號犢山。乾隆四十四年舉人。官至漳州知府,性澹泊,貨利無所好,從幼至老,未嘗廢學。有《犢山類稿》等。晚晴簃詩匯·卷一○一
周鎬,字懷西,號犢山,無錫人。乾隆己亥舉人,歷官漳州知府,署汀漳龍道。有《犢山詩稿》。
人物簡介
嵩申(1841年—1891年),完顏氏,字伯屏,號犢山,內(nèi)務府滿洲鑲黃旗人,進士出身。謚文恪。崇實之子,一品蔭生出身。咸豐十一年(1861年)中式辛酉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同治四年(1865年),授太仆寺員外郎。五年(1866年)遷戶部郎中。同治七年(1868年)中式戊辰科第三甲第三十八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十年(1871年),散館授翰林院檢討。以檢討協(xié)辦院事。十一年(1872年),加侍講銜。十二年(1873年),升翰林院侍講,仍協(xié)辦院事,充文淵閣校理、國史館協(xié)修官、功臣館纂修官。十三年(1874年),以翰林院侍講奏辦院事,充文淵閣校理、功臣館提調(diào)官,賞加四品銜。光緒元年(1875年),轉(zhuǎn)翰林院侍讀,奏辦院事,充功臣館提調(diào)官、實錄館纂修官、日講起居注官。二年(1876年),升翰林院侍講學士,在批本處行走,充日講起居注官、實錄館纂修官、咸安宮總裁、分教習庶吉士,充丙子科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丁憂開缺。四年(1878年),充實錄館提調(diào)官。五年(1879年),補翰林院侍講學士,充實錄館提調(diào)官,加二品銜。光緒七年(1881年),擢詹事府少詹事,隨即遷光祿寺卿。八年(1882年),擢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充文淵閣直閣事、壬午科順天鄉(xiāng)試滿監(jiān)臨官。九年(1883年),擢禮部右侍郎。改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兼授正白旗漢軍副都統(tǒng)。充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管理溝渠河道大臣、覆勘試卷大臣、新科貢士覆試閱卷大臣、考試漢軍中書、專操大臣、散表禮大臣。十年(1884年),改戶部左侍郎兼管三庫事務,兼署工部左侍郎。武職改兼鑲藍旗滿洲副都統(tǒng)。仍充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派充朝審大臣、驗放大臣、致祭馬神、驗看月官、致祭昭顯廟。光緒十一年(1885年),兼鑲藍旗滿洲副都統(tǒng)、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派充乙酉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覆試閱卷大臣、滿洲翻譯鄉(xiāng)試副考官、武鄉(xiāng)試磨勘試卷大臣、覆核朝審大臣、搜檢大臣,派遣驗看月官、致祭馬神、致祭內(nèi)外城隍廟。光緒十二年(1886年),充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前引大臣、隨扈大臣,改正白旗滿洲副都統(tǒng)。派充丙戌科會試副總裁官、覆試武舉大臣、監(jiān)放馬匹大臣、分賞狍鹿大臣、查估會典館工程、勘估寶泉局工程。光緒十三年(1887年),兼正白旗滿洲副都統(tǒng),充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紫禁城值年大臣、左翼監(jiān)督、管理御槍處事務,暫署左翼前鋒統(tǒng)領、上虞備用處管理大臣。派充監(jiān)放駝馬大臣。派遣驗看月官、承修咸安宮工程。光緒十四年(1888年),以戶部左侍郎署理理藩院左侍郎,隨即擢理藩院尚書。仍兼正白旗滿洲副都統(tǒng),充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管理新舊營房大臣。派充考試應封宗室大臣、大徵副使、遞耒耜大臣、揀選營官大臣、勘估火神廟工程。光緒十五年(1889年),以理藩院尚書兼署工部尚書,九月丙辰,改刑部尚書。改兼鑲白旗漢軍都統(tǒng),加太子少保銜,充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管理溝渠河道大臣、管理新舊營房大臣、紫禁城值年大臣、前引大臣。派充己丑恩科順天鄉(xiāng)試副考官、會典館副總裁官、新科貢士覆試閱卷大臣、朝考閱卷大臣、揀選營官大臣、值年旗查城大臣、題考八旗文童監(jiān)射大臣、更換犧牲所值年大臣。派遣致祭馬神、稽查內(nèi)七倉。光緒十六年(1890年),兼崇文門副監(jiān)督、鑲白旗漢軍都統(tǒng),充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派充會典館副總裁官、庚寅科貢士覆試閱卷大臣、殿試讀卷大臣、教習庶吉士、覆試武舉大臣、武會試監(jiān)射大臣、前引大臣、隨扈大臣。派遣盤查戶部銀庫、驗看月官、致祭馬神、致祭內(nèi)外城隍廟、致祭昆明湖龍神祠行禮、分賞狍鹿大臣。光緒十七年(1891年),兼鑲白旗漢軍都統(tǒng),充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派充會典館副總裁官、辛卯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覆試閱卷大臣、覆勘試卷大臣;派遣致祭內(nèi)外城隍廟、承修重華宮等處工程。同年十一月卒,欽派貝勒載濂帶領侍衛(wèi)十員祭奠茶酒,追贈太子太保銜,賞陀羅經(jīng)被、治喪銀五百兩、恤典如例,子一品蔭生志賢賞郎中,成年后分部行走。予謚文恪。
人物簡介
趙東階(1853年—1931年),清朝文人,書法家。字躋堂,號金犢,河南汜水縣方頂村(現(xiàn)屬鄭州市上街區(qū))人。清朝通議大夫翰林院編修侍講。父親趙璧是清道光年間的舉人,曾任商水縣教諭6年,被升遷為知縣但未及赴任。趙東階7歲時父親病故,母親禹氏教導有方,趙東階刻苦讀書,20多歲考上了秀才,光緒十四年(1888年)考中舉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考中了進士二甲四十一名,選翰林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編纂國史。。光緒二十九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外逃,當時趙東階史館值班,別人勸其逃亡,趙東階說“做史官就應該守在館,與史館共存亡”,沒有離去,八國聯(lián)軍撤出北京后才請假回家探親。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朝滅亡,趙東階遂回原籍。民國元年(1912年)應邀到登封嵩陽書院和大金店王家講學,后歸隱五云山北麓核桃沖。與前清法部左丞魏聯(lián)奎等人結(jié)九老學社,為了方便汜水縣的人士到河南開封辦事,趙東階與魏聯(lián)奎等倡議募捐修建開封汜水會館,建房60多間,親自書寫碑文講述始末,1928年汜水縣重修縣志,共同推舉趙東階為總編,此時趙東階已經(jīng)76歲高齡,經(jīng)過1年的努力縣志修成,親自作序,而在縣志上卻沒有一條記錄自己的功勞和事跡。1931年,趙東階逝世,享年79歲。趙東階一生淡泊名利,對理學很有研究,對慎獨修善特別下功夫,楷書大家,當時滎、鞏、汜諸縣有許多書法及碑刻留傳。與當時的開封翰林院編修牛東藩,洛陽的翰林院編修檢校林東郊被稱為戊戌進士科河南省的“一案三東”,一生有文集三卷。纂有《汜水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