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御 → 禦御”轉(zhuǎn)換方式進行查詢。
《國語辭典》:監(jiān)察御史(監(jiān)察御史)  拼音:jiān chá yù shǐ
職官名。秦代以御史監(jiān)理諸郡,晉代置檢校御史,掌行馬外事,隋代改名為「監(jiān)察御史」。主管糾察內(nèi)外官吏、巡撫州縣獄訟、祭祀及監(jiān)諸軍出使等事?!缎绿茣?。卷四八。百官志三》:「監(jiān)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寮。」
《漢語大詞典》:察官
監(jiān)察御史的別稱。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二:“察官不得論事,自 常希古 始。 常 蓋 元祐 間 東坡 所薦也?!?宋 周密 《齊東野語·洪君疇》:“竊惟今日閹寺驕恣特甚,宰執(zhí)不聞?wù)?,臺諫不敢誰何。一新入孤立之察官,乃鋭意出身攻之,此豈易得哉!”
《漢語大詞典》:六察
(1). 唐 宋 時置監(jiān)察御史,分察六部、六事,號六察官。新唐書·百官志三:“監(jiān)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寮,巡按州縣,獄訟、軍戎、祭祀、營作、太府出納皆蒞焉……其一,察官人善惡;其二,察戶口流散,籍帳隱沒,賦役不均;其三,察農(nóng)桑不勤,倉庫減耗;其四,察妖猾盜賊,不事生產(chǎn),為私蠹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異等,藏器晦跡,應(yīng)時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縱暴,貧弱冤苦不能自申者。”宋史·職官志四:“監(jiān)察御史六人,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糾其謬誤,大事則奏劾,小事則舉正……凡六察之事,稽其多寡當否,歲終條具殿最,以詔黜陟?!?br />(2).監(jiān)察御史的代稱。 宋 朱熹 《與李誠父書》:“茲聞榮被親擢,進居六察之聯(lián),深以為慰?!?/div>
《漢語大詞典》:察視(察視)
(1).考察;視察。 唐 元結(jié) 《與韋洪州書》:“某聞古之賢達居位也,令當世頌其德,后世師其行,何以言之?在分君子小人,察視邪正?!?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其為御史也,則察視臧否,糾遏姦邪?!?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實二:“蓋 元豐 末, 陸師閔 提舉 川 陜 茶馬,運茶抵 陜 , 蜀 人苦之。中丞 蘇轍 、御史 呂陶 以為言, 司馬 丞相 建 遣戶部郎官 黃廉 往察視?!?br />(2).仔細看,查看。東觀漢記·和熹鄧皇后傳:“徒 杜泠 不殺人,自誣,被掠羸困,使輿見,畏吏,不敢自理。吏將去,微疾舉頸,若欲有言,太后察視覺之,即呼還問狀,遂信?!?清 袁枚 新齊諧·染坊椎:“ 陳 妻雖沉兒,猶恐兒不死,復往河邊察視,不見兒,但見椎在水?!?br />(3).官職名。監(jiān)察御史的別稱。 宋 王禹偁 《送姚著作之任宣城》詩:“第三牓中第二人,今在烏臺為察視?!?/div>
《國語辭典》:侍御  拼音:shì yù
1.在君王左右侍從車御的官吏?!稌?jīng)。囧命》:「昔在文武,聰明齊圣。小大之臣,咸懷忠良,其侍御仆從,罔匪正人?!?br />2.清朝御史的通稱。負糾察、彈劾責任的官吏,屬都察院,有左、右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僉都御史,監(jiān)察御史等。
《漢語大詞典》:里行(裏行)
官名。 唐 置, 宋 因之。有監(jiān)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皆非正官,也不規(guī)定員額。 唐 劉肅 《大唐新語·舉賢》:“初, 周 以布衣直門下省, 太宗 就命監(jiān)察里行,俄拜監(jiān)察御史?!镄小?,自 周 始也?!?span id="hbnz195" class="book">《新唐書·百官志三》:“ 開元 七年……又置御史里行使、殿中里行使、監(jiān)察里行使,以未為正官,無員數(shù)?!?宋 歐陽修 《再論臺官不可限資考札子》:“令舉官自京官已上,不問差遣次第,惟材是舉。使資淺者為里行,資深者入三院?!眳㈤?宋 高承 事物紀原·持憲儲闈·里行
《漢語大詞典》:持憲(持憲)
執(zhí)掌法令。 唐 韓翃 《寄上田仆射》詩:“僕射臨戎 謝安石 ,大夫持憲 杜延年 。” 唐 李中 《獻中書張舍人》詩:“持憲威聲振,司言品秩清?!?span id="ll71rb7" class="book">《詩話總龜·寓情門》引《古今詩話》:“一日開筵,朝士臻赴,以 杜 ( 杜牧 )嘗持憲,不敢邀飲。”按, 杜牧 曾任監(jiān)察御史。
《國語辭典》:察院  拼音:chá yuàn
1.唐代御史臺下三院之一,監(jiān)察御史隸屬之?!缎绿茣?。卷四八。百官志三》:「御史臺……其屬有三院:一曰臺院,侍御史隸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隸焉;三曰察院,監(jiān)察御史隸焉?!?br />2.明、清時都察院簡稱為「察院」。職掌監(jiān)察巡按,考察舉劾。明。祝允明〈與分巡黃僉憲〉:「今具一牘并狀申繳察院,謹以副本呈覽,所望于我公者必為調(diào)停?!?br />3.明代官職名。巡按察院的簡稱。明于各省置巡按御史一人,專以察吏安民。《二刻拍案驚奇》卷四:「石察院趕開左右,直喚兩生到案前來,輕輕地分付道:『二生所告,本院久知此人罪惡貫盈。』」
4.院試的考場。《儒林外史》第二六回:「有一個童生,推著出恭,走到察院土墻跟前,把土墻挖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
《國語辭典》:巡按  拼音:xún àn
1.到各地視察。《新唐書。卷四十八。百官志三》:「監(jiān)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寮,巡按州縣?!?br />2.職官名。明永樂年間派遣御史至各地巡察,稱為「巡按御史」。三年一換,職權(quán)與漢刺史同。清朝初因之,后廢。
《漢語大詞典》:臺使(臺使)
(1). 六朝 時指朝廷使者。晉書·成都王穎傳:“ 虓 長史 劉輿 見 穎 為 鄴都 所服,慮為后患,祕不發(fā)喪,偽令人為臺使,稱詔夜賜 穎 死?!?br />(2). 唐 時指未正名的監(jiān)察御史。通典·職官六:“又有臺使八人,俸亦於本官請,餘同監(jiān)察?!?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四:“御史有臺使、里使,皆未正名也?!?/div>
《漢語大詞典》:二臺(二臺)
(1).指尚書臺與御史臺。《后漢書·陳忠傳》:“言事者見 杜根 , 成翊世 等新蒙表録,顯列二臺,必承風響應(yīng),爭為切直?!?李賢 注:“謂 杜根 為侍御史, 成翊世 為尚書郎也?!?br />(2).指 唐 時的監(jiān)察御史與殿中侍御史。 唐 御史臺分左、右臺,右臺即為監(jiān)察御史,左臺即為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低于侍御史而高于監(jiān)察御史。 唐 劉懷一 《贈右臺監(jiān)察鄧茂遷左臺殿中》詩:“入仕光三命,遷榮歷二臺?!?br />指 南朝 宋 徐羨之 和 傅亮 。時二人職居臺輔之位,故稱。宋書·謝晦傳:“梟四兇於廟庭,懸三監(jiān)於絳闕,申二臺之匪辜,明兩藩之無罪,上謝祖宗,下告百姓?!?/div>
《國語辭典》:五院  拼音:wǔ yuàn
1.現(xiàn)代政治中指中央政府的統(tǒng)治權(quán)分別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jiān)察院加以行使。
2.古代政治指唐以后的官制,稱監(jiān)察、殿中、侍御史、中丞、大夫為「五院」。
《漢語大詞典》:小諫(小諫)
唐 代諫官拾遺的別稱。 宋 代稱監(jiān)察御史。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拾遺為小諫,又曰遺公?!?宋 張師正 括異志·孫副樞:“ 寳元 中,副樞 孫 公 沔 ,自小諫以言事左遷監(jiān) 永州 市征?!?/div>
《漢語大詞典》:禮察(禮察)
唐 宋 時監(jiān)察御史分察尚書省六部。其中對禮部的監(jiān)察稱“禮察”。 清 錢大昕 廿二史考異·宋史五·職官志四:“凡六察之事:六察者,吏察、戶察、禮察、兵察、刑察、工察也?!眳⒁姟?六察 ”。
《漢語大詞典》:六察
(1). 唐 宋 時置監(jiān)察御史,分察六部、六事,號六察官。新唐書·百官志三:“監(jiān)察御史十五人,正八品下。掌分察百寮,巡按州縣,獄訟、軍戎、祭祀、營作、太府出納皆蒞焉……其一,察官人善惡;其二,察戶口流散,籍帳隱沒,賦役不均;其三,察農(nóng)桑不勤,倉庫減耗;其四,察妖猾盜賊,不事生產(chǎn),為私蠹害;其五,察德行孝悌,茂才異等,藏器晦跡,應(yīng)時用者;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縱暴,貧弱冤苦不能自申者?!?span id="dzlj1rb" class="book">《宋史·職官志四》:“監(jiān)察御史六人,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糾其謬誤,大事則奏劾,小事則舉正……凡六察之事,稽其多寡當否,歲終條具殿最,以詔黜陟。”
(2).監(jiān)察御史的代稱。 宋 朱熹 《與李誠父書》:“茲聞榮被親擢,進居六察之聯(lián),深以為慰?!?/div>
《漢語大詞典》:開口椒(開口椒)
唐 朝監(jiān)察御史的俗稱。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風憲:“其里行員外試者,俗名為合口椒,言最有毒。監(jiān)察為開口椒,言稍毒。”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三:“ 唐 賈忠言 撰《御史本草》,以里行為合口椒,最有毒;監(jiān)察為開口椒,微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