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71 【介紹】: 宋建昌軍南豐人,字立之。理宗淳祐四年進士。由邵武軍判官入為國子正,累遷秘書監(jiān)。景定四年,拜侍御史,遷刑部尚書。度宗即位,拜殿中侍御史兼侍講。后為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咸淳六年,兼權參知政事。直言清節(jié),屢上書言國是。卒謚文定。有《寄懷斐稿》、《曲轅散木集》、《經史明辨》、《經史管見》等。
全宋詩
陳宗禮(一二○三~一二七一),字立之,號千峰,南豐(今屬江西)人。理宗淳祐四年(一二四四)進士,年四十二(《隱居通議》卷九)。十二年為邵武軍判官(明嘉靖《邵武府志》卷四)。入為國子正,累遷太常少卿,出為廣東提點刑獄,以與吳潛唱和,責永州居住。景定四年(一二六三)拜侍御史,淮西路轉運判官,遷刑部尚書,復以事罷。度宗即位,拜殿中侍御史,尋權禮部尚書。逾年,為廣東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咸淳六年(一二七○)簽書樞密院事,七年,兼權參知政事,卒(《續(xù)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九)。謚文定。有《寄懷斐藁》、《曲轅散木集》等,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一有傳。今錄詩十首。
全宋文·卷八○八九
陳宗禮(?——一二七○),字立之,號千峰,建昌軍南豐(今江西南豐)人。少貧力學。淳祐四年進士及第,調邵武軍判官,入為國子正,遷太學博士、國子監(jiān)丞,轉秘書省著作佐郎。拜太常少卿,以直寶謨閣、廣東提點刑獄進直煥章閣,遷秘書監(jiān)。景定中拜侍御史,直龍圖閣、淮西轉運判官,遷刑部尚書。度宗即位,兼侍講,拜殿中侍御史。遷禮部侍郎,權禮部尚書,廣東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咸淳六年加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同年以兼權參知政事致仕,尋卒,謚文定。著有《寄懷斐稿》、《曲轅散木集》、《兩朝奏議》、《經筵講義》、《經史明辨》、《經史管見》、《人物論》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一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鄭起潛,字子升,號立庵,平江(今江蘇蘇州)人。寧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進士。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除秘書郎,累遷著作郎。事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七四一一
鄭起潛,字子升,號立庵,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以太學上舍登嘉定十六年進士。曾為吉州州學教授,歷太常博士、秘書郎、著作佐郎、崇政殿說書。嘉熙五年十一月除著作郎。淳祐中為國子祭酒,司諫,中書舍人。官至直學士、權兵部尚書。著有《立庵集》、《聲律關鍵》(存)。見《咸淳臨安志》卷一一,《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宋史》卷四一三《趙必愿傳》,《正德姑蘇志》卷五一,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二○,阮元《四庫未收書目提要》《聲律關鍵》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溫州平陽人,字介翁。理宗紹定間進士。歷官浙西提刑,計擒海寇蘇阿六,浙右震悚。除祭酒兼中書舍人。面對,言揆路蔽賢之罪,理宗大悟。尋歸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衢州人,字德夫,號方山。理宗紹定二年進士。為著作佐郎、假司馬光五規(guī)之名,條上時弊,詞旨切直。寶祐四年,遷禮部侍郎、同簽書樞密院事。與丁大全俱用事,為言者論罷。后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提舉洞霄宮,褫職罷祠。度宗咸淳三年,追奪執(zhí)政恩數,送信州居住,卒于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眉州彭山人,字時發(fā),號見山。理宗淳祐七年以胄試第一入太學,升內舍。嘗率同舍叩閽極言時事。寶祐元年登進士第。調復州教授,歷通判臺、揚二州,累遷秘書少監(jiān)兼崇政殿說書,進權工部侍郎兼給事中,尋兼國子祭酒。丐祠,以集英殿修撰知泉州。有《見山文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臺州寧海人,字鎮(zhèn)之,號西澗。以太學上舍試兩優(yōu)入仕。授信州軍事推官。理宗淳祐間累官直秘閣、江西提舉常平兼知吉州,節(jié)制悍將,置社倉、義倉,平反李義山受贓之冤。度宗咸淳間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以與賈似道不合,引疾辭歸。端宗即位于閩,召為少師,因道阻不能赴,慟哭而還。卒年八十。
全宋詩
葉夢鼎(?~一二七八),字鎮(zhèn)之,號西澗(《錢塘遺事》卷五),寧海(今屬浙江)人。少從鄭霖、趙逢龍學。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以太學上舍試入優(yōu)等釋褐(《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授信州軍事推官,遷太學錄。理宗淳祐三年(一二四三)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六年,遷軍器少監(jiān)兼兵部郎官。出權知袁州。十一年,為江南西路提舉常平兼知吉州。召為國子司業(yè)。歷知贛州、建康府、隆興府。景定元年(一二六○)召為太子詹事。五年,進參知政事。尋出知慶元府兼沿海制置使。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四年,出判福州兼福建安撫大使。益王即位,召為少師,以道梗還,后二年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四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七九三三
葉夢鼎(?——一二七七),字鎮(zhèn)之,號西澗,臺州寧海(今浙江寧海)人。本陳待聘之子,七歲后于母族。以大學上舍試入優(yōu)等,兩優(yōu)釋褐出身,授信州軍事推官,遷太學錄。淳祐中召試館職,授秘書省正字,遷秘書郎,又遷著作佐郎,拜軍器少監(jiān)兼兵部郎官。寶祐中授崇政殿說書,兼國史編修,遷國子祭酒,權禮部侍郎。出知贛州、建寧府、隆興府,景定中累遷參知政事。度宗立,出知慶元府,復召為參政,進右丞相。與賈似道不合,引疾歸。端宗即位于閩,召為少師,海道阻梗不能進,南向慟哭失聲而還。后二年卒,封信國公?!?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與權。理宗寶祐中與黃鏞等上書攻丁大全,被削籍,拘管他州,時號為六君子。景定三年廷試第二。由紹興府推官數遷監(jiān)察御史,歷禮部侍郎、中書舍人、刑部尚書,依附賈似道。度宗咸淳十年,拜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恭帝德祐元年,奏乞正似道喪師蕪湖之罪。旋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張世杰與元兵戰(zhàn)而敗,京學生攻宜中誤國,遂去位。尋起為左丞相,因元兵至而宵遁回鄉(xiāng)。復與陸秀夫、張世杰立益王為帝。景炎二年,廣州失守后獨走占城而不返。后死于暹國。
全宋詩
陳宜中,字與權,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進士。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正字(《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二年,除校書郎(同上書卷九)。四年,為浙西提刑。五年,遷禮部侍郎兼中書舍人。七年,筽福州。九年,除刑部尚書。十年,拜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恭宗德祐元年(一二七五)進右丞相兼樞密使。端宗景炎元年(一二七六)井澳之敗,走占城。元至元十九年(一二八二)復走暹,歿于暹?!?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八有傳。今錄詩三首。
全宋文·卷八一六○
陳宜中,字與權,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入太學,寶祐中與黃鏞等上書劾丁大全,號「六君子」。登景定三年進士第。數年遷監(jiān)察御史。歷江東提舉茶鹽常平公事、浙西提刑、禮部侍郎兼中書舍人,知福州。咸淳十年自吏部尚書除簽書樞密院事。德祐元年,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尋拜右丞相,遷左丞相。與王爚不合,罷,尋復為右相。元兵迫臨安,宜中請遷都,太后不許,乃遁歸溫州。景炎元年,陸秀夫等擁二王入溫州,復除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次年,逃入占城,后沒于暹羅?!?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09—1671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太倉人,字駿公,號梅村。復社張溥弟子。明崇禎四年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弘光時為少詹事,以馬士英、阮大鋮當權,乞假歸。入清,閉門不出,仍主持文社,聲名甚重。后以陳名夏、陳之遴等薦,地方官敦促就道,被迫于順治九年進京,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十四年南歸家居。奏銷案起,幾至破家。遺命以僧服殮,題“詩人吳梅村之墓”。學問淵博,詩尤工麗,所作歌行均足備掌故。有《梅村家藏稿》、《綏寇紀略》、《太倉十子詩選》。
晚晴簃詩匯·卷二十
吳偉業(yè),字駿公,號梅村,太倉人。明崇禎辛未一甲二名進士,歷官庶子。福王時,召拜少詹事。入國朝,授秘書院侍講,擢國子監(jiān)祭酒。有《梅村集》。
詞學圖錄
【吳偉業(yè)】(1609-1683) 字駿公,號梅村。江南太倉人。明崇禎四年(1631)進士。授編修,遷左庶子。南明弘光朝授少詹事。順治十一年(1654)被迫出仕,歷官秘書院侍講、國子監(jiān)祭酒。后二年乞假歸。工詩,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江左三大家"。少作才華艷發(fā),吐納風流,及閱歷興亡,則激楚蒼涼。尤工七言歌行,人號"梅村體",一時稱為絕調。亦工古文辭,能作戲曲。馀事填詞,長調蒼莽無盡,小令流麗穩(wěn)妥,亦負時名。有《梅村家藏稿》及傳奇《秣陵春》、雜劇《臨春閣》、《通天臺》。詞集名《梅村詞》。今人輯有《吳梅村全集》。
清詩別裁集
字駿公,江南太倉人。崇禎辛未賜進士第二人。國朝官祭酒。著有《梅村集》?!鹈反迤哐怨?,專仿元、白,世傳誦之。然時有嫩句、累句。五七言近體,聲華格律不減唐人,一時無與為儷,故特表而出之?!鹈反骞蕠?,時時流露。《遣悶》云:“故人往日燔妻子,我因親在何敢死,不意而今至于此。”又《病中》詞曰:“故人慷慨多奇節(jié),為當年沈吟不斷。草間偷活?!薄懊撳炱捩鄯且资拢挂诲X不值何須說。”讀者每哀其志。若虞山不著一辭矣。此二人同異之辨。
梅村詩馀·序
詞者,詩之馀也。乃詩人與詞人,有不相兼者。如李杜,皆詩人也。然太白《菩薩蠻》、《憶秦娥》為詞開山,而子美無之也。溫、李皆詩人也,然飛卿《玉樓春》、《更漏子》為詞擅場,而義山無之也。歐、蘇以文章大手,降體為詞,東坡「大江東去」卓絕千古,而六一婉麗,實妙于蘇。介甫偶然涉筆,而子固無之。眉山一家,老泉、子由無之也。以辛幼安之豪氣,而人謂其不當以詩名,而以詞名,豈詩與詞若有分量,不可得而踰者乎。有明才人,莫過于楊用修、湯若士,用修親抱琵琶度北曲,而詞顧寥寥。若士四夢,為南曲野狐精,而填詞自賓白外無聞焉。即詞與曲亦有不相兼者,不可解也。近日詞林宗匠,往往專意詩古文,至度曲倚聲,則多擱筆,兼人之才,吾目中惟見梅村先生耳。先生文章,仿佛班史,然猶謙讓未遑,謂予曰:「若文則吾豈敢,于詩或庶幾焉?!菇褡x其七言古律諸體,流連光景,哀樂纏綿,使人一唱三嘆,有不堪為懷者。及所制《通天臺》、《臨春閣》、《秣陵春》諸曲,亦于興亡盛衰之感,三致意焉。蓋先生之遇為之也。詞在季孟之間,雖所作無多,要皆合于國風,好色小雅,怨誹之致。故余嘗謂先生之詩可為詞,詞可為曲。然而詩之格不墜,詞曲之格不抗者,則下筆之妙,古人所不及也。休寧孫無言遍徵當代名家詞,將以梅村編首,亡何而梅村歿矣。孫子手卷不釋,仍寓余評次刻之,可謂篤好深思。而余于先生,琴樽風月,未忘平生。故謬附知言,序其本末如此。予觀先生遺命,于墓前立一圓石,題曰「詞人吳某之墓」。蓋先生退然以詞人自居矣,夫使先生終于詞人,則先生之遇為之也。悲夫。 蘭陵鄒祗謨序
槜李詩系·卷四十一
字駿公,太倉人。順治初,官祭酒。有梅村集。
維基
吳偉業(yè)(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字駿公,號梅村,祖籍直隸蘇州府昆山縣(今江蘇省昆山市),祖父始遷居太倉州(今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明末清初詩人、政治人物,長于七言歌行,初學“長慶體”,后自成新吟,后人稱之為“梅村體”。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為「江左三大家」。明神宗萬歷三十七年,五月二十日生于江南太倉的一書香家庭。幼時受學于同鄉(xiāng)張溥,文名卓著,積極參加復社,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為“江左三大家”,和當時的陳維崧、吳兆騫、嚴繩孫等才子有交往,且與著名歌妓卞玉京有過一段姻緣。與陳之遴為兒女親家。崇禎三年(1630年),吳偉業(yè)應應天鄉(xiāng)試,中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聯(lián)捷辛未科會試第一名,溫體仁黨人誣陷周延儒,偉業(yè)被控與延儒勾結作弊,崇禎帝調閱試卷,御覽之后,在吳的試卷上批“正大博雅,足式詭靡”,殿試高中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賜馳節(jié)還里門”,娶先室程氏。 崇禎十一年(1638年),崇禎帝臨場視學,觀看皇子就學情況,親問《尚書》大義,講畢,獲賜“龍團月片,甘瓜脆李”。歷官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左庶子。崇禎十七年(1644年)甲申之變,明朝滅亡,清兵入關后,短暫出仕弘光帝朝廷,任詹事府少詹事,不久請假歸鄉(xiāng)。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南下,吳偉業(yè)攜家眷逃難,先后投奔到同宗繇青房及公益兄弟家,之后再逃往礬清湖親戚家,隱居不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46—1818 【介紹】: 清浙江錢塘人,字圣征,號谷人。乾隆四十年進士,由編修累官國子監(jiān)祭酒。嘗主講揚州安定、樂儀書院。善詩詞,尤工駢體文,與邵齊燾等人并稱八家。所著《有正味齋集》,傳誦甚廣,高麗使至,不惜重價購買。
晚晴簃詩匯·卷九十六
吳錫麒,字圣徵,號谷人,錢塘人。乾隆乙未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祭酒。有《有正味齋集》。
詞學圖錄
吳錫麒(1746-1818) 字圣征,號轂人。錢塘人。乾隆四十年(1775)進士。授編修,嘉慶六年(1801)授祭酒。乞歸養(yǎng)親。主安定、樂儀等書院講席。其詩與嚴遂成、厲鶚、袁枚、錢載、王又曾并稱"浙西六家",清峭靈俊,時人比之為新綠溪山,漸趨蒼古。駢文為乾隆八大家之一。詞清和雅正,秀色有馀,為浙派晚期名家。有《有正味齋集》、《有正味齋詞》。
有正味齋詩集·序
三十年為一世,余交谷人先生一世矣。性情心術,靡不浹洽,有深于語言文字之外者。即以語言文字論,先生之詩,非猶夫人之詩也,文非猶夫人之文也,詞賦非猶夫人之詞賦也。必先有以得夫事之真,情之合,體驗融會,而后滔滔汩汩,筆之于書,無所捍格。京師釣魚臺桃花,崇效、極樂、法源三寺海棠、牡丹、菊花,澄懷園、凈業(yè)湖荷花、檀柘、桂花,皆稱極盛。先生喜游,又喜偕余游,游必有詩紀勝。當夫酒酣笑樂,俯仰今昔,落落自喜,蕭憀曠放,云之行也,水之流也,風之來也,氣候之變幻也,山川之俶詭也。若有意若無意,及發(fā)而為詩文,則萬象包納,幽者顯,昧者揚,堅者瑣者,靡不摧且理焉。噫!何其大也!先生在京師,續(xù)刻詩集,徵余敘。今養(yǎng)疴江上七八年矣,家貧,課生徒自瞻,而四方乞詩文者屨滿戶外。近寄書云:「拙作久宜覆瓿,徒以區(qū)區(qū)之心不能割舍,合并前作,別有增刪,業(yè)已付刊,約春夏之交便可正諸有道。前承高文弁首,系專指續(xù)刻而言,倘得渾括全詩,益之獎借,尤為銘感?!瓜壬刂型?,詩文集凡數鐫板,賈人藉漁利致富。高麗使至,出金餅購《有正味齋集》,廠肆為一空。何藉自刻其集,又何藉鄙人之敘哉。然少陵不云乎「老去漸于詩律細」,矜慎之至耳。又以余聞詩教于先生三十年,親見摻筆作文章,甘苦有以得其真,出言必能傳信,故不屬高才鴻儒,而屬余焉。果此意耶,則先生之集,安得不重刻,又安得不徵余敘哉。附驥以傳,謂非余之厚幸也歟。嘉慶十三年四月二十五日,同館侍生法式善序。
維基
吳錫麒(1746年—1818年),字圣徵,號谷人。浙江錢塘縣(今杭州市)人。清代文學家。乾隆四十年(1775年)二甲二十九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入直上書房,嘉慶六年(1801年)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晚年于揚州安定書院講學至終。

作品評論

浙西六家詩鈔·卷之六
王蘭泉曰:浙中詩派,自竹垞、初白兩先生后,二十馀年,大宗、太鴻起而振之。及兩公殂謝,嗣音者少。司成以云蒸霞蔚之文,合雪凈冰清之作,馳聲藝苑,獨出冠時。既工駢體,尤擅倚聲,而詩才超越,直繼朱、查、杭、厲之后,宜中外望之,指為景慶也。情殷萱背,乞假南還,雖未即安于閒適,而世已以白、晁兩太傅相期。性好溪山,流連詩酒,青簾畫舫,綠箬紅衫,游筇所造,無不承蓋扶輿,埽門納屨。覃溪學士謂祭酒詩最深于杜,非貌似也,如義山、山谷之學杜,在若離若合之間。此言誠是。然細味之,自晉宋以還,諸家之妙蘊,莫不燦然俱備,不拘一格。七古自出機杼,一空依傍,洵足稱名家。間或有似青蓮,似昌谷,似東坡,似梅村,非盡學杜。五古、五七律之極自在者,多近樊榭,雖尚辭華,仍歸清峭,蓋生平服膺鄉(xiāng)先達為尤深也。是編皆于正集采取,參用初刻本。至于續(xù)集,多應酬之作,所選不過數篇而已。