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40
詞典
3
分類詞匯
37
共37,分3頁顯示
上一頁
1
1
2
3
3
下一頁
分類詞匯
(續(xù)上)
大坌坑文化
費優(yōu)姆遺跡
灰陶
紅陶
丁村遺址
赤土陶器
上洞人
刮削器
黑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遺址
大荔人
大汶口文化
城子崖遺址
石片石器
《國語辭典》:
大坌坑文化
拼音:
dà bèn kēng wén huà
目前在臺灣發(fā)現(xiàn)最早的石器時代文化,因位于新北市八里區(qū)大坌坑史前遺址而得名,為一成熟發(fā)展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分布于臺灣本島西岸的北部、中部、南部,以及澎湖群島。
分類:
目前
發(fā)現(xiàn)
石器時代
文化
《國語辭典》:
費優(yōu)姆遺跡(費優(yōu)姆遺跡)
拼音:
fèi yōu mǔ yí jī
從舊石器時代到普特列邁奧斯時代的文化遺跡,位在埃及開羅南方約九十公里的地方,多分布在與尼羅河連接的庇魯克特??惡橹行牡牡偷貐^(qū)。出土的肖像非常著名,這些肖像畫是在木板上,以淡彩畫、蠟畫方法所繪制,作為陪葬用的假面具。被放置在木乃伊的面部及旁邊。其中被認為最重要的遺跡是屬于新石器時代的器物。漸新世的化石保存非洲動植物的進化情形。
分類:
從舊
石器時代
文化
遺跡
《國語辭典》:
灰陶
拼音:
huī táo
新石器時代,出產(chǎn)于華北地區(qū)最為普遍的灰色陶器。此乃繼彩陶仰韶文化之后出現(xiàn),商周時期亦大量制造,漢代沿襲,多用為陪葬物。
分類:
石器時代
華北
北地
地區(qū)
普遍
灰色
陶器
《國語辭典》:
紅陶(紅陶)
拼音:
hóng táo
一種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分布于中國大陸東北、華北地區(qū)。質(zhì)地光滑細致,有彩色花紋,色紅,故稱為「紅陶」。
分類:
石器時代
陶器
分布
中國
大陸
東北
華北
北地
地區(qū)
《國語辭典》:
丁村遺址(丁村遺址)
拼音:
dīng cūn yí zhǐ
位于山西襄汾縣,屬舊石器時代早期或中期,出土丁村文化及丁村人,距今約十萬年前。
分類:
石器時代
早期
《國語辭典》:
赤土陶器
拼音:
chì tǔ táo qì
一種陶器。因成品呈赤褐色,故稱為「赤土陶器」。石器時代即有制作,以希臘的塔納格拉小像最富盛名。
分類:
陶器
成品
赤褐
褐色
石器時代
有制
《國語辭典》:
上洞人
拼音:
shàng dòng rén
舊石器時代晚期華北的化石人。出土于北平西南周口店北京人洞穴南面的山頂上,距今約兩萬年前。從發(fā)現(xiàn)的三具完整頭骨研究,他們實具有三種不同現(xiàn)代人種的特徵,即原始蒙古人種、愛斯基摩人和美拉尼西亞人。裝飾品甚為豐富,有制作精巧的穿孔小石珠、鉆孔小礫石和大量穿孔的獸牙等。
分類:
石器時代
晚期
華北
化石
出土
北平
平西
北京人
洞穴
南面
山頂
頂上
《漢語大詞典》:
刮削器
石器時代人們用石片制成的一種切割和刮削工具。因形狀不同,可分為長刮器、短刮器和圓刮器等。
分類:
石器時代
石片
種切
切割
刮削
工具
《國語辭典》:
黑陶文化
拼音:
hēi táo wén huà
華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文化,晚于仰韶文化。黑陶多呈黑色,薄如蛋殼,帶有光澤。因陶器表里漆黑,為此文化的主要特色,故稱為「黑陶文化」。主要分布于黃河中下游及東海岸一帶。也稱為「龍山文化」。
分類:
石器時代
晚期
文化
《漢語大詞典》:
河姆渡文化
我國 長江 中下游新石器時代的早期文化。典型遺址為 浙江省 馀姚縣 河姆渡 遺址的三、四層。發(fā)現(xiàn)了“干欄”式建筑遺跡,梁柱間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具有相當成熟的木構(gòu)技術(shù)。生產(chǎn)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鑿,農(nóng)耕用的骨耜和狩獵用的骨鏃等。陶器為黑陶,造型簡單,主要是釜、缽、罐、盆、盤等五種,有類似鼎足的支座,但沒有豆、鼎等器,陶器上廣泛應用了繩紋和刻畫動植物形象的花紋。同時發(fā)現(xiàn)了大量稻谷遺跡,說明農(nóng)業(yè)已成為當時的主要經(jīng)濟部門。還飼養(yǎng)了狗、豬和水牛等家畜。據(jù)碳-14法測定, 河姆渡 三、四層的年代,約為公元前四千八百多年。
分類:
長江
中下
下游
石器時代
早期
文化
《國語辭典》:
半坡遺址(半坡遺址)
拼音:
bàn pō yí zhǐ
位于陜西西安半坡村,為彩陶文化的聚落遺址。距今約六千五百五十至六千八百二十年前。有房屋、窯玚、墓葬等遺跡。
分類:
石器時代
遺址
《漢語大詞典》:
大荔人
我國近年發(fā)現(xiàn)的舊石器時代的早期智人化石。發(fā)現(xiàn)于 陜西省 大荔縣 解放村 附近的 洛河 第三階地砂礫層中。1978年1980年兩次發(fā)掘。同出的有石制品和哺乳動物化石。時代為中更新世末期,大約距今10余萬年。
分類:
近年
年發(fā)
發(fā)現(xiàn)
石器時代
早期
化石
《國語辭典》:
大汶口文化
拼音:
dà wèn kǒu wén huà
一種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分布于山東,與龍山文化相似。生產(chǎn)工具以磨制石器為主,陶器以夾砂紅陶和泥質(zhì)紅陶為主。
分類:
石器時代
文化
年首
首次
《漢語大詞典》:
城子崖遺址(城子崖遺址)
中國 黃河 下游以新石器時代 山東 龍山文化為主的遺址。位于 山東省 章丘縣 龍山鎮(zhèn) 以東 城子崖 的臺地上。1928年發(fā)現(xiàn),1930——1931年兩次進行發(fā)掘,編有考古報告集
《城子崖》
。遺址上層為 東周 時代遺存,下層是以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征的新石器時代遺存。該遺址對認識和研究 中國 新石器時代文化具有重要價值。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類:
中國
黃河
下游
石器時代
山東
遺址
《漢語大詞典》:
石片石器
石器時代人類制造的石器工具之一。系用石片或石葉加工而成,主要有刮削器、尖狀器和雕刻器等幾類器形。延續(xù)使用于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
分類:
石器
石器時代
制造
工具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